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文化建設放在突出位置,提出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重慶如何為“文化強國”添磚加瓦?近日,《重慶市文化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發布,重慶日報記者專訪了市文化旅游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秦定波,解讀了推動重慶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路線圖”。
構筑高質量新格局:
建成“一中心四高地”
“發展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多樣化、高品位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礎,也是激發文化創造活力、推進文化強市建設的必然要求。”秦定波稱,未來五年是重慶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重慶將牢牢把握發展機遇,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不斷開創新局面、邁上新臺階。
按照《規劃》,到2025年,重慶文化產業要向戰略性支柱產業進一步邁進,建成“一中心四高地”,即總體上建成國家文化產業中心城市,著力打造數字文化產業創新高地、文化藝術時尚創意高地、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高地、文化用品裝備研發制造高地。文化產業增加值突破1500億元,五年年均增速超過同期全市GDP年均增速,GDP占比超過4.5%。
其中,建設數字文化產業創新高地。第一梯隊,以兩江新區數字文化產業集群、臨空數字文創產業集群等國家級品牌平臺和國家級資質牌照為基礎,升級打造兩大百億級數字文化產業集群,形成龍頭引領;第二梯隊,以永川大數據產業園數字文化產業集群等高科技產業園區平臺為依托,著眼數字科技發展趨勢進行前瞻性布局,打造新一代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前沿陣地;第三梯隊,以南岸數字文化產業集群等數字文化龍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文創園區為依托,培育細分行業在西部甚至全國的競爭優勢。
建設文化藝術時尚創意高地。以主城都市區為核心,兩群地區為拓展,重點構建“兩個中心、三個片區”為引領,影視藝術、工藝美術、休閑娛樂與時尚生活“全面交融、多點開花”的全新發展體系,助力建設國際時尚之都,打造長江上游文化藝術時尚創意高地。
建設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高地。圍繞“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目標定位和“行千里·致廣大”價值定位,推動以“一區兩群”為布局拓展擴面、全域融合,打造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新標桿,加快構建全市各區縣協調發展、各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
建設文化用品裝備研發制造高。立足主城中心城區外圍和主城新區新型工業化建設主戰場,瞄準國內文化用品、裝備薄弱品類,重點布局打造“兩集群、兩基地”,推動建設完備的文化用品和裝備制造體系。
推動文化產業跨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川渝兩地以巴蜀文化為紐帶,開發川劇、蜀錦、蜀繡、石刻、竹藝等以兩省(市)同根同源文化為基礎打造特色優勢產業集群等,加快建設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動渝川黔毗鄰地區打造釀酒文化、鄉村文化旅游“金三角”;聯動城口與四川、陜西打造秦巴山生態文化、民俗文化旅游高地;推進三峽庫區區縣與湖北共建長江三峽文旅經濟區,共促沿江文化遺產產業化轉化和長江文化產業帶建設;推動渝東南與鄂西、湘西、黔北共建大武陵文旅經濟區。
健全開發共融體系:
提高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
“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以市場為導向,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經營機制創新,構建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科技領先、富有創意,開放共融、創新活躍,符合重慶實際、具有重慶特色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秦定波稱。
按照《規劃》,重慶將推動文化產業重點領域提質增效,鞏固傳統優勢、培育新型增長,突出特色差異、積極跨界融合。其中,演藝產業將加強原創策劃,支持各類演藝市場主體打造藝術水準和市場效益兼備的精品劇目,支持開發沉浸式、互動式創新演藝項目,引導文創園區、城市綜合體、特色街鎮配建多功能演藝小劇場等。
動漫游戲產業,做強漫畫書刊、動畫片、動漫IP設計等優勢品類,差異化發展,打造一批本土動漫品牌;促進動漫“全產業鏈”和“全年齡段”發展;大力發展動漫品牌授權和形象營銷,培育動漫衍生品開發產業集群等。
數字影音產業,以劇本孵化平臺、拍攝“一站式”服務平臺、網絡視聽傳播平臺等為突破口,帶動數字影音制作全產業鏈發展。做強紀錄片、網絡劇集、網絡電影、網絡綜藝等細分門類,推動短視頻、直播行業向特色創意內容、賦能電商平臺等方向規范發展。
數字媒體產業,推動數字媒體適應新技術新業態新消費,向“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的全媒體加速發展。大力推動5G應用創新,推動超高清視頻成為數字影音基礎業務,加速進入8K時代等。
新型閱讀產業,推動傳統出版“上云觸網”,壯大重慶出版社、報刊發行方陣,打造精品書系、豐富巴渝文庫等。
時尚娛樂產業,推動休閑娛樂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落實開展陽光娛樂行動,積極開發健康向上、技術先進的新型娛樂方式,創新業態和產品等,構建產業生態。
創意設計產業,促進創意設計與現代生產生活和消費需求對接,做強工業設計、建筑設計、廣告設計、服飾設計、室內設計等領域,助力打造創意設計之都。
當代藝術產業,推出一批雕塑、油畫、版畫等當代藝術精品,探索發展基于數字算法的新型藝術形式;打造藝術品交易大市場,培育一批形式多樣、藝術精深、誠信經營、競爭力強的藝術家工作室、創藝空間、畫廊和青年藝術家等。
工藝美術產業,堅持保護傳承與開發創新相結合,增強技術、工藝材料和產品品類等創新能力,推動工藝美術產品個性化、時尚化、品質化發展等。
文化用品裝備產業,打造好國家文物保護裝備基地,支持文物和藝術品展陳、保護、修復設備產業化等。
同時,重慶還將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著重發展“文化產業+八大主題旅游”的深度融合產業體系,包括文化產業+都市旅游、文化產業+三峽旅游、文化產業+民俗旅游、文化產業+紅色旅游、文化產業+鄉村旅游、文化產業+康養旅游、文化產業+古跡旅游、文化產業+工業旅游,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雙向融合,相互促進。
推動文化產業全面融入城鄉發展,促進文化產業與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等國民經濟相關領域深度融合,進一步拓展文化產業發展空間,向城鄉全域深度延伸,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培育繁榮市場體系:
不斷激發文化消費潛力
“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消費是引擎。重慶將深化文化產業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供需兩端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加快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健康、繁榮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加快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文化產業新發展格局。”秦定波說。
按照《規劃》,重慶通過支持各類文化企業創業發展、規范發展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建構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生態體系等,促進協同創新,持續擴大市場主體規模,進一步提升整體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活力。
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豐富新領域文化產品供給、推動文化產業重大項目建設等,圍繞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文化消費需求,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形成特色化、創新化、規模化文化產品供給體系。
改善文化消費設施和環境、活躍假日和夜間文化消費、構建擴大文化消費長效機制等,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以需求變化引領供給體系和結構升級,努力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不斷激發文化消費潛力。
吸引優質文化資源要素入渝、提升對外文化貿易規模水平、打造文化產業重量級展會平臺等,立足國內國際雙循環,協同推進本地文化產業發展和對外合作,積極拓展、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堅持經貿往來和人文交流協同推進,高水平走出去和高質量引進來并重,開展互利共贏的文化產業合作,全面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