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路線圖”。云南由特色農業大省向現代農業強省邁進過程中,要善于總結鄉村振興推進情況,分析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提出對策建議,走出一條具有云南邊疆民族特點的鄉村振興道路,為加快建設農業強省、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云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存在的困難
農業基礎還不穩固。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差,農業生產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水平低,高原特色農業優勢潛力未充分發揮,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有待提升。
城鄉二元結構還未完全破除。鄉村產業發展水平不高,產業體系缺鏈、斷鏈問題突出。村集體經濟實力弱,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不通暢,困難群眾脫貧后的自我發展能力較弱。
人才流失嚴重。由于城市的“虹吸效應”,農村年輕人大多都離開農村到城市,導致農村缺少能夠進行農業生產和發展經濟的年輕勞動力,直接制約著鄉村振興的發展進程。
農村生態環境質量不高。由于村民居住分散、住房缺乏整體規劃,導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改善難度較大,農村水管網建設不完善,污水收集率、設施處理能力、排水標準、污泥處置率等水平偏低。
云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對策思路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強化建設質量監督檢查,確保建一片成一片,健全建后管護機制,確保長期發揮效益。二是實施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加快糧食烘干、農產品產地冷藏、冷鏈物流等設施建設,加快發展水稻、花卉、蔬菜等集約化育苗中心。三是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完善農業氣象觀測設施站網布局,增設自動化、智能化氣象觀測站,分區域、分災種發布農業氣象災害信息。加強旱澇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和農業生產防災救災保障,健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和動物防疫體系。
做好“土特產”文章。一是抓好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綠色基地建設、現代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質量品牌建設,探索數字農業、精品農業、生態農業、莊園農業、節水農業、庭院經濟等多種發展方式。聚焦糧食、茶葉、花卉、蔬菜、水果、堅果、咖啡、中藥材等“1+10+3”重點產業,做好“土特產”文章。二是大力培育鄉村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鄉村休閑旅游業、鄉村新型服務業、鄉村信息產業等,構建特色鮮明、類型豐富、協同發展的鄉村產業體系。三是聚焦產業鏈現代化,前伸后延做大一產、做強二產、做活三產,形成政府引導、企業帶動、農戶參與、科技支撐、金融助力的農業全產業鏈生態。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一是加強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力度,扎實推進農村居民和脫貧人口持續增收三年行動,落實“一戶一策”精確幫扶舉措,強化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堅決防止出現整村、整鄉返貧現象。二是落實農民工返鄉創業支持政策,持續開展省級創業孵化平臺建設,加強農民工返鄉創業園、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孵化實訓基地)等建設。開展適合農民工就業的技能培訓和新職業新業態培訓。三是鼓勵發展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跟進、小農戶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引導農業企業與小農戶構建契約型、分紅型、股權型等合作模式,鼓勵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與小農戶以土地、勞動力、資金、設備等進行雙向入股,形成“收益分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一是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提升農民生產技術、智慧農業等技能。加強農業農村領域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推動涉農教育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發展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支持科技特派員領辦創辦協辦農民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和農業企業。二是引導涉農高校、職業院校、農業科研院所、農技推廣機構等參與涉農培訓,開展多樣化、特色化培訓教育。三是建立各類人才定期服務鄉村制度,推動城市醫生、教師、科技、文化等人才定期輪崗服務鄉村,支持退休專家和干部、退役軍人服務鄉村振興。選派科技特派員和醫療、教育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國家和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工作。
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一是加強鄉村產業路、旅游路、資源路建設,完善農村供水網絡,加強重點水源及骨干管網建設,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完善鄉村信息基礎設施,推進數字技術驅動鄉村發展。二是加快農村衛生戶廁和公廁改造建設,協同推進廁所糞污無害化處理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推進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大力建設美麗庭院。加快實施綠美鄉村行動,在條件適宜區開展森林鄉村建設。三是提高農村教育質量,持續改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推進健康鄉村建設,提高鄉鎮衛生院建設和裝備標準。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殘疾人以及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擴大“一老一小”服務供給。
推進農業農村改革創新。一是完善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制度,建立與不動產統一登記有序銜接機制。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聚焦保障居住、管住亂建、盤活閑置。探索建立兼顧國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有效調節機制。二是加強“三農”投入保障,確保財政投入與鄉村全面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推動涉農信用信息互聯互通和協同服務。積極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推動移動支付向縣域農村下沉。三是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密切與農民利益聯結,理順社企關系。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鼓勵開展區域水權交易、取水權交易和用水權交易等多種形式的水權交易。加強農村綜合改革試點試驗,實施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獎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