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甘谷縣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著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預計實現一產增加值30.01億元、增長7.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98元、增長10.2%。
一是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堅決扛牢耕地保護政治責任,實施土地整治項目4個,新增耕地910畝,建成高標準農田2.8萬畝,完成撂荒地提升整治1.2萬畝。圍繞穩定糧食生產目標,實施旱作農業示范、撂荒地提升整治、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馬鈴薯新品種引進等6項增糧措施,建成千畝以上示范點45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點18個,糧食作物面積穩定在77萬畝以上,實現糧食總產量21.1萬噸。全面完成400萬公斤糧食、10萬公斤食用油儲備輪換任務。
二是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決扛牢三級書記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政治責任,健全完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全面推廣應用“甘肅一鍵報貧”系統,扎實開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三訪三糾三排除”“攻堅三十天、十查十到位”等專項行動,新識別監測對象126戶629人。緊盯“兩不愁、三保障”,針對2964戶14247名監測對象,制定“一戶一策”,精準落實幫扶措施,風險消除率達74.64%。完成低收入家庭抗震農房改造163戶、地質災害避險搬遷20戶,埋設改造供水管網52公里,引洮供水二期配套城鄉供水工程全面通水。充分調動各方幫扶力量,用活用好各類幫扶資金,全力興產業、改面貌、穩就業、促銷費,建成鄉村振興示范村3個,新建無立柱鋼架大棚400座,實現消費幫扶金額2.67億元。
三是全面推進鄉村產業振興。落實銜接資金2.68億元,實施產業發展項目194個,建成中藥材示范點26個,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8700噸,新改擴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1個。整合涉農資金1728萬元,加快推進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新建裝配式陽光溫室大棚24座、無立柱鋼架大棚950座,改造灌渠10.1公里。發揮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帶動效應,推動“雙椒”產業全鏈條發展,培育辣椒標準化種植示范點48個,建成果椒分選線5條,甘谷花椒集散交易中心建成運營。改造提升老舊果園5100畝,新建果園防災減災設施1200畝,承辦了全市秋冬季果園改造提升現場推進會。完成綠色食品認證10個,6家企業獲評“甘味”知名企業商標品牌,“甘谷花椒”入選“甘味”區域公用品牌,“甘谷蘋果”榮獲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
四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堅持規劃引領、示范帶動,因地制宜編制鄉村規劃18個,打造鄉村振興示范村33個,安遠鎮鞏川村被命名為全省“和美鄉村”。圍繞提升農村道路通達通暢能力,改造提升通鄉三級公路3條62公里,新建村組道路47公里、產業路44公里;全縣農村公路的建設,極大改善了群眾出行條件,降低了運輸成本,帶動了全縣“兩椒一果”等特色產業發展,推動了城鄉融合發展。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和村莊清潔行動,硬化村內巷道52萬平方米,拆除“危違”建筑820余處,完成農村戶廁改造8000戶、居民清潔取暖改造6000戶,治理溝渠53.6公里,打造了磐溫路、安禮路、東川路、金西路、八大路、大像山至古坡草原旅游公路沿線6條人居環境整治示范帶。實施渭河流域磐安段生態綜合治理、散渡河安遠段防洪治理、藉河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等一批重點工程,新修堤防11.5公里,完成河道整治16.9公里,新建淤地壩4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6平方公里。完成生態造林5.4萬畝、公路綠化100公里。
五是有效落實就業優先政策。聚焦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采取公益性崗位安置、鄉村就業工廠(幫扶車間)吸納、未就業高校畢業生進基層進企業等措施,新增城鎮就業5316人,失業人員再就業2355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643人,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4110人,全縣26家鄉村就業工廠、83家就業幫扶車間吸納就業4612人。推動勞務輸出由體力型向技能型、由臨時短期型向長期穩定型轉變,全年完成勞動力技能培訓6154人,輸轉城鄉富余勞動力11.78萬人,落實務工交通補貼3.65萬人1091.2萬元,實現勞務收入34.3億元。認定市級充分就業社區6個,成功創建為“省級返鄉創業示范縣”。
