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老河口市以建設共同富裕先行區為引領,扎實推進強縣工程,實施城鄉規劃“一張圖”、服務“一體化”、建設“一盤棋”,持續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入選首批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單位,先后榮獲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市、全國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縣、“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雙循環、全鏈條+農村物流+電子商務”經驗被交通運輸部納入第三批農村物流服務品牌,“兩回兩帶”工程入選湖北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典型案例,“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村公路建設工作”獲省政府辦公廳通報表揚……
初心不改、方向不變、力度不減、步履不停。老河口市緊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書寫鄉村振興華彩篇章。
統籌城鄉 基礎設施建設邁向新高度
“真沒想到,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農村,上學、看病都方便了,燃氣、快遞、5G網絡、公交都通了,城里人有的我們都有。”張集鎮農民熊建軍高興地說。
近年來,老河口市持續實施互聯互通工程、亮化工程、凈化美化工程、污水處理及垃圾治理質效提升工程、“廁所革命”提升工程等,城鄉基礎設施邁向新高度。
2023年,新改建農村公路108.38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2284.87公里,形成市鎮村全域公交網絡,公交化率達100%。在217個村主干道、公共活動場所,配置電力或太陽能路燈10827盞,195個村安裝視頻監控探頭1125個。11個鄉鎮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新建鄉鎮、村垃圾轉運站31座,新建改建農村衛生戶廁39938戶、農村公廁222座。
該市有序推進交通物流、水電氣網等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8.4%,行政村5G信號覆蓋率達100%,農村快遞通村率達100%,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農村燃氣主管道覆蓋率達70%,啟動75個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
兩回兩帶 激發農業特色產業新活力
“我們種的有黑珍珠葡萄、無花果、草莓等水果,年銷售額超過60萬元,帶動20余名村民就業。”2月26日一大早,“80后”胡冬子便來到洪山嘴鎮洪山嘴村果蔬大棚忙活。
該鎮打造了“兩回兩帶”創業基地核心區。“2021年7月,村支兩委將土地集中流轉,建果蔬種植產業園。”洪山嘴村黨總支書記楊飛介紹,由于投入較大,大棚基地曾一度閑置。得知胡冬子在廣東做水果批發生意,有資金有渠道,便邀請他回鄉投資。
另一位“80后”鄭偉,返鄉成立王府洲府洲村供港果蔬基地,在村里流轉800余畝土地種植蔬菜,投資千萬元興建冷庫,通過電商平臺銷售,帶動村民100余戶,年銷售額約5000萬元。
老河口市大力實施回鄉就業、回鄉創業、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兩回兩帶”工程,蹚出一條以鄉情為紐帶,引爆“能人”回鄉、項目回遷、資金回流,促進鄉村振興新路徑。同時,建立問題清單、任務清單、效果清單,對返鄉創業者實行“一對一”服務,各鄉鎮街道成立項目投資超市;出臺支持“兩回兩帶”10個方面32條措施,落實融資貸款、土地流轉、金融保險等政策,疏通創業中的堵點、難點。全市累計回鄉創業1378人,帶動就業4094人,新增實體投資重點項目93個,投資總額40億元。
目前,老河口市基本建成生豬、牛羊、特色淡水產品、林果四大產業鏈,現代農業蓬勃發展。
走進仙人渡鎮馬家崗村和白鶴崗村結合部,一家以“現代要素集聚、設施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為導向的現代漁業產業園映入眼簾。建成后,可年產鱸魚100萬公斤、四大家魚250萬公斤,年產值1億元,有效帶動漁民及周邊群眾就業增收。
