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洋經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尤其是中國海洋經濟在政策推動下實現顯著增長,并在海洋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方面展現出新趨勢。然而,海洋經濟發展面臨資金缺口,亟需金融方面的支持。本文指出了中國海洋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如金融標準體系不完善、政策激勵不足等問題。
一、全球海洋金融發展情況
1. 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其面臨的巨大資金
缺口為當前及未來全球海洋金融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由于海洋產業存在周期長、風險大、收益不確定等特征,商業金融在涉海領域的參與度較低,相關產品缺乏,導致全球海洋經濟資金供給存在較大缺口。世界經濟論壇研究顯示,在2030年之前,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僅維持水下生命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每年就需要1745.2億美元的資金,而2015—2019年間總共只獲得了100億美元。2022年亞洲開發銀行指出,亞太地區實現海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藍色融資缺口總額為5.5萬億美元。
2. 全球海洋金融中心城市積極推動產業金融
協同發展。目前,英國主要借助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將本國海洋金融與全球海洋制造業相結合。除英國外,全球主要海洋強國均通過政策支持構建了集一二三產業于一體的綜合產業“生態系統”。倫敦、奧斯陸、新加坡、紐約、休斯敦等全球主要的海洋中心城市成功吸引了全球資本與專業人才的匯聚,為全球海洋產業提供融資。國際海洋強國新加坡通過政策激勵,推動資金向海洋產業聚集,促進海洋金融發展。2006年6月,新加坡海事及港口管理局推出“海洋金融激勵計劃”,通過實施一系列稅收減免激勵政策,鼓勵更多的私人資本投入到航運行業,進一步加強了金融與海洋產業的發展。
3.海洋金融產品日益多樣化,為不同海洋產業
提供差異化、定制化的資金支持。由于不同海洋產業在生產方式、生產周期、資金需求規模等方面差異較大,其融資方式也存在顯著差異。例如,海洋漁業等作為海洋第一產業,其融資主要依賴自有資金和銀行信貸;海洋領域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由于產業鏈條較長,不僅資金需求量較大,而且所面臨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和政治風險都相對較高,因此,所需的融資工具種類更加豐富且結構更加復雜。當前,海洋金融產品十分豐富,主要包括公益資金(公益組織贈款、企業社會責任資金等)、債權融資(信貸、循環貸款基金、項目債券、主權債券等)、股權融資(影響力投資、種子投資、債務互換、眾籌等)等。各類產品在資金來源、預期收益、風險容忍、支持領域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見表4)。

4. 國際組織在海洋金融方面積極進行創新嘗
試。2018年,世界銀行發行全球首支藍色債券籌集1500萬美元(塞舌爾主權藍色債券),并計劃在7年內募集30億美元資金(見表5)。2019年,世界銀行再次發行藍色債券,用于塑料垃圾海洋污染項目。國際組織的資金有一定撬動作用。2022年,世界銀行宣布的紅樹林藍碳試點計劃共獲得融資1350萬美元,其中來自國際開發協會、PROBLUE信托基金和私人部門投資的金額分別為200萬美元、300萬美元和850萬美元。
二、中國海洋金融發展情況
1.中國海洋金融的發展可以分為供給規模化、產品多元化、服務綜合化三個發展階段。自2010年“十二五”規劃將海洋發展上升至國家戰略以來,中國海洋金融發展明顯加快。2010—2012年為海洋特色金融供給規模化時期,沿海各省積極探索和實施試點項目,致力于增加海洋金融產品數量,并將金融支持逐步從傳統海洋產業擴展到新興海洋產業。2012—2016年為海洋特色金融產品向多樣化發展時期。2012年發布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推動海洋金融多元化發展。此后,中國海洋特色金融產品不斷涌現。