六是接續加大民生領域投入。深入開展“結對關愛”行動,組織全縣5487名干部與369名孤兒、4451名困難重度殘疾人、1153戶特困家庭建立結對關系,落實聯系交流、走訪探視、政策落實、“四必到”等關愛措施,累計走訪探視14762次、聯系交流23331次、幫助解決問題1300件、幫辦實事1616件。同時,積極動員社會各界廣泛參與,15家愛心幫扶社會組織實施志愿服務項目3個,捐款捐物2.6萬元。投資1.2億元實施教育基礎項目61個,磐安鎮第二幼兒園、安遠鎮第二幼兒園等項目加快推進。義務教育“雙減”成果持續鞏固,全市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推進會在甘谷召開。健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實現260個分級診療病種全部在縣內就診解決。推行“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模式,推進線上線下常見病、慢性病藥品配送上門服務,開展一站式“床旁結算”服務,建檔立卡脫貧人口實現零押金住院,就診流程持續優化。精準認定農村低保、特困供養對象,持續強化人員動態管理,新納農村低保1520戶4881人、取消989戶3227人,新識別重度殘疾人補貼對象525人、困難殘疾人補貼對象592人。全面落實救助政策,累計發放各類救助資金2.6億元。加快推進民生項目建設,2個鄉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2個村級互助幸福苑建成投用,200戶分散特困供養生活設施完成改造。
2024年,甘谷縣將按照“三農”工作“兩確保、三提升、兩強化”的要求,持之以恒推進鄉村振興。
一是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堅持以工業思維抓農業,立足“農業優先型”發展定位,著眼于打造“甘味”農產品基地,深入實施果品產業迭代升級、蔬菜產業提質增品、畜牧產業擴量增效、道地中藥材標準化提升“四大工程”。圍繞渭河、散渡河、清溪河、涇甘路、六古路沿線和南后山區6條特色產業示范片帶建設,找準定位、突出特色、創建品牌,示范帶動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按照“穩面提質、延鏈增效”思路,做好現有果園提質、低產果園改造等工作,年內建成果園防災減災設施3000畝,改造老舊果園4000畝。建設清溪河流域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農業冷鏈物流加工園,探索發展預制菜產業。圍繞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建設,進一步清理規范縣域內零散辣椒加工企業,建立統一牌子、統一包裝、統一價格、統一銷售的“甘谷辣椒”品牌,建設集生產、收購、加工、儲存、銷售于一體的辣椒產業集群,著力打造甘谷辣椒集散地。堅持以畜牧業牽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著力抓好8家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新改建工作,力爭全縣畜禽養殖量達到303萬頭(只)。
二是全力保障糧食安全。嚴格落實“六個嚴禁”要求,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實施引洮二期配套農業灌溉工程、通廣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等農業設施項目;落實五大科技增糧措施,年內推廣旱作農業技術20萬畝,引進農作物新品種40個,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3萬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76萬畝、產量21萬噸以上。
三是用心用情保障改善民生。嚴守防返貧底線,用好“甘肅一鍵報貧”機制,健全完善動態監測幫扶和快速發現響應機制,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突出就業優先導向,緊盯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落實落細穩就業、保就業政策措施,采取幫扶車間吸納就業、以工代賑項目帶動、公益性崗位安置等就業渠道,引導群眾就近就地就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加快推進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確保新增學位1600個、園位450個。圍繞市域醫療副中心建設,開展縣醫院臨床專科建設、縣中醫醫院能力提升、基本公共衛生規范管理“三大行動”,重點抓好天水市縣級醫院2個臨床特色專科建設。扎實推進“結對關愛”行動,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細化落實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解決好“一老一小”等民生問題,持續提升群眾幸福感獲得感。
四是全面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不斷優化各鄉鎮村莊布局、產業結構和公共服務配置,年內完成12個鎮級國土空間規劃和35個村級實用型村莊規劃編制。統籌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打造村美院凈鄉風好、業興民富集體強的“和美鄉村”4個,創建鄉村建設示范村26個,完成農村戶廁改造4500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