位于園內的天峰水產養殖有限公司,通過池內循環生態養殖系統,魚糞回收用作肥料,廢水經凈化后再循環利用,實現零排放。
這是老河口漁業產業由“粗放”向“規范”轉變的一個縮影。長江十年禁捕后,老河口市搶抓高質量推進漢江流域綜合治理及統籌發展機遇,大力發展高效設施漁業,推進水產品深加工發展,完善產業鏈條,現代漁業迅猛發展。
春雨黃桃全國聞名,桃產業是老河口市又一張閃耀的“金名片”。
沿江而行,7.72公里的環梨花湖旅游公路兩旁,種植著春雨黃桃、漢水大仙桃、蟠桃、血桃、油桃、毛桃等十多個品種的桃樹。據悉,全市桃樹栽種面積3.5萬畝,涵蓋早、中、晚熟各周期,采摘期從5月持續到11月,鮮果年產量5萬噸,年產值達4.2億元。
桃產業鏈不斷加粗延長——老河口開啟水果種植“5G+智慧農場”時代,建立水果智能分揀系統,京東農場首個數字化黃桃基地落戶光化辦事處雷祖殿村;漢糧楚果食品有限公司優化果品加工工藝,年加工果品罐頭6000噸;每當春意融融時,開展賞花游、采摘游等體驗式鄉村游,舉辦一年一度的文化旅游節……
眼下,老河口牧原肉食品有限公司200萬頭生豬屠宰加工項目加快推進,牧原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建設項目建成投產。竹林橋鎮入選“首批國家農業產業強鎮”,相繼建成國家級農產品加工產業園、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水產、畜牧、水果),實現了一個產業一個園區。
共建共享 打造城鄉公共服務新格局
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老河口市持續推動公共服務標準化、均等化,讓城鄉居民盡開顏。
堅持以優質均衡為主線,建立完善人民滿意、普惠均等的優質教育體系——
按照“城帶鄉、強帶弱、優帶差、大帶小、整體做強”思路,全市組建7個融合型教聯體、24個共建型教聯體,涵蓋所有義務教育學校。4個教聯體列為省級試點,入選數量位列襄陽第一、全省領先。探索實施普“十二”教育,2023年秋高中學位增加至5400個,初升高入學率94.38%,順利實現高中“渡峰”。
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建立完善覆蓋全民、統籌城鄉的衛生健康體系——
建設醫共體,推進城鄉醫療一體化,成立了以一醫院、中醫院為龍頭,16家鄉鎮衛生院、214家村衛生室為成員的2個緊密型醫共體,啟動一體化、智慧化、網格化的市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實現醫共體內同質化服務。在全省率先設立“醫療救助慈善基金”,形成“城鄉基本醫保+大病保+防貧保+慈善救助”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
堅持以補齊短板為重點,建立完善均衡可及、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體系——
建成農村勞動力資源信息數據庫、企業用工需求數據庫、返鄉人員數據庫、重點群體和就業困難人員數據庫“四庫”,不斷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網絡和監測體系;優化城鄉養老服務供給,打造襄陽首個智慧養老服務中心;全面推行“市鄉一體、上下聯動”政務服務模式,完善1個市級政務服務中心、10個鎮級便民服務中心、255個村級便民服務站三級政務服務體系。
擦亮環境 共繪宜居美麗鄉村新圖景
順著綠島路進入王府洲,觀賞八一村的月季、太山村的金桂、晨光村的百竹、府洲村的果蔬,再來一場露天電影、參與一場音樂節,成了老河口市民津津樂道的話題。
“在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過程中,是整洲全面推進,還是突出重點逐步推進?曾經我們也拿不定主意。”酂陽街道辦事處主任陳沛說,街道黨工委充分調研后,考慮到王府洲本身就是一個整體,再加上各村漁民“洗腳上岸”,他們的生產生活必須一并考量。整洲推進王府洲農文旅融合發展,形成共識。
幫農戶設計展板、籌備麥田音樂會、對接研學團隊……“農創客”童俊忙得不亦樂乎。孟橋川水庫邊的“丹丘覓境”藝術民宿區,白墻灰瓦,錯落有致,遠遠望去,好似世外桃源。藝術民宿區10棟不同主題的民宿小院全部建成,還有餐廳、研學課堂、美好生活體驗館、音樂酒吧等公共空間,成為藝術文化的聚集區和創新消費新場景。2023年“五一”長假,“丹丘覓境”接待游客3萬余人次。