一方面,信貸、保險等傳統海洋金融產品加快拓展,如以沿海岸線資產為抵押的涉海信貸產品、海洋擔保貸款、水產養殖財產保險和保證保險等;另一方面,基金、融資租賃等新型金融產品快速發展,藍色經濟區產業投資基金、海洋產業發展1號子基金、中國海洋戰略產業投資基金等相繼成立,海洋工程融資租賃、股權融資等逐步受到涉海企業青睞。2017—2020年為海洋特色金融服務綜合化時期。2017年頒布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加快改革海洋經濟投融資體制。此后,各類金融機構以各地海洋經濟發展特點為基礎,科學發展和完善海洋金融服務體系。各類商業性金融機構積極創新海洋金融產品、建立海洋金融服務中心;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積極引入國際資本,支持重點海洋產業、園區建設;各地積極探索建立與海洋經濟示范區相配套的海洋特色金融服務體系。
2.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的金融產品種類日益豐富。信貸方面,由于海洋貸款風險補償機制難以支撐銀行化解信貸風險,目前海洋信貸總量依然相對較小,能夠取得銀行貸款的海洋產業企業主要來自海洋漁業等傳統海洋產業。新興海洋產業由于資產抵押品少、研發投入高、未來發展前景不確定性大等原因,獲取貸款更加困難。對此,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積極探索多樣化的涉海特色貸款,例如以海域使用權、船舶等海洋特色資產為抵押的特色貸款,支持海洋可持續發展的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貸款,支持海洋技術創新的海洋科技易貸、海洋科技成長貸等。
基金設立方面,目前中國共有超過10只海洋產業投資基金,總規模超過3000億元,主要分布在山東、福建、江蘇、浙江、廣東、上海等海洋經濟發達的省市,絕大多數都由國家部委或者國企央企發起,并主要投向海洋新材料、海洋高端裝備制造、海洋生物醫藥等海洋新興產業領域。
債券方面,自2020年中國銀行在境外發行首只雙幣種藍色債券以來,截至2023年末,國內市場累計發行藍色債券27只,累計發行規模達172.63億元(如圖3所示)。從發行區域分布來看,截至2023年末,遼寧、上海、北京藍色債券累計發行數量最多,均占全國總發行數量的14.81%;北京累計發行規模最大,占全國發行總規模的28.96%。從發行主體來看,71.42%為國有企業。自2020年以來,共有14個發行主體,信用資質普遍較好,主體信用評級均不低于AA級,77.78%的主體為AAA級。從行業分布來看,發行人主要集中于電力生產和供應行業,該行業累計發行規模超過一半,累計發行數量占48.14%。從資金投向來看,藍色債券募集的資金主要用于海上風電項目和海上風電相關設備制造項目。
股票融資方面,近年來中國A股海洋經濟板塊的上市公司數量逐漸增加。已上市的海洋產業企業80%在主板市場上市,只有少數分布在創業板和科創板市場。海洋行業集中度較高,前十大市值公司占據了板塊總市值的70%左右。
3.海洋碳匯金融探索步伐加快,產品體系不斷豐富。海洋碳匯價值的實現是海洋碳匯資源化、資產化、產品化、市場化的過程。當前中國海洋碳匯相關的金融服務和產品日漸豐富,主要包括海洋碳匯交易、海洋碳匯產品基金、海洋碳匯質押貸款、海洋碳匯保險等。
海洋碳匯交易方面,交易的產品類型主要為紅樹林與海洋漁業碳匯(見表6),但目前中國海洋碳匯產品市場價格波動較大,缺乏完善的價格形成機制。
海洋碳匯產品基金方面,主要通過完善收益和成本風險共擔機制等方式,為海洋碳匯項目提供持續穩定的資金援助和保障,以支持藍碳項目的規劃、建設和運營,解決了海洋碳匯項目簽發周期延長、價值實現難度大、碳匯資產長期閑置等問題所引發的資金籌集難題。2021年7月,廈門設立全國首個藍碳基金。當前中國海洋碳匯產品基金主要以企業自有資金和社會籌集資金為主要資金來源。海洋碳匯質押貸款方面,考慮到海洋碳匯項目建設周期長、投資風險大,一些金融機構開始以海水養殖產生的減排量和固碳量作為遠期收益的依據,提供定制化的貸款服務。2021年8月,興業銀行青島分行以膠州灣濕地碳匯為質押物,推出全國首個海洋碳匯質押貸款。目前,山東、浙江、江蘇、廣東、廣西等省區的多個城市已經實施了多項海洋碳匯質押貸款項目(見表7)。這些海洋碳匯質押貸款項目通常以企業參與的藻類養殖、濕地保護等海水養殖活動產生的碳匯預期收益權作為質押,以此將碳匯的潛在價值轉化為可質押的資產。

海洋碳匯保險方面,海洋災害容易造成海洋碳匯生態系統大面積損毀,固碳效果缺乏有效保障,碳匯保險應運而生。當前中國海洋碳匯保險處于起步階段,主要采用指數方式理賠,根據海洋碳匯產品的固碳能力、市場交易價格等關鍵因素,設計專門的海洋碳匯指數保險方案,為碳匯產品的價值實現提供風險保障和災害預防服務。目前,這種海洋碳匯指數保險的覆蓋范圍相對較窄,通常只限于某些沿海地區的小規模海洋碳匯項目。(作者:陳衛東 葉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