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西安市休閑農業已基本形成了以秦嶺北麓休閑農業產業帶、渭河沿岸休閑農業產業帶和白鹿塬、杜陵塬、荊山塬休閑農業示范區為核心的“兩帶三區”產業格局,農家樂、休閑農莊、休閑
農業園區為主要產業模式。西安市大力發展
田園綜合體,興建特色休閑農業小鎮,各種經營模式并存發展,模式不斷豐富,功能日益拓展,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1 西安市休閑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西安市位于關中平原腹地,南依秦嶺北臨渭河,自然資源豐富,
文化底蘊深厚,旅游條件充分,休閑農業產業發展空間廣闊[8-9]。依托市農業產業基礎和地理環境優勢,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秦嶺北麓休閑農業產業帶、渭河沿岸休閑農業產業帶和白鹿塬、杜陵塬、荊山塬休閑農業示范區為核心的“兩帶三區”的產業格局,農家樂、休閑農莊、休閑農業園區為主要產業模式,正大力發展田園綜合體,興建特色休閑農業小鎮,各產業模式在西安市各區縣均有分布,各有側重,長安、藍田、高陵、灞橋的發展較為突出。
1.1 西安市休閑農業主要產業模式
休閑農業產業模式分類方法很多,本次調研按功能來分類,大致分為農家樂、休閑農莊、休閑農業園區、田園綜合體、農業
特色小鎮五大類[12-16]。此次調研共收到調研樣本 132 個,從表 1、圖 1 可以看出以家庭為經營單位的農家樂數量最龐大,有19個集群1098家,是西安市休閑農業的主力軍,休閑農莊 36 個,休閑農業園區 66 個,是西安市休閑農業產業的主要模式,田園綜合體 5 個,部分處于規劃建設中,休閑農業小鎮 6個。這說明西安市休閑農業已經從個體自發式的萌芽階段和自主式的觀光休閑農業階段,進入到了開發式的度假農業階段,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表1 西安市休閑農業產業模式種類
圖1 西安市休閑農業產業模式占比圖
1.2 西安市休閑農業產業模式分布情況
從圖2可以看出長安區內休閑農業企業數量遙遙領先,各種產業模式數量都排名前列,藍田次之,高陵、鄠邑和灞橋的企業總數比較相近,但產業模式各有側重。臨潼、閻良、周至企業數量相對較少。
1.2.1 西安市農家樂分布情況
西安市共有 19 個農家樂集群1098戶,主要分布在長安區和鄠邑區秦嶺北麓一帶以及藍田縣。長安區現已建成了上王鄉情農家、祥峪溝森林農家、立元坪山野農家、太乙翠竹農家、王莽桃園農家等 5 個農家樂專業村,以農家飯、燒烤、K歌、棋牌、CS、拓展等為特色,是全市規模最大的農家樂產業帶。其中上王村農家樂可謂是家喻戶曉,對許多西安市民來說,上王村就象是農家私廚;鄠邑區農家樂起步較早,分布在甘亭鎮、太平峪、澇峪等景區附近,以朱雀森林公園、別墅式農家樂、高冠瀑布、農民畫、布、農家菜、會議室為賣點;藍田縣主要依托王順山、湯峪、葛牌古鎮等旅游景點自發興起“農家樂”的形式。
1.2.2 西安市休閑農莊分布情況
西安市休閑農莊主要分布在長安、灞橋、鄠邑、臨潼,依托當地的特色資源、優勢產業以及離市區較近的區位優勢,休閑農莊在這幾個區縣發展較好,主要是長安的草莓、葡萄,灞橋的櫻桃、葡萄,鄠邑的葡萄,臨潼的石榴、無公害蔬菜等,在這里品嘗采摘、農耕體驗、研學拓展,賞自然風光、品特色餐飲。
1.2.3 西安市休閑農業園區分布情況
西安市休閑農業園區主要分布在長安、高陵和藍田。長安區用創意的手法打造了小峪河觀光園板塊,規劃建設了花卉觀光休閑產業帶,建設了一批集高科技農業生產、新品種展示、休閑觀光于一體的
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高陵區充分挖掘“涇渭分明”景觀和沿渭河南北兩岸自然風光的
休閑旅游觀光功能,開發渭河灘地特色農產品生產、開心農場認領、園林花卉觀賞、生態游樂體驗,娛樂設施游玩等多項功能,大力發展水面農業和水下農業,沿河兩岸打造集生產、觀光、科普、休閑、體驗、餐飲、采摘、游樂于一體的休閑
觀光農業產業帶;藍田縣全面實施“旅游+”戰略,依托美玉之鄉、溫泉之鄉、廚師之鄉、陜菜之鄉、“十里稻鄉”、“千畝荷塘”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打造各種主題的休閑農業觀光園;臨潼旅游事業發達且發展較早,所以有較強的旅游意識,較早開發了石榴花、櫻花觀光、石榴采摘、蔬菜種植、果蔬采摘項目,且結合吃住娛項目等進行綜合開發,全方位服務。
1.2.4 西安市田園綜合體分布情況
西安市田園綜合體主要分布在藍田、高陵、周至。藍田縣圍繞“人文山水藍田,絲路生態慢城”建設目標,把“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作為休閑農業始終追求的目標,規劃建設董嶺田園綜合體、桐花鄉約田園綜合體和簸箕掌
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高陵區在沿渭休閑觀光農業產業帶建設源田夢工場,涉及共享農莊、創業孵化器、親子教育基地、