老河口市堅持全域旅游定位,規劃建設“一帶兩片三線”現代農業觀光示范帶,打造了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百里丹渠”、生態登云湖,以及民俗文化李家染坊村、紅色旅游夏詩荷雨村、奇石文化西關村、綠島王府洲等一批美麗鄉村示范樣板,完成108個“擦亮小城鎮”項目,完成農村“兩基”補短板強弱項三年行動建設任務,全域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整體推進“五清三建兩管一改”工作,20個村被評為“湖北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13個村納入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名單。
文明鄉風,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老河口市以鄉風文明促規范提升,以鄉風文明謀幸福跨越,鑄牢鄉村振興之“魂”。
不斷深化城鄉精神文明全域創建活動,全市市級以上文明村131家、文明鄉鎮7家。推行文明實踐積分制管理,制定《老河口市“時間存折”管理辦法》,建成積分超市229個,發放“時間存折”4萬余本。年均開展紅色文藝輕騎兵小分隊送文化下基層、送戲下鄉、戲曲進校園活動220多場次。如今的老河口農村,呈現出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精神面貌積極向上的新氣象。
黨建引領 共同締造社會治理新氣象
老河口始終堅持黨建引領,踐行“五共”理念,深入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奏響基層治理“交響曲”。
準確把握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的豐富內涵,在萬人同心、百村同治“雙百工程”中探索出“同心聚力·共同締造”等十種模式。夏詩荷雨村挖掘本村紅色文化,打造“堂廳會”共治模式,成為集文化旅游、觀光體驗、特色食宿于一體的“同心聚力·共同締造”示范村。油房灣村通過發展產業、全民共享,每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20萬元以上“產業帶動”模式。仙鶴社區通過“三邀”“八個一”,即邀回歸、邀創業、邀善舉;一網絡、一個站、一手冊、一書屋、一堂課、一平臺、一扇窗、一臺戲,轉化為“樓棟自治”模式。綠島王府洲通過“積分超市”開展美麗庭院創建活動,形成人人參與治理、共建和諧鄉村的良好局面。西關村新階層新鄉賢統戰理事會,采取“五線工作法”助力基層治理。孟樓鎮依靠“六聯興孟”共同締造鄂豫交界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李河村實施“五名”工程,通過“以文化人”推動“同心聚力·共同締造”。秋風路社區構建綜合治理“三三制”模式,使老舊小區變成“美麗家園”。李家染坊村實施“三鄉工程”,“同心聚力·共同締造”有聲有色。在全國率先提出金融領域統戰工作新課題,推出“統戰+金融+民營企業”“統戰+金融+鄉村振興”“統戰+金融+基層治理”的“三維一體”全新“村銀共建”模式。
仙人渡鎮總結創新矛盾糾紛聯排摸總量“清底”、聯調去存量“清倉”、聯防控增量“清源”的“三聯三清”工作法,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風險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連續10年無命案。該鎮入選全國新時代“楓橋式工作法”先進典型。
袁沖鄉夏詩荷雨村充分發揮村級自治組織力量,多次召開群眾會、庭院會,建成2批15個由群眾共同謀劃、參與的項目,涵蓋環境整治、道路拓寬、樹木種植等6大類,村民參與村莊治理熱情高漲。該村榮獲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省共同締造試點村”稱號。
孟樓鎮李河村創新基層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方式,推選有威信、懂政策、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村民當“平安知客”,收集矛盾糾紛,宣傳村規民約,參與糾紛調解,探索出一條務實管用的平安建設新路徑。該村獲評“全省深化共同締造推進基層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創新試點村”。
闊步在老河口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看到最多的是“實干”場景,聽到最多的是“發展”話題,一幅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加速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