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討了連云港市海洋科技人才開發中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以期為連云港市海洋新質生產力發展奠定人才沃土。
一、主要問題
(一)海洋科技人才總量不足
隨著科技興海戰略的深入實施,現代海洋漁業、海洋高端裝備、海洋新能源等全市海洋重點產業的快速發展亟須大量科技人才支撐。但是,當前連云港市海洋科技人才3000余人,而2023年青島市海洋人才有38萬人,連云港市海洋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需求矛盾日益突出,規模總量很難支撐海洋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
(二)海洋科技人才層次不高
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領域具有高技術特性,需要具備高水平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的海洋科技人才來支撐。但是,連云港市在這些重點領域能夠帶動科技創新的院士、技術領軍人才還不多,難以滿足產業創新發展需求。與青島集聚了全國30%的涉海院士,帶來了50%的海洋領域國際領跑技術相比,連云港市海洋科技人才層次差距較大。
(三)涉海平臺載體聚才不強
連云港市累計建設市級以上涉海科技平臺43家,擁有江蘇省海洋資源技術創新中心、太湖實驗室連云港中心、江蘇省涉海產學研聯盟等創新載體。但是,部分高層次涉海平臺處于剛剛起步建設階段,管理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理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等領域的涉海成果還沒有顯現,對海洋科技人才集聚效應和承載能力尚未發揮出虹吸作用。
(四)海洋科技人才投入不足
連云港市在科技人才扶持上展現出積極態勢,但聚焦于海洋領域的人才支持相對薄弱。圍繞海洋科技創新的科研項目比較匱乏,海洋專項人才資金投入力度有限,部分涉海科研機構的技術設備及科研條件相對落后。此外,連云港市涉海類高校目前僅有江蘇海洋大學,其在海洋專業人才培養和投入仍有待加強,尚未形成1~2個叫得響的涉海學科。

二、對策建議
(一)壯大海洋科技人才隊伍,夯實海洋新質生產力創新源泉
1.拓寬海洋領域引才渠道。(1)突破固有方式靈活引才。統籌用好社會組織、用人主體等力量資源,創新探索多元引才機制,實施“帶土式”移植、“候鳥式”聘任、“訂單式”掛職等多種引才方法。依托花果山英才計劃,提高海洋高層次人才引進比例,實施藍色人才專項工程,圍繞海洋領域急需緊缺頂尖人才、領軍人才,構建海洋產業人才大數據平臺。(2)深化校企合作優勢引才。通過政府、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對接機制,確保人才需求信息能夠及時、準確地傳遞給學校和學生。加強資源、信息和平臺共享,促進江蘇海洋大學等高校與涉海類企業的深度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就業機會,實施校企合作“博士行動”,探索構建校企人才合作新路徑、新模式。
2.加大海洋人才培育力度。(1)提升涉海院校辦學水平。全力支持江蘇海洋大學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建設,強化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能源等優勢特色專業發展,構建涉海類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推動涉海類高職院校與技工院校不斷優化專業設置,建設高水平涉海專業群。(2)推動海洋科技人才交流合作。積極鼓勵海洋領域學術帶頭人、科研骨干赴國外相關機構進修訪問和參加高級研討班學習交流。加大海洋科技人才出國學習交流支持力度,引導支持科技人才組織和參與國際涉海學術交流活動,提升科技人才的國際活躍度和影響力。(3)強化青年海洋科技人才培養。支持青年海洋科技人才挑大梁,選用優秀青年人才承擔重點海洋技術創新任務,在科研項目中進一步明確青年參與的比例要求,促進青年人才快速成長。加強對基礎科技人才的長周期培養、評價和資助體系建設,重視對青年基礎研究人才發展的指導和培養活動,建立老、中、青科技人才“傳幫帶”機制。
3.推進海洋產才深度融合。(1)深化創新主體人才職責。推動涉海類企業成為海洋科技人才施展才華主陣地,堅持“簽約即跟蹤、開工即培育”,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領軍企業”梯次培育體系,讓海洋科技人才成長有支撐、創新活動能認可、未來發展有引導。(2)構建海洋科技人才攻關聯合體。組織連云港市重點海洋產業的龍頭企業聯合重大創新平臺、高校院所、上下游企業的各類海洋科技人才組建創新聯合體,最大限度地激發海洋科技人才創新活力,打造“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的全鏈條循環。(3)持續壯大藍色工程師隊伍。加強現代海洋產業方向工程碩士培養,探索建立海洋領域高等教育共同體,打破高校學科壁壘,貫通學研產,推動科教產才大融合。
(二)集聚高端海洋科技人才,激發海洋新質生產力創新引領
1.加快薈萃海洋科技英才。(1)建設海洋專家工作室。緊密圍繞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生物醫藥等海洋科技前沿領域和重大需求,申報設立省級專家工作室,開展基礎性研究,營造創新氛圍,推動更多海洋科技領域的專家人才在連云港安穩工作。(2)培養海洋戰略科技人才。發揮國家和省實驗室、大學及科技領軍企業等戰略科技力量,統籌推動項目、資金、人才、基地等一體化配置,在國際國內海洋科技前沿基礎研究、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等重大科技項目的實踐中,培養和發現一流涉海科技領軍人才。
