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企鄉村振興背景
(一)政策支持
在國家大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國有企業積極參與這一進程,得到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鄉村振興(和美鄉村建設及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方向)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管理辦法》明確指出,中央預算內投資將重點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特別是那些依托當地農業農村資源、補齊農業發展短板、延伸農業產業鏈條的項目。
該政策還特別強調優先支持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大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周邊和相關部門聯合認定的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范圍內的項目,以點帶面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這種精準的支持政策為企業在這些地區的產業布局提供了有力保障,有助于國有企業更好地發揮其資源優勢,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落地。
(二)戰略意義
國有企業參與鄉村振興不僅是響應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更是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關鍵路徑。通過發揮國有企業的資源優勢,可以有效帶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時,國有企業參與鄉村振興還能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實基礎。此外,國有企業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還包括:
1.推動產業升級:引入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2.創造就業機會:為農村勞動力提供更多工作崗位,緩解就業壓力
3.提升公共服務: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提高生活質量
4.傳承文化價值:保護和發展鄉村傳統文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通過這些方式,國有企業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力量,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力量。
二、產業項目選擇
(一)資源評估
在鄉村振興產業項目的資源評估中,國有企業擁有獨特的資源優勢,這為其在項目選擇和實施過程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這些資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資金實力:國有企業通常具有較強的融資能力和較低的資金成本。例如,在一個農業科技園項目中,國有企業已經投入約10億元用于區域環境改造、水系梳理和農業項目投入等。這種大規模的資金投入能力是一般民營企業難以比擬的,使國有企業能夠在鄉村振興項目中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和經濟責任。
2.全產業鏈資源整合能力:國有企業往往在建設、鄉村振興上下游產業方面都有匹配的兄弟單位,能夠打通資源優勢,實現綜合獲利。這種全產業鏈的整合能力使得國有企業在項目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更具靈活性和適應性,能夠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定制最適合的發展方案。
3.人力資源:國有企業通常擁有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能夠為鄉村振興項目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持和管理經驗。特別是在復雜的鄉村振興項目中,國有企業的人才優勢更為明顯。例如,在一個涉及上千畝土地綜合整治的項目中,國有企業能夠調動專業團隊完成規劃方案制定、農戶搬遷、農民集中安置、土地復墾和成片整理等多個復雜環節。
4.品牌影響力: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通常具有較高的社會公信力和品牌影響力。這種無形資產在鄉村振興項目中尤為重要,可以幫助企業在項目推廣、吸引投資和合作伙伴等方面占據有利地位。
5.政策支持:國有企業參與鄉村振興項目往往能夠獲得更多政策支持和優惠。例如,《鄉村振興(和美鄉村建設及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方向)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中央預算內投資將優先支持國有企業參與的鄉村振興重點項目[1]。這種政策傾斜為國有企業在鄉村振興領域的發展提供了額外動力。
通過對這些資源的全面評估和合理利用,國有企業可以在鄉村振興產業項目的選擇和實施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推動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進步。
(二)市場需求
在鄉村振興產業項目的市場需求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顯著的趨勢和特點。隨著消費升級和健康意識的提升,消費者對高品質、個性化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這種需求變化為鄉村振興產業項目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農產品市場
以甘肅省天水市為例,我們可以觀察到幾個值得關注的市場動態:
1.特色農產品需求旺盛:天水市充分利用其地理優勢,打造了四大主導特色產業:
這些數據反映出當地特色農產品市場的巨大潛力和增長空間。
