5G(技術)遠程操作挖掘機、新材鈉離子電池、高性能碳纖維……一系列技術與產品,填補了國際國內空白。全球首批量產1GWh鈉離子電芯生產線投運,全國首個2000噸鈉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項目投產,液壓挖掘機、工程起重機批量化產品研發已實現銷售收入近億元……一項項科技成果,在三晉大地落地生花,轉化為經濟發展新動能。
為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山西省國資委充分發揮高質量黨建引領創新賦能作用,和18家省屬企業一起向“新”而行、以“智”為擎,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在積極探索新領域、新賽道上逐浪而行。
向“新”而行 聚焦科技創新
太重自主研發的6.7MW風力發電機組樣機,日前已在河北某風場成功實現并網發電。這臺來自太重的“大風車”,預計每年輸出1600萬度清潔電能,可滿足7000個家庭一年的正常用電需求,相比于使用煤炭發電,能夠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5520噸……
山西航產集團以太原機場三期改擴建為契機,同步建設的“太原武宿零碳機場”是國內首個零碳機場。建成達產后,預計光伏年均發電量約1.2億kWh,集中供熱面積約98.9萬平方米、集中供冷面積約69.4萬平方米,年總降碳量11.82萬噸二氧化碳,相當于種了657萬棵樹,增加森林面積7880萬平方米……
初夏的三晉大地,郁郁蔥蔥,生機勃勃,與建設工地上熱火朝天的忙碌情形相呼應的是,山西省屬企業聚焦新質生產力,以強烈緊迫感和強有力舉措狠抓科技創新,在多個領域、多條賽道蓬勃發力。
科技創新,核心技術是關鍵。2023年以來,山西省國資國企系統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促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相繼在省屬企業中取得突破:潞安化工煤基合成Ⅲ+基礎油、晉華爐工藝技術,太重集團基于5G(技術)遠程操作的挖掘機、10兆瓦風電機組,華陽新材鈉離子電池、高性能碳纖維,晉能控股煤礦區煤層氣與煤炭協調開發等技術與產品,填補了國際國內空白。
今年,為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省屬企業充分發揮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科技創新作用,山西省國資委印發了《省屬企業科技創新“1551”工程實施方案(2024-2028年)》,一體推進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人才鏈、資金鏈、數據鏈、服務鏈融合發展。
“1551”工程實施方案中,突出了“五大”功能定位:一是搶當科技人才集聚地。構建全面、完善的人才培養計劃體系,力爭實現企業“兩院”院士零突破。二是勇當原創技術策源地。重點推進首批14個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77項首批研發項目。三是競當融通創新示范地。引導省屬企業聯合部門、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組建技術創新聯盟、創新聯合體。四是甘當成果轉化試驗地。建設各類專業化的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實現科技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無縫銜接。五是爭當產業發展新高地。優化產業布局結構,實現從產業鏈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
通過加大“一攬子”政策供給,打通企業創新工作的痛點、堵點,加大政策、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供給,充分激發企業創新動力,力爭讓科技創新這個“核心變量”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引擎”。

以“智”賦能 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
當今,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無論是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還是拓展新領域、形成新賽道、培育新動能、建立新優勢,都離不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新一輪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明確要求,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和安全支撐作用,在改革創新中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
山西省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中,如何在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數字經濟、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布局?
2023年以來,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山西省國資國企系統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協同推進新一輪改革,制定了一系列特點鮮明、具有很強針對性的改革舉措。在全面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的基礎上,山西國有企業、各級國資監管部門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工作臺賬,健全工作機制,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有序推進。
持續開展核心技術攻堅,14戶省屬企業扎實開展原創技術策源地示范建設,構建起國家層面和省級層面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研究院梯次銜接的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組織省屬能源企業制定“五個一體化”運營示范項目,成效顯著。
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加快,太重集團獲批建設智能采礦裝備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開發世界第一臺基于5G遠程操作的挖掘機;交控集團隧道智能檢測系統成功在13條高速公路推廣應用。
新興產業創新發展迅猛,華陽新材積極參與中央企業創新聯合體建設,鈉離子電池全產業鏈邁入全國“第一梯隊”;云時代組建技術創新聯盟,申報2023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持續深化重點任務,潞安化工完善董事會“六位一體”論證決策工作機制;華新燃氣壓減4級以下子企業9戶;山西建投完成安裝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大同市推動國有資本向公共服務領域和“四大”賽道集中,續建、新建項目57個。
做深做精專項工程,太重集團3戶子企業入選“雙百行動”及“科改行動”示范企業;晉能控股清潔能源公司被評為“優秀”等次“雙百”企業。
今年是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三年行動落地實施的關鍵之年,山西國有企業、各級國資監管部門統籌推進改革,力爭完成70%以上主體任務。在戰略布局上繼續進行優化,省級國有資本要在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加大投入,推動數字化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省屬企業要開展內部專業化整合,持續推動“瘦身健體”,加快“兩非”“兩資”處置。市縣國有資本,要推動國有資本從一般性競爭領域退出,重組整合系統內規模小、能力弱的企業,改善供給需求,引導要素流動,增強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以人為本 聚焦激發人才活力
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的最大踐行者、推動者,山西國企如何凝心聚力,最大限度激發人才活力?
