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是以創新為主導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需要通過構筑產業集群,實現集聚創新、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產業集群,是創新型要素、創新型企業及其支撐系統所構成的有機共同體,是由各類創新主體組成的產業“群落”,具有內在的共生機制,既包括“頭部企業”主導的產業綜合體型集群,也包括“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共生型集群,能夠在立足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在創新上形成競爭優勢。
新質生產力產業集群能催化產業“質變”,推動區域創新發展。一是新質生產力產業集群能形成創新的規模經濟。創新型企業及其支撐機構集聚形成的產業集群,可以利用行業的關聯性、要素的共享性、基礎設施共同的支撐性、社會資本的正外部性等優勢,有效降低生產成本、運輸成本、交易成本,提高分工水平和產業收益,帶來集聚的規模報酬遞增。二是新質生產力的產業集群能形成創新的溢出效應。產業集群中,創新主體之間的網絡聯系、創新知識的非正式傳播、創新要素的空間流動等,促進了科技創新的溢出和擴散,推動新質生產力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發揮作用。三是新質生產力的產業集群能有效防范應對創新風險。創新是高風險的探索開發活動,新質生產力產業集群能夠聚合各類創新主體的合作機制、保障機制,形成應對創新“試錯”失敗風險的合力。
新質生產力將成為推動東北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東北地區創新發展,需要“握指成拳”,形成新質生產力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東北地區是“大國重工”的老工業基地,工業體系比較齊全,配套鏈條相對完善,擁有一批代表“國之重器”制造業企業和一批研究實力雄厚的高校、科研院所,具有在國家重大科研攻關中錘煉出的創新產業體系、創新團隊體系、創新人才體系等,具備發展新質生產力產業集群的根基、底蘊和優勢。
融為一體、合而為一,是產業集群創新的“基石”。東北地區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產業集群,需要突破傳統思維定式,踐行先導性、原創性、顛覆性的創新范式標準,引導有序形成新興產業集群、未來產業集群、綜合創新集群等,構筑融合發展、協同創新的集聚合力、后發優勢。
東北地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產業集群,需要“先立后破”。“立”就是要先行先試,探索實施“新質生產力硅谷”園區建設專項支持政策、“新質生產力資產”新基建專項支持政策、“新質生產力孵化”創新平臺專項支持政策、“新質生產力頭雁”創新人才專項支持政策、“新質生產力獨角獸”中小企業專項支持政策等。在“破”上,要緊隨其后、錨定而動,千方百計打通束縛發展新質生產力產業集群的堵點卡點,化解“低含金量”政策工具、“低轉化率”政策供給等問題,為新的“立”創造空間。
東北地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產業集群,更需要因地制宜推進。新質生產力的謀篇布局、選擇“賽道”,關鍵在立足本地區的比較優勢。既要遵循創新型集群的一般性、普遍性規律,又要“入山問樵、入水問漁”,把握各地區產業集群的特殊性;既要統籌規劃、整體考量,爭取國家重要戰略科技力量布局東北,集聚發展新興產業集群、未來產業集群,又要打好“特色牌”,發展航空航天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智能化商業衛星產業基地、生物經濟發展新基地、新能源智能化汽車產業集群等。在整合這些產業集群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建設具有東北地區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根植于東北的新質生產力“策源地”。
東北地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產業集群,還需要分類指導推進。踐行新質生產力,不能“一哄而上”“千篇一律”,而要走好專業化、差異化之路,有“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精準,分類指導新集群、新動能發展。東北地區建設新質生產力的產業集群,要在準確把握共性與個性的基礎上,分類引導,有序發展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生物經濟、航天航空、信息產業、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質生產力產業集群,推動創新“潛力股”融入和聚變,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實現分門別類、“并聯驅動”的新質生產力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