2.綠色、有機產品受青睞: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和營養價值。天水市積極響應這一需求,深入實施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三年倍增行動,推進果品產業迭代升級、蔬菜產業提質增效、畜牧產業擴量增效、道地中藥材標準化提升“四大工程”。
3.多元化消費需求:除了傳統農產品,消費者對鄉村旅游、生態經濟、電商經濟、文創經濟等新興業態也表現出濃厚興趣。這種多元化的消費需求為鄉村振興產業項目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其他行業
除農產品外,其他行業也在鄉村振興中展現出強勁的市場需求:
1.清潔能源:隨著國家碳減排目標的提出,清潔能源在農村地區的應用前景廣闊。例如,川能動力計劃在涼山州開發風電資源,不僅為當地提供穩定的電力保障,還將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
2.生物育種: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生物育種領域的需求日益凸顯。央企鄉村投資基金投資了隆平生物、杭州瑞豐等一批頭部企業,大力推進種源核心技術攻關,助力打贏種業翻身仗。
3.鄉村旅游: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對回歸自然、體驗鄉村生活的需求不斷增加。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形態,正逐漸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通過深入分析這些市場需求特征,國有企業在選擇鄉村振興產業項目時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制定發展戰略,從而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推動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企業優勢
國有企業在鄉村振興產業項目中展現出顯著的優勢,這些優勢不僅體現在傳統的資金和人才方面,更體現在其全方位的能力和資源集成上。以下是國有企業在鄉村振興產業項目中的幾項獨特優勢:
1.全產業鏈資源整合能力。國有企業通常擁有覆蓋全產業鏈的資源和能力,能夠打通從生產到銷售的各個環節。例如:在山東省,多家省屬企業通過“產業培育+金融投資”的方式,累計開展了31個鄉村振興項目,出資金額超過20.4億元,重點建設“陸海糧倉”、打造“特色單品”[2]。這種全產業鏈的整合能力使得國有企業能夠更有效地配置資源,提高項目的成功率和可持續性。
2.技術創新能力。許多國有企業在農業科技領域擁有強大的研發實力,能夠為鄉村振興項目提供最新的技術支持。例如:山東種業投資建設的“現代設施果樹種苗育繁推一體化”項目,目前已建成聯動日光溫室12000平米,每年可繁育矮杰櫻桃砧木苗20萬株、草莓基質苗100萬株、定植櫻桃品種苗5萬株[2]。這種技術創新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也為當地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3.品牌影響力。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通常具有較高的社會公信力和品牌影響力。這種無形資產在鄉村振興項目中尤為重要,可以幫助企業在項目推廣、吸引投資和合作伙伴等方面占據有利地位。例如:山東文旅打造的泰山九女峰項目,分別榮獲中國最美鄉村、國家森林鄉村、全國旅游重點村等榮譽稱號[2]。這種品牌影響力不僅提升了項目的知名度,也吸引了更多游客和投資者的關注,促進了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4.政策支持。國有企業參與鄉村振興項目往往能夠獲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優惠。例如:《鄉村振興(和美鄉村建設及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方向)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中央預算內投資將優先支持國有企業參與的鄉村振興重點項目。這種政策傾斜為國有企業在鄉村振興領域的發展提供了額外動力,使其能夠更好地發揮資源優勢,推動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通過這些優勢,國有企業在鄉村振興產業項目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推動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項目規劃設計
(一)目標制定
在鄉村振興產業項目的規劃過程中,目標制定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國有企業作為參與鄉村振興的重要主體,應當制定科學、合理的目標體系,以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和長遠發展。以下是鄉村振興產業項目的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示例:
1.短期目標(1-3年內)
經濟目標:實現項目盈虧平衡,奠定可持續發展基礎
社會目標:創造至少100個就業崗位,人均年收入達到當地平均水平
環境目標:完成項目區域內基本環境整治,初步建立生態保護機制
2.中期目標(4-6年內)
經濟目標:項目年收入達到1000萬元,凈利潤率達到10%
社會目標:建立完善的農民技能培訓體系,培養至少50名本地農業技術骨干
環境目標:實現項目區域生態系統良性循環,通過綠色認證
3.長期目標(7-10年內)
經濟目標:項目年收入突破5000萬元,凈利潤率達到15%,形成完整產業鏈
社會目標:打造至少3個特色農產品品牌,實現農民人均年收入翻番
環境目標: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成為省級生態文明示范區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國有企業需要采取一系列具體措施:
1.加強與地方政府的合作,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和資源調配優勢
2.注重人才培養和技術引進,提高項目實施的專業性和創新能力
3.建立健全的風險防控機制,確保項目在面對市場波動和自然災害時能夠保持穩健發展
4.定期評估項目進展,及時調整策略,確保目標的實現
通過這樣的目標設定和實施策略,國有企業可以在鄉村振興產業項目中發揮更大作用,推動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進步。
(二)實施方案
在鄉村振興產業項目的實施方案中,國有企業需要采取系統化的方法,確保項目的順利推進和長期可持續性。以下是一個典型的項目實施流程及其關鍵環節:
