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長春國家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區為例,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從目標定位、產業構建、配套支撐、實施保障等方面進行歸納和總結,提出循環經濟產業園規劃的優化策略,以期為循環經濟產業園的規劃建設和轉型升級提供思路與參考。
一、項目概況
長春國家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區以建設“無廢城市”為切入點,旨在推進再生資源產業快速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項目規模約15.14平方公里,位于長春市東北方向,距長春市中心城區僅29公里,是長春通往哈爾濱的節點區域;對外聯系便捷、鐵路通達性高,位于長春—德惠聯系核心圈。
二、發展訴求
2.1 助力東北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對長春工業轉型升級提出要求
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23年,東北三省共完成GDP約5.96萬億元,占全國份額降至4.61%。其中,吉林完成1.35萬億元,增速為6.3%,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排名第25位。在東北三省的經濟結構中,傳統重工業仍為主導產業,占比基本維持在70%以上,且多集中在鋼鐵、煤炭、石油等產能過剩行業[9]。長春作為“一帶一路”戰略支點城市,應積極構建區域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完善區域發展整體戰略布局;把握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需求,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提升“城市礦產”的開發利用水平,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大力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打造產業增長極。
2.2 長春城市發展訴求,城市靜脈產業能力亟待提升
目前,長春市生活垃圾年總產生量163.8萬噸,其中填埋處理126.6萬噸、焚燒發電處理37.2萬噸。按照環衛專項規劃測算,“十四五”期間長春市生活垃圾產生量將達到5000噸/天,現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無法滿足社會發展需求。長春市每天從垃圾中分揀出的紙類、塑料、廢紡、電子產品、玻璃、橡膠、金屬七大類可回收物資為2100噸,需要報廢拆解的汽車21.3萬輛左右,廢舊家電約78萬臺,再加上一汽、中車及其配套企業每天產生約11000噸廢鋼鐵,全市每天再生資源回收量為13200噸,年回收總量為478萬噸,位居全國第15位。長春市環衛系統現有各類環衛作業車輛3865臺,全部通過政府采購的方式從外省市的環衛設備制造企業購入,其中80%裝配的一汽底盤,基本涵蓋了道路清掃車、道路清洗車、垃圾轉運車、冬季清雪車等各類車型。而一汽集團總部就位于長春市,環衛裝備制造產業的潛能尚未激發。

三、規劃策略
3.1示范引領:融合科技創新生態,樹立特色城市形象
聚焦高質量發展要求,按照國家循環發展引領行動、吉林省加快推進環保產業振興發展的建設要求,以及長春市委、市政府“加快推進長春市靜脈產業園區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等重要部署,緊緊抓住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創新經濟發展示范區、哈長經濟帶建設等帶來的重大機遇,明確高起點、精而美、引領型的方向,將示范區打造成為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與循環經濟產業創新發展的典范。
(1)科技示范,建設綠色生態的環保產業園區。將城市戰略提升至國家戰略,由單一應對城市固體廢棄物處理,轉型為綜合性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秉持生態優先和資源高效利用原則,力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創新示范,建設東北地區環保科技創新高地。與吉林大學、長春理工大學、長春工業大學等高等學府及國內外頂尖院士團隊合作,共同建立循環經濟產業領域的人才培養與研發基地。成立生態環境保護、綠色技術、汽車循環產業研究實驗室,建設創新引領、新型環保創新基地。
(3)生態示范,建設國家循環經濟生態教育基地。遵循現有生態格局,嚴格進行空間管制,總量管控和環境準入要求,促進園區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平衡,提升園區生態治理水平。
3.2 強基固本:導入新興產業集群,構建產業發展小高地
通過與國內循環經濟產業園主導產業與創新能力橫向對比分析,謀劃園區產業特色與品牌塑造。長春國家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區應立足于老工業基地以及汽車產業的優勢,積極發展再生資源深加工產業,與市域內工業制造園區形成優勢互補,對接下游產業鏈,在金屬資源再生產優化轉型之際,培育自己的行業優勢與競爭力。