山西國有企業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全面實施人才強企戰略。強化人才工作主體責任,形成了“一規則一細則一指引兩機制”。引導開辟了院士專家工作站、“兼職兼薪”、“候鳥式”聘任、“雙休日”專家等各具特色的新型柔性引才方式。這種人才引進的新模式,給山西人才力量注入了強勁動能。
制定干部專業化能力提升聯合培訓計劃。建立省屬企業高端人才信息庫,持續健全人才隊伍的儲備管理。動態更新外部董事人才庫、省委聯系服務專家和省國資委黨委聯系服務專家名單。開展省屬企業人才專項考核,強化考核結果運用。組織開展省屬企業博士引進專項行動和柔性引才專項行動。
截至2023年年底,山西省屬企業共有三支人才隊伍36.92萬人,其中經營管理人才14.63萬人,專業技術人才18.76萬人(其中在經營管理崗位上的有8.97萬人),高技能人才12.50萬人。
今年山西省將持續實施育才引才三個專項行動,完善對引進高端人才的激勵和服務保障措施。動態管理省屬企業工程師人才信息庫,為企業提供精準人才數據支撐。此外,還將加強科技人才培養,打造科技人才集聚平臺,舉辦人才培訓班,提升科技人才業務水平。
以“質”致遠 聚焦企業現代治理
市場風云激蕩,科技迭代更新,發展日新月異,如何對省屬企業進行現代化治理,才能不斷激發創新發展活力?才能以“質”致遠?
現代化企業需要進行現代化治理,才能為其發展注入新動能。山西省屬企業健全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加強對“黨建入章”審核把關,分層分類、動態優化黨委“前置事項清單”。著力構建省屬企業黨建“1156”工作體系,重點推動黨建工作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常態化開展黨建項目化和“一企業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創建活動。
推進科學、理性、高效的董事會建設,完善董事會授權的定期跟蹤、評估調整機制,保障經理層履職行權,加快制定董事會向經理層授權制度。
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暢通市場化流動和退出渠道,開展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質量提升專項工程,推動管理人員競爭上崗、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制度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落地實施。完善市場化薪酬分配機制,強化按業績貢獻決定薪酬,完善全員績效考核制度。對科技型子企業的重點科研人員及團隊,繼續實行工資總額單列管理,對符合省里規定的急需頂尖人才的工資,原則上可采取更為靈活的薪酬分配辦法,此類人員的工資總額單列管理,不與經濟效益聯動。
對承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任務、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省屬企業,探索實行結構化或者復合掛鉤方式確定工資總額決定機制。對應用基礎研究科研骨干人員歷史貢獻在薪酬分配激勵中未充分體現部分予以薪酬補償。建立應用型人才和技術型人才發展“雙通道”。對作出突出貢獻的科研人才,優先在科研序列破格任用或提拔。探索開展項目組科技攻關模式,開展崗位分紅、項目收益分紅。
發揮科技創新動力引擎作用,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加大政策要素供給,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從而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不斷提升省屬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
2023年,山西省國資國企系統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學理論、搞調研、抓整改,組織召開主題教育調研成果及典型案例交流會,形成14項調研成果轉化運用清單,著力解決國有企業經營管理成本偏高的問題,推動省屬企業經營趨穩向好。
黨建引領、創新賦能,山西國資國企正在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因地制宜、因企施策,積極加快新領域新賽道布局,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山西實踐貢獻更多國資國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