1.項目啟動階段
時間:1-3個月
負責人:項目管理團隊
主要任務:
進行全面的資源評估和市場需求分析
制定詳細的項目計劃和時間表
成立專門的項目管理團隊
預期成果:完成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初步設計方案
2.建設準備階段
時間:36個月
負責人:工程建設團隊
主要任務:
獲取必要的審批和許可
進行場地平整和基礎設施建設
開始設備采購和安裝
預期成果:完成項目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安裝調試
3.運營準備階段
時間:6-9個月
負責人:運營團隊
主要任務:
招聘和培訓運營團隊
制定詳細的運營手冊和服務標準
開展試運行和測試
預期成果:完成運營團隊組建和培訓,確保項目能夠平穩過渡到正式運營階段
4.正式運營階段
時間:9個月后
負責人:運營團隊
主要任務:
正式對外開放,開始商業運營
密切關注市場反應,及時調整運營策略
定期評估項目績效,制定改進計劃
預期成果:項目實現穩定運營,開始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整個實施過程中,國有企業需要特別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政企合作:加強與地方政府的溝通協調,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和資源調配優勢。
2.人才培養:注重本地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訓體系。
3.技術創新:引入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模式,提高項目的技術含量和競爭力。
4.風險管理:建立健全的風險防控機制,確保項目能夠應對各種不確定因素。
通過這樣系統化的實施方案,國有企業可以有效推進鄉村振興產業項目的實施,為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三)資金預算
在鄉村振興產業項目的資金預算中,國有企業需要全面考慮各方面的財務需求,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和長期可持續性。以下是對項目各階段資金需求、資金來源、各項成本明細以及預期收益情況的詳細分析:
1.資金需求
以甘肅農墾集團的2025年欠發達國有農場鞏固提升項目為例,該項目獲得了總計3013萬元的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其中中央財政資金1513萬元,省級財政資金1500萬元。這筆資金被分配到了六個欠發達農場,每個農場的資金分配如下:
2.資金來源
這些資金主要用于以下幾個方面: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補齊農業發展短板
延伸農業產業鏈條
拓展農業多種功能
實現鄉村多元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財政銜接資金用于產業的比例逐年增加,到2025年將達到70%以上[4]。這意味著國有企業在鄉村振興產業項目中可以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尤其是在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和壯大方面。
3.成本明細
在成本方面,國有企業需要考慮多個方面的開支:
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村莊公共設施、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等
農業生產基地配套:灌溉排水、電力增容、生產道路、農業生產、污水處理等設施
農產品加工流通集聚區配套:保鮮、檢驗檢測、集聚區內部公共道路等設施
促進鄉村農文旅融合發展:給排水、污水處理、道路等設施
4.預期收益
雖然具體的收益情況因項目而異,但總體來看,國有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產業項目有望獲得可觀的經濟回報。以甘肅省天水市為例,該市通過發展特色農產品產業,實現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全市果品種植面積達230.4萬畝,年產量270.8萬噸,綜合產值115.2億元;蔬菜種植面積113萬畝,年產量277.5萬噸,綜合產值104.2億元。”
這些數據充分展示了鄉村振興產業項目的巨大經濟潛力。通過合理的資金預算和有效的項目管理,國有企業完全有可能在鄉村振興領域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四、合作模式創新
(一)政企合作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國有企業與政府之間的合作模式不斷創新和完善,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動力。這種政企合作模式不僅發揮了國有企業的資源優勢,也充分利用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協調能力,形成了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在產業興旺方面,中建八局與地方政府深入調研,結合當地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共同打造特色產業園區。通過引入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農村電商等新興產業的發展,不僅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還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
在生態宜居方面,中建八局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參與鄉村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保護。他們協助政府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打造生態景觀,建設污水處理設施,有效改善了鄉村的生態環境質量。