2.加強涉海關鍵技術攻關。(1)聚力破解海洋重點產業發展瓶頸。引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等創新核心力量向海洋領域攻堅前沿技術聚集,讓更多創新型海洋科技人才領銜高水平研發團隊,建立基礎研究接續支持制度,對研究成果突出、培養前景好的優秀團隊給予長周期支持,力爭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難題。(2)建立健全海洋科技人才攻堅權責機制。堅持權利與責任相符、貢獻與收益相符,讓研發經費、研發成果等專業事項交由科技人才,讓海洋科技人才在科研活動中有更多的話語權和決策權,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注重評價海洋科技人才在解決海洋核心技術難題、推動海洋產業創新發展等方面的實際貢獻,讓真正有實力的海洋科技人才在更加公平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三)加快涉海平臺建設步伐,厚植海洋新質生產力發展根基
1.完善科技創新平臺管理。(1)加快現有平臺高效運營。加速推進連云港市各類涉海創新載體建設,進一步厘清江蘇省海創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與政府、科研院所與企業的關系,切實發揮新型研發機構引才聚才,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深入融合發展的功能定位和使命價值。積極主動與國際上具有高水平的科研院所進行合作關系,引進先進的科研理念、技術和管理經驗。(2)推進國家級創新平臺創建。加快推進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連云港中心建設,圍繞太湖實驗室“洞—池—湖—海”體系建設任務,爭創以海洋智能裝備測試技術、高端海洋裝備和智能控制技術為主攻方向的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積極打造以康緣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主軸,各級重點實驗室、企業實驗室、各類專業實驗室為支撐的實驗室體系,集聚和培養高水平人才和創新團隊。
2.放大涉海平臺引才作用。(1)新增一批海洋產業創新平臺。充分發揮連云港在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和江蘇沿海開發中的區域優勢,吸引大院大所等戰略創新力量落地連云港,形成以國家和省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國家大科學裝置等為引領的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打造江蘇沿海創新發展的北翼策源地。(2)構建多元化平臺人才培養體系。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建設一批高水平的涉海實驗室和研究中心,為海洋科技人才提供先進的科研設施和實驗條件。加強與企業、行業協會等機構的合作,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為海洋科技人才提供實踐鍛煉的機會。建設創新創業孵化藍色平臺,為初創企業和團隊提供資金、技術、市場等方面的支持,激發海洋科技人才的創新創業活力。
(四)優化科技人才成長生態,放大海洋新質生產力倍增效應
1.增強人才服務政策效力。(1)建立海洋人才激勵政策。圍繞海洋裝備制造、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醫藥等,出臺專項科技人才支持政策,形成項目啟動支持、項目成長獎勵、股權投資、項目融資及引才獎勵的全流程支持體系。加強政府對海洋領域的科技投資,用于支持海洋研發設備更新、海洋高技術研究以及海洋公益性業務技術開發。(2)強化海洋科技人才服務保障。聚焦科技人才關心的落戶、配偶就業、子女入學、住房保障、醫療保障等“關鍵小事”,在工資待遇、職務晉升、職稱評定、成長平臺等方面進行傾斜。(3)加強科技人才政策效能評估,通過對政策實施后的目標吻合度、時效性、協同性等進行評估,及時優化調整支持方向、支持力度、支持群體等,進一步提高政策體系的系統性和精準性。
2.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1)拓寬海洋科技成果轉化通道。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加強對人才項目概念驗證和評估,及時篩選能夠解決產業實際需求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項目,予以產業化探索支持。構建多層級、多元化資金支持體系,設立科技創新券、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創新資金,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支持,同時立項資金支持高校院所搭建成果轉化創新平臺和機構創建,讓資金鏈與創新鏈、產業鏈無縫對接。(2)健全海洋成果轉化服務體系。聚焦海洋科技成果轉化關鍵薄弱環節,加快構建技術轉移服務、科技成果評價等為支撐的全鏈條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推進技術產權交易,鼓勵科技人才以知識產權參股、興辦聯合實體或成立股份制企業。加快專業化涉海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建設,提供涉海資產評估、技術評價等專業服務,推動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市場化、規范化發展,提升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服務能力和水平。(作者:候新 張宏遠 魏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