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地處中國東部沿海,擁有長達954 公里的海岸線和3.75 萬平方公里的海域,獨特的區位優勢帶來了豐富的海洋資源,支撐著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海上風電、文化旅游等多種產業發展,在海洋強省建設中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同時,隨著海洋資源的持續開發,如何有效開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減少對海洋環境的負面影響,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進一步把準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的辯證關系
當前,海洋資源開發面臨著巨大的生態挑戰。過度開發和不當利用可能導致海洋生態系統的失衡,進而影響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和生態環境的健康。因此,要進一步把準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的辯證關系,找到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平衡點。
在資源開發方面,豐富的海洋資源為江蘇海洋經濟提供了堅實基礎。江蘇海洋水產資源豐富,近海擁有著名的海州灣漁場、呂四漁場、長江口漁場和大沙漁場,這些漁場以其生物多樣性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為水產資源開發提供了豐富的保障。江蘇的灘涂資源也極為豐富,現有灘涂總面積達50.01萬公頃,占全國的四分之一,這些灘涂不僅可用于農業生產,還可用于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等。江蘇近海的風能資源也很豐富,具備優越的海上風電建設條件,已成為我國海上風電發展的重點地區,全省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并擁有全國第一個符合“雙十”標準(離岸距離不少于10 公里、灘涂寬度超過10 公里時海域水深不得少于10 米)的海上風電場以及全國唯一的海上風電母港。
在資源保護方面,發展海洋經濟與海洋生態保護之間需實現平衡。作為擁有較長海岸線的省份,江蘇的海洋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健康的海洋生態系統。然而,近年來,隨著開發強度的加大,海洋生態環境承受著較大壓力,一些海域出現了生態退化現象。過度捕撈對漁業資源的可持續性構成了威脅,部分魚類資源有下降趨勢,灘涂的過度開發可能破壞濕地生態環境,影響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此外,黃海頻發的滸苔綠潮,也使得江蘇海水養殖業面臨極大的風險。在海上風電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關注其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例如對海洋生物棲息地和沿海鳥類遷徙路徑的潛在影響。因此,在海洋資源開發過程中,必須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堅持科學性和可持續性原則。

不斷豐富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理念
江蘇省政府及相關部門一直以來采取多種措施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包括制定和實施《江蘇省海洋功能區劃》,科學劃定海洋生態紅線區。2023 年,發布了《江蘇省海洋產業發展行動方案》,明確提出要促進綠色化和低碳化發展,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海洋環境風險和生態退化,提高了公眾環保意識,并促進了海洋經濟與生態保護的協調發展。
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江蘇省作為海洋資源開發的重要地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總書記關于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論述,積極推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努力在提升海洋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生態效益。在具體實踐中,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和科學管理方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行負責任的漁業和海洋牧場發展策略,立足資源稟賦開發清潔能源,不斷實現經濟與生態的雙贏。在海洋開發活動中,提前將保護措施融入開發過程,這就是當前國際通行的“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理念。2024 年4 月,省生態環境廳與省財政廳聯合印發《江蘇省海洋環境質量生態補償辦法(試行)》,為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的協調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技術創新驅動與生態管理并重。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技術創新被視為促進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重要驅動力。先進科技手段,如遙感監測、海洋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正廣泛應用于海洋環境監測和資源評估。這些技術不僅提高了海洋資源開發效率,還增強了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實時監測能力,能夠及時預警生態風險。此外,海洋生物技術的發展為可持續利用海洋資源開辟了新的方向,從藻類生物燃料到海洋藥物等多種應用,為資源開發注入了綠色動能。這些科技進步為傳統海洋產業轉型提供了契機,也奠定了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進一步彰顯了科技在海洋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和諧共生中的巨大潛力。
多領域全方位協同推進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
完成好海洋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雙重任務,需要在政策、法規、科技和金融等領域全面協同,以確保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環境的有效保護,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制定政策法規,強化法治保障。通過制定明確的法律法規,健全海洋資源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海洋督察、監管及海上執法協調機制,有效實現海洋資源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對于違法開發或污染行為實施嚴懲,提高違法成本。執法的嚴格性是法律法規有效性的保障,可通過定期巡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結合,強化執行力度。加強政策的綜合性和協同性,確保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在法律法規上注重創新,以適應環境和發展需求的變化。
發展綠色金融,推行生態補償。發展綠色金融,鼓勵金融機構為海洋保護和可持續開發項目提供資金支持。設立專項基金,吸引社會資本投資綠色海洋經濟,支持可再生能源、藍碳、環保技術和生態修復項目,推動經濟向綠色轉型。加強和規范生態保護補償,通過財政支持和激勵措施,鼓勵沿海地區和企業采納更環保的開發和生產方式。對因海洋保護而利益受損的企業和個人進行合理補償,確保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平衡。
推進科技創新,鼓勵公眾參與。增強科技對海洋資源可持續開發和保護的驅動力,加大對海洋科技研究的投入力度,引導科研院所、高校及企業在海洋監測、污染防治、資源高效利用等領域開展創新研發。推動新興技術的應用,如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同時加強海洋生態保護意識教育,普及海洋科學知識,增強公眾對海洋資源的珍惜和保護意識,鼓勵公眾和非政府組織參與到海洋保護及政策制定的過程中,形成社會廣泛參與的海洋保護機制。
加強國際合作,借鑒先進經驗。在全球化背景下,海洋資源的開發與保護不僅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任務,更是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議題。江蘇應積極參與國際海洋事務,借鑒其他國家,特別是與江蘇海域特征類似的地區,在海洋資源管理和生態保護方面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技術。通過國際合作項目,分享和獲取海洋科學研究成果,提升本地海洋管理水平。同時,江蘇可以與國際組織及沿海國家和地區建立合作機制,不斷提升自身的海洋治理能力,為共同應對海洋環境挑戰、推動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全球海洋生態保護貢獻力量。(作者:吳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