這種政企合作模式體現了國有企業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通過與政府的緊密合作,國有企業能夠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為鄉村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同時,這種合作也有助于政府更好地調動社會資源,提高鄉村振興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通過這種合作模式,國有企業和政府形成了互利共贏的關系,共同推動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二)企農聯動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國有企業與農民的聯動模式不斷創新,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這種企農聯動模式不僅發揮了國有企業的資源優勢,也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實現了雙贏的局面。
以廣糖集團為例,該企業通過“政府+糖企+蔗農”的生產經營模式,形成了“訂單農業”的典型代表。這種模式的核心在于企業和農戶之間簽訂糖料蔗購銷合同,重點落實糖料蔗收購“首付價+糖價”聯動機制。這種機制保證了蔗農的基本收益,同時也激勵他們提高甘蔗產量和質量。
在這種模式下,廣糖集團2023/2024年榨季帶動了83879戶農戶發展種植甘蔗,支付蔗款(含二次聯動)40多億元,平均每戶種蔗收入約4.8萬元。這種穩定的收益不僅提高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也促進了整個產業鏈的健康發展。
除此之外,廣糖集團還通過多種方式支持蔗農:
1.技術支持:組織124期高產技術培訓班,培訓蔗農8611人次
2.品種改良:推廣高產高糖品種,如桂糖42號和壯糖6號
3.病蟲害防治:使用無人機進行統防統治,提高效率
這些措施不僅提高了甘蔗的產量和質量,也降低了農民的勞動強度和成本。通過這種方式,廣糖集團實現了企業和農戶的共同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這種企農聯動模式的成功,不僅體現在經濟效益上,更重要的是它建立了一種可持續的合作機制。通過這種機制,國有企業能夠更好地發揮其資源優勢,而農民也能從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這種模式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一個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值得在更廣泛的范圍內推廣和借鑒。
(三)產業鏈整合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國有企業通過產業鏈整合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動力。這種整合不僅發揮了國有企業的資源優勢,也促進了鄉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以中國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在安徽省宿州市蕭縣的實踐為例,我們可以看到產業鏈整合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該公司通過以下方式實現了產業鏈的有效整合:
1.科技強農:中國農發集團利用自身的農業科技平臺,加強了對蕭縣的良法、良策種植指導。通過向蕭縣捐贈農業機械和優質農資產品,有效降低了農業物化成本和生產作業成本。這種科技輸入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還為后續產業鏈的延伸奠定了基礎。
2.訂單農業:中國農發集團采用了“訂單農業”的工作路徑,通過“公司+村黨組織+示范田+訂單”的方式,在蕭縣建立了連片優質酒糧專用小麥示范區。這種模式有效連接了農業生產和市場需求,減少了中間環節,提高了農產品的價值。
3.產業延伸:中國農發集團還幫助蕭縣引入了甘肅定西馬鈴薯研究所,建設了馬鈴薯種植基地。這種產業延伸不僅增加了當地的就業機會,還通過科技示范引領和商品薯生產銷售,帶動了當地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
4.品牌打造:中國農發集團組織召開了中國辣椒種業高質量發展會議,邀請中國種子協會領導和安徽省農業專家共商辣椒種業發展良策、共謀產業振興發展思路。這種做法有助于提升當地農產品的品牌影響力,為產業鏈的高端化發展提供了可能。
通過這些措施,中國農發集團在蕭縣構建了一個完整的農業產業鏈,涵蓋了從種子研發、種植、加工到銷售的全過程。這種產業鏈整合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還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為當地農民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這種模式為國有企業參與鄉村振興提供了一個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展現了產業鏈整合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
五、項目運營管理
(一)人才培養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國有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以國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為例,其實施的“國網興農學堂”人才幫扶專項工作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該項目聚焦“三類人群”(鄉村基層干部、鄉村振興帶頭人和各專業技術人才),旨在全面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該項目的實施過程體現了系統的規劃和精準的執行:
1.需求調研:通過問卷調查、訪談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鄉村地區的人才需求和發展方向,形成精準的人才畫像。
2.課程設置:根據調研結果,設置涵蓋“三農”政策解讀、農業種植養殖技術、美麗鄉村建設、電商營銷等方面的課程。
3.培訓方式: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既保證覆蓋面,又提高培訓效果。
4.師資來源:邀請省委黨校教授、高校教授、知名“三農”專家等高水平講師。
5.培訓周期:2024年4月至11月期間,開展了5期線上直播培訓和1期線下培訓。
