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機院觀點:我國已成為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荒漠化土地已占到國土面積的27.4%。本文通過對全球綠色經濟和我國對待沙草產業的政策態度研究發現,未來沙草產業發展終將如破竹之勢拔地而起。
一、全球經濟新機遇
(一)全球綠色經濟盛行,催生發展新機遇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2008年10月推出了全球綠色新政的概念,并呼吁各國領導人實施綠色新政,重點投資五個領域,包括:提高新舊建筑的能效;發展風能、太陽能、地熱、生物質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推廣清潔能源車輛,發展高速列車、公共汽車等便捷公交系統;對淡水、森林、土壤、珊瑚礁等地球生態基礎設施進行投資;發展包括有機產品在內的可持續農業。從短期來看,綠色經濟不但可以迅速拉動就業、提振經濟,還能有效調整全球經濟結構,理順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從長期來看,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更有利于全球經濟可持續性、廣泛的增長,避免危機重演,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當前,歐、美、日等主要發達國家及不少發展中國家試圖通過發展綠色經濟,在新一輪經濟發展進程中促進經濟轉型,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表格1各國綠色新政內容
國家 |
綠色新政 |
英國 |
把發展綠色放在首位。發布了《低碳轉換計劃》和《可再生戰略》國家戰略文件,到2020年可再生資源在供應中要占15%的份額,其中40%的電力來自可再生、核能、清潔煤等低碳綠色領域。 |
德國 |
重點是發展生態工業。嚴格執行環保政策;制定各行業有效利用戰略;擴大可再生使用范圍;可持續利用生物智能;推出刺激汽車業改革創新措施及實行環保教育、資格認證等方面的措施。 |
法國 |
重點是發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公布了一攬子旨在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計劃。 |
美國 |
重點包括發展高效電池、智能電網、碳儲存、碳捕獲、可再生如風能和太陽能等,同時美國還大力促進節能汽車、綠色建筑等的開發。 |
日本 |
公布了名為《綠色經濟與社會變革》的政策草案,目的是通過實行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等措施,強化日本的綠色經濟。 |
韓國 |
公布了綠色增長國家戰略及五年計劃,計劃建立“環境”和“綠色村莊”,未來五年間韓國將累計投資107萬億韓元發展綠色經濟,爭取使韓國在2020年底前躋身全球七大“綠色大國”。 |
綠色經濟是未來發展的大潮流,是各國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各國紛紛發展綠色新政的同時,項目區必須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綠色”機遇,發展“綠色”產業,搶占新一輪經濟競爭的“制高點”,實現項目區的可持續發展。
(二)全球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推動新興產業崛起
當前的世界經濟結構調整,并非簡單的傳統制造業回歸和重復構建,而是全球性制造業重新布局。其中,發達國家的核心戰略旨在運用手中的尖端技術打造高端核心制造業和相應的服務業務,從而保持競爭優勢地位;發展中國家則力爭建立高起點的新興制造業,以期待在未來的全球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說,由國際金融危機推動的新一輪世界經濟結構調整步伐正在加速,已經引發了一場搶占新科技制高點的大競賽,并最終催生出具有強大發展推動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興產業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廣、市場空間大,已成為世界經濟結構每一次調整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已是世界各國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項目區可以借此機遇,充分利用后發優勢,抓住新興產業鏈上的關鍵環節,在未來的發展中獲得戰略主動,從而贏得經濟科技制高點。
二、國家戰略新任務
(一)我國推動綠色產業發展,謀求環境和經濟雙贏
2009年我國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上提出:中國1990年至2005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46%,在此基礎上,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減排目標將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保證承諾的執行受到法律和輿論的監督。伴隨著我國擲地有聲的世界宣言,以低碳技術發展綠色經濟也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綠色產業已作為綠色經濟的載體而在我國迅速地發展起來。
“十二五”時期我國將繼續深入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以生態保護為基礎,在發展經濟中保護生態,在保護生態中發展經濟,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贏,并且將綠色產業作為發展的基礎,在工業、農業和服務業方面都發展綠色經濟。