文化創意產業區、康養度假酒店、優質糧食、經濟作物生產區、濕地景觀區、商業美食街等多種功能。周至沙河水街已建成運營多年,以關中建筑特色為主,夾雜陜南、川蜀建筑風格,以周至傳統民俗商品及特產為核心打造特色產品區,匯集潼關至寶雞的秦嶺沿線的名優小吃,展銷周至本地及周邊三縣一區的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展示保存周至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不同主題客棧、兒童戶外樂園。
1.2.5 西安市休閑農業小鎮分布情況
西安市休閑農業小鎮主要分布在長安、藍田、灞橋、周至。長安區在黃良街道建設花卉產業特色小鎮,積極擴大“盆花+大田”種植模式,打造長安的“大花園”、“梯田花海”景觀帶,是西安最大的花卉產銷基地,力爭把黃良打造成全省花卉第一鎮。湯峪鎮定位“文化生態湯峪,溫泉休閑小鎮”,2016 年、2017 年,湯峪鎮相繼成功入圍國家第一批特色小鎮和住建部生態宜居小鎮名單。圍繞“旅游景區+農業小鎮+特色農莊+精品民宿”模式,藍田玉山紅酒小鎮融農業觀光、度假休閑、國際交流及葡萄酒莊園文化為一體,高品質、高顏值,包含葡萄種植園、釀酒葡萄種苗基地、葡萄酒莊園、紅酒風情小鎮、紅酒文化中心、安嵐酒店及度假村、創客街商業區等生態環境及商業綜合體建設內容,將土地、農耕、有機、生態、健康、陽光、收獲與都市人的生活體驗交融在一起。灞橋白鹿倉以保護和傳承地方特色為目的,以民俗文化體驗為核心,通過高水平的規劃和精心的院落建筑設計,營造民俗文化歷史場景,融合陜北、關中、陜南等風格特色,配合美食、互動、體驗、演藝,打造全方位的傳統民俗文化體驗地,由“白鹿之倉”、“航空飛行營地”、“溫泉房車營地”、“運動體驗營地”幾部分構成。
2.1 初步形成“兩帶三區”休閑農業產業格局
根據周至獼猴桃板塊、臨潼石榴產業帶、灞橋櫻桃產業帶、鄠邑長安灞橋葡萄產業帶、秦嶺北麓時令水果產業帶以及沿渭無公害蔬菜產業帶的優勢產業布局,引導休閑農業產業連片發展成片推進,充分發揮特色農業的優勢,現已初步形成了以秦嶺北麓休閑農業產業帶、渭河沿岸休閑農業產業帶和白鹿塬、杜陵塬、荊山塬3個休閑農業示范區為核心的“兩帶三區”休閑農業產業格局。
2.2 示范創建帶動明顯
西安市共有2個國家休閑農業示范縣、6個全國休閑農業示范點和五星級國家休閑農業示范園、6 個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59 個市級休閑農業示范園,帶動周邊園區、區縣學習發展休閑農業產業,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休閑農業產業已成為西安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亮點之一。
2.3 產業模式種類齊全
西安市各類休閑農業產業模式均有分布,以家庭為經營單位的農家樂數量最龐大,其中19個集群1098家,是西安市休閑農業的主力軍;休閑農業園區66個,是西安市休閑農業產業的主要模式;休閑農莊36個;田園綜合體5個;休閑農業小鎮6個。西安市休閑農業已經從個體自發式的萌芽階段和自主式的觀光休閑農業階段,進入到了開發式的度假農業階段,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2.4 旅游線路精品設計
西安市范圍規劃的休閑農業旅游線路有 7 條,串聯起了不同季節、不同農業發展特點、不同種植品種的差異性,突出了一年有風景、四季有樂趣的特色。
2.5 品牌價值日益顯現
西安市在大力發展休閑農莊的同時,全力推進農產品產地及產品認證。“灞橋櫻桃”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中華名果”稱號,“灞橋葡萄”被評定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并榮獲著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稱號。高陵的甜瓜、冬棗等進行了無公害認證,“溪源山莊”被評為西安市市著名商標。截至目前休閑農業農產品和企業注冊品牌25個。
2.6 推廣活動形式多樣
各區縣根據區域特色,結合農事節慶活動,組織開展了多種形式的休閑農業推廣活動,利用農業節令、農產品展銷會、互聯網、新聞媒體對休閑農業進行宣傳推介報道。
2.7 部分區縣規劃投入高標準大手筆
長安區明晰了“三帶兩園”的產業格局,發揮沿山地區風景秀麗的自然資源和底蘊深厚的人文資源,形成了全市規模最大的農家樂產業帶;以秦嶺北麓環山路兩側的高標準農業科技觀光園建設為重點,打造了一條萬畝觀光農業產業帶;在東起楊莊鄉營溝村、西至東大街道東石村的沿山地區發展百里雜果經濟林帶。在黃良街道重點打造萬畝秦嶺花卉園;依托王莽鮮桃產業優勢,用創意的手法全力打造王莽國家級
生態農業觀光園。高陵區以沿渭休閑觀光農業產業帶、高三路沿線設施休閑農業產業帶、高涇路沿線休閑農家以及鹿苑街道老屈莊農家樂集群產業帶“三大產業帶”為發展格局,大力引導發展休閑農業產業。藍田縣全面實施“旅游+”戰略,推進全域旅游,拓展農業多重功能,打造“人文山水藍田,絲路生態慢城”,重點打造秦嶺北麓環山路觀光帶、灞河生態產業帶和白鹿原文化體驗區、橫嶺慢城體驗區、秦嶺山地體驗區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格局。(作者:李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