6.預期效果:通過培訓,預計能夠顯著提升鄉村人才的綜合能力,激發他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不僅體現了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持續的人才支持。通過系統的培訓和實踐,參與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現代農業技術和管理知識,為鄉村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技術支持
在鄉村振興產業項目運營管理中,國有企業為項目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尤其在數字農業和智能養殖等領域表現突出。這些先進技術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還為農民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推動了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以四川聯通為例,該公司在眉山市東坡區實施的智慧種業項目展示了數字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巨大潛力。該項目通過以下方式實現了水稻種子生產的智能化和高效化:
應用5G、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技術
打造智慧種業平臺
實現水稻種子生產全程數字化管理
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控制水平
具體而言,該項目取得了以下顯著成效:
區域制種生產規模擴大至2.5萬畝以上
年產值達到9000萬元
減少農藥、化肥使用,實現環保效益
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四川聯通打造的智慧畜牧項目同樣令人矚目。該項目通過以下方式實現了黑綿羊養殖的數字化、標準化和信息化:
建設黑綿羊大數據平臺
引入智慧養殖系統
實現養殖全流程數字化管理
這個項目不僅保護了黑綿羊這一珍貴物種,還為布拖縣黑綿羊產業的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持。
這些案例充分說明,國有企業在鄉村振興產業項目中通過提供技術支持,不僅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還能推動產業升級,為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通過引入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國有企業正在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三)風險控制
在鄉村振興產業項目的運營管理中,國有企業面臨著多重風險。為了確保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建立有效的風險防控機制至關重要。以下是幾種主要風險類型及其應對措施:
1.政策風險:由于國家政策的調整和變化可能導致項目面臨不確定性。為此,國有企業應密切關注政策動態,及時調整策略。例如,當新能源補貼政策發生變化時,企業應及時調整投資方向,避免過度依賴單一政策支持。
2.市場風險:農產品價格波動和需求變化可能影響項目收益。對此,企業可通過多元化經營策略分散風險。如中糧集團在新疆開展棉花種植項目的同時,還涉足番茄、葡萄等作物種植,有效分散了市場風險。
3.自然風險:自然災害和病蟲害可能造成重大損失。為應對這類風險,企業可采取以下措施:
引入高科技農業技術,如智能灌溉系統和病蟲害預警系統
與保險公司合作,為農戶提供農業保險保障
4.技術風險:新技術應用不當可能帶來風險。為此,企業應加強技術研發和人員培訓,確保技術應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例如,中國農科院在推廣新型肥料時,先進行小規模試驗,再逐步擴大應用范圍,有效降低了技術風險。
5.社會風險:項目實施可能引發當地居民不滿。為預防此類風險,企業應加強與當地政府和社區的溝通,充分了解和尊重當地習俗和需求,確保項目得到廣泛支持。
通過建立全面的風險防控機制,國有企業可以有效管控各類風險,確保鄉村振興產業項目的順利實施和長期可持續發展。這種系統性的風險管理方法不僅有利于單個項目,還能為整個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提供有力支撐。
六、效益評估體系
(一)經濟效益
在國有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產業項目的實踐中,經濟效益的評估是衡量項目成功與否的關鍵指標之一。以云南省為例,2024年該省14個重點產業全產業鏈產值有望突破2.7萬億元,充分展現了國有企業的經濟貢獻。這一數據不僅反映了國有企業的經濟實力,也彰顯了它們在推動地方產業發展、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的關鍵作用。
此外,國有企業通過實施農村居民持續增收三年行動,有效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長。2024年前三季度,云南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6.8%,增速高于全國0.2個百分點。這一成績不僅體現了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也證明了它們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作用。
(二)社會效益
在國有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社會效益的提升同樣顯著。以四川省為例,國有企業通過實施鄉村振興產業項目,不僅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還大幅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具體而言:
1.就業機會:僅2024年上半年,四川省就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近10萬人,充分體現了國有企業在創造就業方面的積極作用。
2.基礎設施:國有企業投資建設的農村公路、水利設施等項目,極大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條件,為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3.社會穩定:通過提供穩定收入來源和改善生活環境,國有企業間接促進了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創造了良好條件。
這些成果充分展示了國有企業在推動鄉村振興、促進社會發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