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產業園建設是促進經濟社會綠色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一項重要舉措。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的深入推進,循環經濟產業園在建設加快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問題與發展困境。循環經濟產業園的發展質量已成為政府、社會和學界關注的熱點議題。
一、我國循環經濟產業園發展現狀
循環經濟,亦稱資源循環型經濟,其核心在于資源的節約與循環利用,代表著一種與環境和諧共生的經濟發展路徑。20世紀90年代,我國采納了循環經濟的理念。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的演進歷程可大致劃分為兩大階段:初期階段,園區主要由各類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匯聚而成,這些企業專注于收集、處理,以獲取再生資源,作為其核心業務;而后一階段,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多由各級政府為推動循環經濟發展而投資建設,此模式視循環經濟為一種創新的經濟形態加以推廣,在獲取再生資源的同時,也承擔了帶動起社會經濟循環的職責。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建設得到了國家和地方政策的鼎力扶持,循環經濟在調整及改善產業結構、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建設綠色生態文明、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近幾年,循環經濟產業園數量增長顯著,創歷史新高。天津、遼寧、江蘇、湖北、河南等省(市)都先后開展了循環經濟產業園的總體規劃和實施建設。
1.1 產業類型單一,缺乏品牌意識
產業類型的同質化和單一化是目前各大循環經濟產業園區普遍存在的主要特征之一。如安徽界首田營循環經濟產業園是以再生鋁為主導產業,主要進行廢舊電瓶的回收和再利用;廣東佛山南海固廢環保產業園是以垃圾焚燒發電、餐廚垃圾處理、污水污泥處理為主導產業;寧波金田循環經濟產業園是以銅材加工為主導產業,重點回收廢雜銅、廢渣以及其他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產業發展所需要的材料中的大多數還是最初級的工業原材料,產業結構相對而言比較單一;園區內部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活動往往呈單純的并列式,缺乏有效合作,難以達到區域性產業資源的有效循環。
1.2 技術創新不足,產品附加值有限
此外,我國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在發展和建設的過程中不僅面臨著國際市場上其他國家對資源爭奪的壓力,還需要應對國內不同省市之間因無序競爭而帶來的挑戰,從而導致購入資源的總量增幅下降、費用成本增加、利潤率減少。以拆解行業為例,各類廢舊家電和各類電子產品拆解、報廢車輛拆解的再生資源主要是金屬和塑料,企業能從中獲得的經濟價值相對較低,其中以銅、鋁為主要回收資源的廢舊機電拆解正面臨著淪為微利行業的趨勢。同時,園區的社會化產業體系不完善、規模效益不明顯,部分能夠達到環保要求的產業鏈條,也多數處于價值鏈的底端,無法形成完整的產業閉環,產業集聚效應薄弱。現階段,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不足、產品附加值低是影響園區快速發展的重要不利因素。
1.3 用地效率較低,運營實施缺位
循環經濟產業園的建設運營是一項系統而長期的工程。自然資源部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448個國家級開發區(工業主導型)的建筑密度為33.42%,綜合容積率為0.95,工業用地地均稅收為617.30萬元/公頃,其中以東北地區產業園土地利用強度為最低,建筑密度為27.79%,綜合容積率為0.73,工業用地地均稅收也持續偏低。受到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等各種條件的限制,部分園區在確定產業目標定位時,傾向于優先解決當地的就業或者稅收方面的問題。在此目標導向下,早期容易粗放式擴張,導致園區產業空間被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占據。同時,由于園區的經營管理模式落后,對入駐的企業和項目在后續服務上未及時跟進,運營環境缺乏保障,導致園區總體用地產出效益低下。

二、循環經濟產業園高質量發展思路
為實現循環經濟產業園的高質量發展,本文從“高效率”和“高品質”兩個層級,探索園區發展的多維優化策略。在園區建設方面,落實土地集約利用,產業結構合理;在管理運營方面,明確對于入園企業的投資強度等一系列要求,同時對園區生態環境進行及時的進度管控,以全面提升園區的產業管理能力和生態產業鏈建設水平。
2.1 高起點的園區站位目標
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從高速增長時期進入到高質量發展時期,而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正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新時代的循環經濟產業園應充分發揮示范引領的作用,把握國家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機遇。在基于現狀分析、規劃背景、發展環境等研判的基礎上,規劃通過研究和解讀國家發展戰略、區域發展戰略、產業發展戰略等宏觀趨勢,前瞻性地提出園區的發展定位。踐行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發展,確保園區在開發建設中能夠保持長效的健康推進,實現對園區的合理組織和統籌安排。
2.2 高效率的產業聚合價值
依據對產業發展基礎條件、產業發展環境、產業外部競合多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規劃選擇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作為園區重點產業發展類型,推進產業鏈上下游深度合作和先進產業集群培育。加快構建核心產業、關聯產業及與其他產業融合互動的特色服務業發展體系引導現代商貿、商務會展、現代物流、科技服務等不同類型產業在園區集聚化、多元化、復合化、融合化發展,拓寬服務業發展領域,促進商貿與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構建產業集聚區的多元化融合發展模式[7]。推動循環經濟產業向研發策劃、區域物流、品牌建設、系統整合等產業鏈上下游拓展,以增強循環經濟產業的價值鏈條,從而提升園區的綜合吸引力。
2.3 高品質的配套服務體系
產城融合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基本趨勢,推進園區與周邊城鎮的協作配套,有利于加強產業與城鎮之間的互促,推動地方快速發展[8]。園區在規劃建設中實行配套先行,研究園區內部不同主體的各項訴求,銜接區域道路網絡,建立高效的道路系統;結合各產業、生活單元等分布情況,規劃專門的貨運通道,將貨運功能從生活區域中剝離或削弱,滿足企業生產和工人生活需求,合理規劃園區靜態交通和慢行系統。將生活配套、商貿物流、公共交通、餐飲娛樂等配套設施及綜合服務功能融入園區的規劃布局當中,推進“產”“城”同步建設。以高品質的配套服務從而提升園區的吸引力和承載能力,吸引資金、技術、人才等先進生產要素集聚,打造宜居宜業、產城融合的高品質園區,為園區發展帶來長足動力。
2.4 高保障的園區建設路徑
規劃對園區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開發建設引導,以任務解讀和目標導向為出發點,通過對宏觀背景的分析和區域現狀情況、發展環境的研判,以確定園區發展目標及產業方向,提出合理的空間布局方案,完善道路交通組織、綠地景觀規劃、產業配套服務、支撐體系構建等內容體系。為滿足企業的多元需求,園區提供用地供給之外的融資服務、產業配套服務、技術研發服務等,建立專業化、效率高、資源整合優等良好的營商環境,結合優惠政策的覆蓋,為企業入園后的發展擴大提供保障。實施保障中搭建“建設計劃+政策保障+運營方案”的建設運營計劃,通過項目建庫制定建設計劃,切實指導各部門實施建設的工作安排,提出有機成長的運營方案實現城市的彈性發展與有機開發。(作者:石雪莉 宋靖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