項目周邊已建成眾多的專業產業園區,包括中韓國際合作示范區、北藥谷產業園、農產品加工基地、國家陸港、智能裝備制造中心等。規劃重點突出節能、環保、生態可持續發展,使傳統制造業實現“綠色突圍”轉型升級。以需求為導向,以環保裝備制造業等重點發展產業為核心,建構上下游產業和研發服務以及配套服務等產業之間的物質流、信息流、資金流和價值流。瞄準產業前沿,發展高端新興產業,包括環保裝備制造、智能制造等;依托支柱產業,拓展關聯配套產業,包括汽車拆解、再制造、廢舊鋼鐵深加工等;堅持生態優先,發展綠色環保產業,包括城市固廢處理、再生資源利用、科普教育等。推進示范區實現產業集成化、龍頭品牌化,構建產業發展小高地。
3.3 升級引流:配套高標準設施建設,承載多元品質生活
高標準配套各種公共服務設施是示范區開發建設過程中吸引人才的重要舉措。根據中小城市的公共配套設施建設水平,配置教育、商業、醫療設施,為示范區提供、生態、舒適、便捷的生活服務。先期啟動區人才社區建設,直接服務區域,配置人才社區基本生活配套服務設施。在綜合服務組團配置重點建設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商業服務業等設施,促進示范區與長春城區、米沙子鎮區的設施共享、和諧發展。
“大配套”與周邊城鎮共享;“小配套”示范區內部解決。綜合醫院、高中、圖書館、體育館等,結合長春城區、米沙子鎮區進行統籌考慮,不在園區重復建設;商貿物流、科技研發、商務辦公等生產性服務及部分居住、鄰里中心、小學、居住區級文娛設施由示范區配套。通過將城市部分功能進行“有機疏散”,安排布局于示范區內部,使示范區也能享受到城市的服務功能。
3.4 提質增效:完善企業發展支撐體系,聯動產業跨界升級
示范區立足長春,服務東三省及全國,并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科技為引領,集聚創新資源發展現代服務業,對于轉變循環產業園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的轉移、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長春國家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區在裝備制造、再生資源產業的基礎上建設創新平臺,加大研發投入,引進培育一批獨立的科技研發機構,打造一批為主導產業、特色產業服務且科技實力強的科研機構、研發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同時,引進科技銀行、互聯網金融等產業服務與科技貿易、大數據等交互平臺,打造多維服務功能,完善企業發展支撐體系,為示范區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優質服務基礎,為企業發展和人才導入提供更堅實的保障。
3.5 保駕護航:提升園區產出效益,擬定建設運營計劃
工業區采用組團化布局模式,快速路及重要主干道分割組團,其他主、次干道串聯各組團,支路服務地塊。在用地布局中,產業結合組團布局,每個組團內可布置同一類產業,也可以布置不同產業。
構建結構緊湊的空間布局,立足示范區發展優勢、產業基礎、交通條件、發展潛力以及資源環境承載力,進行產業規模預測。通過分析類似產業園規劃實踐經驗,選取案例類比預測法預測用地規模。合理進行產業用地分配,確定地塊開發規模,優化示范區用地結構,提升示范區用地產出效益。據廢舊汽車拆解產業規模預測,2035年,產業園汽車拆解量約80萬輛,汽車拆解產業所需用地規模約100公頃;根據廢金屬產業規模預測,2035年回收廢舊金屬約954萬噸,廢鋼深加工產業所需用地規模約140公頃。據固廢處置產業重點項目規模預測:遠期(2035),各類項目占地規模約43.2公頃,考慮到環保公園占地以及其他配套設施建設,規劃固廢處置園總面積128公頃,預留垃圾填埋場用地以及發展備用地。
系統量化經濟發展、產業共生、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等《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標準》的評價指標[10],并對32小類指標做出“目標與定位—指標分解—重點行動—操作措施”層層傳導,明確相關責任主體以指導實施。建立針對產業發展研究工作的統計數據庫并定期更新,將為產業經濟發展和園區開發建設的量體分析提供有力的依據;全面調研與評估示范區內的土地資源及其屬性,確定地區發展產業經濟的環境承載能力和開發建設力度,并在此基礎上制定環境保護措施,規范企業入駐園區的環境評估要求及監管機制。
結語
循環經濟產業園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在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垃圾分類的推行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循環經濟產業園在國家戰略層面將得到更多重視,迎來全新的發展空間。本文通過總結我國經濟循環產業園發展面臨的困境,提出“高起點、高品質、高效率、高保障”四大著力點,并結合長春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的實證案例進行了初步探討,以期為循環經濟產業園提供優化思路與突破口。(作者:石雪莉 宋靖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