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海洋經濟發展中的生態治理問題,在聚焦溯源海洋發展現狀的基礎上,破解海洋水質惡化、生物多樣性銳減、微塑料治理難等痛點問題,牢固樹立海洋生態保護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海洋生態。本章節我們來研究中國海洋經濟發展中加強生態治理的重要意涵,具體如下:
一、加強生態治理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題中之義
藍色是新時代海洋發展的靚麗底色,加強生態治理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題中之義,更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背景下,重新審視海洋經濟發展與生態治理之間的依存關系,為實現因地制宜的海洋保護提供了科學指引。與此同時,盲目開發、侵占、攫取海洋資源的舊時局面,現如今在決策層面、執行層面、保護層面對海洋的發展與保護進行了深刻審思,發現海洋發展問題固然重要,但最關鍵的在于發展的同時如何解決問題,保護好海洋這個生態之眼。海洋作為生態系統中的關鍵一環,海洋生態能夠行穩致遠牽動著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繁榮、人類的安全。地球上海洋總面積約3.61億平方千米,在全球總面積中占比為71%。蔚藍浩瀚無垠的海洋遍布生物和資源能量,珍愛海洋、保護海洋,理應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中國要堅持以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為建設美麗中國夯筑堅實的生態基礎。“美麗中國”飽含生態之美、社會之美、人類之美,而建設美麗中國的核心就是要按照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要求,推動生態環境優質發展,經濟生活穩定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幸福。守護好海洋生態環境,才能賦能美麗中國建設煥發出強大生命力。中國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實踐指南,堅持以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扎實推進海洋生態治理的各項工作,也取得了積極進展和良好成效。根據《2022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的數據顯示:“根據2022年近岸海域水質監測評價結果,283個海灣中,優良水質面積比例超過85%的海灣為144個,其中優良水質面積比例達100%的海灣為111個,主要分布在遼寧省、河北省、天津市、山東省、江蘇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海南省。與上年相比,90個海灣優良水質面積比例有所提升,在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分布,其中,天津市、浙江省、江蘇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山東省水質提升的海灣占比超過40%。濱海濕地保護情況監測顯示,246個海灣濱海濕地面積基本穩定,37個海灣濱海濕地面積退化受損。”海洋生態文明孕育著生機盎然的海洋經濟,也天然滋養著中國美麗中國建設的海洋文明,對加強海洋生態治理做重新的定位與思考,對建立完善的生態制度做充足的準備與部署,才能為建設“生態好、環境美、生命強”的美麗中國供給海洋的無限魅力。

二、加強生態治理是促進“經濟發展”的現實保障
海洋生態治理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維度之一,海洋生態治理也是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的現實保障。中國海洋中的生物資源非常豐富且歷史悠久,其中有50多萬種動物和13多萬種植物,占地球總物種的80%左右,海洋豐富的天然資源成為了經濟發展的“儲備庫”“后備倉”“基因庫”。依托著海洋的資源供給,“2023年海洋經濟復蘇強勁,量質齊升,全國海洋生產總值99097億元,比2022年增長6.0%,增速比國內生產總值高0.8個百分點;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7.9%,比2022年增加0.1個百分點。其中,海洋第一產業增加值462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550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8968億元,分別占海洋生產總值的4.7%、35.8%和59.5%。”[7]近年來,中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治理進入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期,海洋生態治理的力度之大,制度措施出臺之多,管控力度效力之嚴,為有力有效推動海洋經濟產業持續增長奠基了發展空間。根據數據初步核算,“2023年海洋制造業增加值29861億元,其中,海洋船舶工業增加值1150億元,比2022年增長17.6%;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發展良好,國際市場份額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全年實現增加值872億元,比2022年增長5.9%;海洋化工業增加值4343億元,比2022年增長10.0%;海洋服務業增加值58968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4.7%,拉動國民經濟增長0.3個百分點,為國民經濟增長助力;海洋交通運輸業增加值7623億元,比2022年增長8.5%,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近110億噸。海洋旅游業增加值14735億元,比2022年增長10.0%。”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在中國海洋生態治理的攻堅舉措下,海洋生態紅利不斷顯現,海洋經濟實現了恢復性的增長。加強生態治理是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治理好海洋生態環境,就需要全面統籌海洋領域消費、海洋對外貿易量、海洋固定資產投資等各個方面,至此,才能達到系統治理的最佳效果,促進海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擁有綿長的海岸線,遼闊的管轄海域,與日俱增的海洋開發利用能力,這些都成為海洋資源與海洋經濟的助力劑與推動源。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領域,要將防止海洋污染、阻止海洋惡化、制止海洋破壞作為重點來抓,及時檢測自然環境發生的異常或激烈變化,努力突破制約海洋經濟發展的現實瓶頸,加強對海洋生態的科考與評估,為海洋經濟發展提供現實保障,為夯實海洋發展空間奠定堅實的生態基礎。
三、加強生態治理是創新“科技發展”的內在驅動
耕海探洋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關鍵抓手,是創新海洋科技的資源寶庫,是社會物質生產生活的原料基地。海洋的發展與國家海洋戰略需求緊密關聯,而科技發展在海洋強國建設中是核心要素。科技才能興海,以科技賦能提升海洋經濟,以海洋經濟續航科技創新,已成為國際各海洋強國贏得海洋話語權的戰略共識,國際社會現如今都在持續深耕海洋創新資源,發展海洋高新技術。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開發海洋一直是世界強國的核心戰略目標,而海洋科技是推動海洋開發的第一生產力。”可見,科技創新為海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作用,而加強生態治理也愈發成為了科技創新的內在驅動力。生態治理有效地紓解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破壞之間的矛盾,更好地幫助海洋發揮其自身特有的資源價值。海洋科技發展關鍵作用之大,飽含動能之強,必須集成國家生態治理的各方驅動力量,統籌布局生態治理的嚴格標準,綜合涵育生態治理與科技研發人才,強化海洋領域的科技研發投入,深度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會企業等開展交叉學科的海洋研發應用,用最先進的技術、最具創造力的人才為海洋生態發展蓄勢助力。在《2023中國海洋發展指數報告》中顯示,2022年科技創新指數為124.2,比2022年增長2.0%。研發人員所占比重也比2022年度增長了7.0%。在海洋科研創新成果的背后,是海洋生態治理的動力在驅動,是海洋資源的能量在供給。2023年11月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在廣東深圳召開,“海博會”作為展現中國海洋經濟實力的高端展會,不僅是展現海洋經濟發展成就的重要輸出口,更是展望未來海洋經濟發展及最新成果的藍色平臺。當前中國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其中在海洋綠色科技創新中,“國家隊”是“主力軍”,院校機構、中小企業則是“生力軍”。海博會作為持續推出一系列領先全球的海洋創新技術、產品和成果的重要名片,無疑彰顯出中國海洋資源為創新發展提供了巨大能量,科技創新更是海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推動海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更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將其注入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共同拓展經濟與科技的雙重發展空間,為打造構建海洋強國提供有力支撐,真正發揮海洋強國的戰略作用和時代價值。(作者:金子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