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規劃背景
本規劃是依據《江蘇省“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以及南京市“十四五”相關專項規劃,首次編制的南京市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旨在分析全市海洋經濟發展背景、態勢,提出“十四五”乃至遠景時期南京市海洋經濟發展目標和實施路徑,落實國家海洋強國和江蘇省向海發展等重大戰略。本規劃期限為2021-2025年,遠期展望至2035年。
二、主要內容
(一)南京海洋經濟發展現狀
區位條件方面。南京是特大城市,江蘇省政治、文化、科技中心。南京雖然不臨海,但具有“溝通東西、銜接南北、擁江達?!钡膮^位優勢。
產業基礎方面。海洋經濟總量平穩增長。2015-2020年,南京市海洋生產總值由534億元增長到728.8億元,年均增速為6.4%。
港航資源方面。南京是全省唯一跨江布局的城市,南京段占全省長江干流岸線23%。隨著長江口到南京的431公里12.5米深水航道正式全線貫通,南京成為最深入內陸的國際型深水海港,是長江流域最直接、最快捷的出海口。
科教資源方面。南京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眾多、科研基礎深厚。全省的海洋教育科研機構主要在南京。2020年,南京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涉海單位占全部涉海單位的比重達28.8%。
文化資源方面。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中唯一位于南方的港口城市。2012年12月,南京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城市被列入更新后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管理基礎方面。2020年6月,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綜合計劃處增掛“海洋經濟處”牌子,牽頭負責全市海洋經濟促進工作。目前,已經完成南京市海洋經濟活動單位名錄核實,并初步落實海洋經濟統計調查制度和海洋生產總值核算制度。
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海洋經濟總量偏低,海洋經濟發展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二是海洋產業布局不優,海洋經濟發展方式較為粗放。三是海洋科技創新不足,“產學研用”未能實現有效聚合。四是海港樞紐功能不強,綜合樞紐城市優勢未能有效發揮。五是公共服務水平較低,全市海洋經濟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工作基礎相對薄弱。
(二)南京海洋經濟目標定位
南京市的海洋經濟遠景發展定位為“一城市、一高地、一平臺”,即:打造向海發展、陸海統籌的海洋經濟示范城市,打造產學研用、協同融合的海洋經濟創新高地,打造服務全省、輻射內陸的海洋經濟服務平臺。
在發展定位的指導下,我們將堅持“科技引領、創新發展,陸海統籌、協調發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內外合作、開放發展,省市聯動、共謀發展”的原則,實現海洋經濟更具實力、科技創新更具動力、開放合作更具活動力、公共治理更具效力的發展目標。至2025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突破1000億元大關,年均增速6.5%。
(三)海洋經濟空間布局
全力打造“一帶驅動、多片集聚、全域協同”的海洋經濟空間布局。
(四)海洋產業發展具體路徑
一是大力發展江海聯動的海洋交通運輸業。提升樞紐能級,打造最深入內陸的江海聯運的海港樞紐;推進多式聯運,大力發展公鐵水聯運、江海河直達等運輸方式;優化航線航班,重點推進近洋航線新突破;推進高端航運服務,實現全省港航要素資源高效配置。
二是大力打造陸海統籌的海洋先進制造業。推進海洋船舶工業轉型發展,著力提升船舶設計制造智能化、綠色化、集成化水平;推進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升級發展,加強海洋工程裝備產業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攻關;推進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突破發展,加快海洋生物及基因工程藥物研發;推進海洋相關產業低碳發展,積極推進海洋節能環保技術裝備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示范應用。
三是大力培育向海發展的海洋現代服務業。前瞻培育海洋信息服務業,積極培育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5G應用、區塊鏈等新興軟件在海洋經濟領域的運用;大力促進海洋金融服務業,滿足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融資需求;特色發展海洋文化旅游業,講好南京“海洋故事”。
(五)下一步具體工作推進舉措
一是建立海洋經濟組織領導體系。建立南京市海洋經濟工作專班,市、區黨委、政府以及各相關部門,各負其責、協力推進海洋經濟工作。
二是建立海洋經濟調查監測體系。掌握南京海洋經濟“家底”。
三是建立海洋經濟創新發展體系。有效整合涉海高校、科研機構、涉海企業等創新資源,構建產學研用、協同高效的海洋科技創新體系。
四是建立海洋經濟單位聯絡體系。建立企業常規走訪聯絡服務機制,精準對接企業需求,提升服務效能。
五是建立海洋經濟配套政策體系。研究出臺專項政策,加大資金、資源和政策支持力度,進一步提升海洋經濟發展支撐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