圖表1工農商方面的綠色產業結構圖
為此,項目區需要積極貫徹國家發展綠色經濟的精神,根據項目區的沙漠特性,通過生態保護和建設并舉改善生態環境,依托綠色產業助民增收,走上生態經濟雙贏之路。
(二)錢學森沙產業理論趨于成熟,理論支撐發展
什么是沙產業?“沙產業就是在不毛之地搞農業生產,而且是大農業生產。”1995年召開的甘肅河西走廊沙產業開發工作會議上錢學森如此描述。
上世紀80年代初,錢學森曾先后發表《創建農業型知識密集產業——農業、林業、草業和海業》及《第六次產業革命和農業科學技術》兩篇論述,其中都預見性地提出人類將迎來第六次產業革命,即農業型知識密集型產業體系,其按生產地域空間和生產活動空間的差異可區分為:農業、林業、草業、海業和沙業五種類型。于是,沙產業這一詞匯應運而生。
戈壁沙漠干旱少雨,但干旱少雨的另一面是陽光充沛,這是西北地區農業發展的不利和有利條件。運用“多產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沙產業生產模式,再加上水利工程、材料技術、計算機自動控制等前沿高新技術,一定能夠在沙漠、戈壁開發出新的、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大農業,即農工貿一體化的生產基地。西北地區是大片的戈壁沙漠,大約有16億畝,和我國農田面積差不多,利用沙產業把這16億畝土地開發好,利用好,將是一場新的農業革命。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西部大開發、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四期、退耕還林等生態建設工程。沙產業的發展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一些高科技沙產業和生物質能源,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旅游業等發展迅速,并涌現了一批龍頭企業為發展沙產業起了帶動作用。沙產業的發展正在進入“沙漠增綠、資源增值、企業增效、農牧民增收、政府增稅”的新型生態建設和產業化發展之路。胡錦濤主席看望錢學森時對沙產業給予了肯定,“前不久,我到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考察,看到那里沙產業發展得很好,沙生植物加工搞起來了,生態正在得到恢復,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顯提高。錢老,您的設想正在變成現實。”
(三)我國支持沙產業發展,力求治理沙區荒漠化
我國已成為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荒漠化土地已占到國土面積的27.4%。我國的農牧民把40萬平方公里的農田和草原變成了沙漠,人為創造出來的沙漠已經超過了加拿大的一半耕地。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200億元,并且由于荒漠化所引發的生態危機已導致15%的生物物種瀕臨滅絕。科技部指出,在2020年實現全國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并且明顯改善沙區生態狀況,將是一項需要調動社會力量來參與的長期工作。
盡管沙漠生態資源稀少、生存環境惡劣,但是沙產業發展已成為巧妙利用沙漠資源創造經濟效益,使被動治沙轉變成主動沙漠生態構建的重要方法之一,而且這一方法已得到成功實踐。例如,在以色列這個水比牛奶還貴的國家,年降水量不足180毫米,占國土總面積75%以上的土地貧瘠、水缺乏,但通過沙產業發展現在擁有1.2公頃沙漠綠化區,被喻為“歐洲人的花園、果園、蔬園”,每公頃西紅柿產500噸,運用生物工程技術培育出了適合在沙漠區生長的櫻桃、甜瓜、甜椒、西紅柿、橄欖、號稱“冰激凌”仙人掌等“綠色”食品,番茄就有40多種,種子出口每公斤數千美元,約占歐洲番茄種子來源的40%,每個農業勞動力出口約1.5萬美元。此外,始終立足“綠色循環”的億利資源集團在治理沙漠的同時,變沙漠劣勢為優勢,把沙漠作為一種寶貴的資源開發利用。一是清潔能源產業。利用沙漠的土地、陽光、生物等資源,發展光伏產業、生物質能源和新材料產業;二是天然藥業。在沙漠適宜地方大規模種植了既能防風固沙又有藥用價值的甘草等沙旱生植物,既防沙綠化又產生了經濟效益。三是沙漠現代農業和沙漠旅游產業,吸引熱愛沙漠的旅客們的駐足。特別的,庫布其沙漠的開發和治理(見下圖)為國家和全球土地可持續利用找到了一條新路子。

圖表2庫布其沙漠生態經濟體系發展格局圖
因此,為鼓勵和支持沙區沙產業的發展,國家林業局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發展沙產業的意見》,指出要按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努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綠色環保產業。(1)突出抓好應用高新技術開展的現代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積極推進名特優新干鮮果、特有藥材和食用植物基地建設;采取有效措施大力開發果品、藥品、生物藥品、保健品及藻類等系列產品。(2)積極開展灌木資源的綜合利用,大力推進以灌木為主的生物質能源、生物柴油和飼料林等產業的發展。(3)大力培育林草資源基地。并從加大財政力度、信貸支持、保險、稅收等方面制定了優惠政策支持沙產業的發展。
同樣處于沙漠中的項目區,可以借鑒以色列以及庫布其通過發展沙產業實現沙漠治理的成功經驗,積極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沙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