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國碳市場首批僅納入了發電行業,但“十四五”期間,八大高耗能行業余下的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紙、電力和航空等或將全部被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全國碳市場之所以選擇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有兩個方面的考慮:
一是發電行業直接燒煤,所以這個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較大。包括自備電廠在內的全國2000多家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年排放二氧化碳超過了40億噸,因此首先把發電行業作為首批啟動行業,能夠充分地發揮碳市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積極作用。
二是發電行業的管理制度相對健全,數據基礎比較好。因為要交易,首先要有準確的數據。排放數據的準確、有效獲取是開展碳市場交易的前提。發電行業產品單一,排放數據的計量設施完備,整個行業的自動化管理程度高,數據管理規范,而且容易核實,配額分配簡便易行。
從國際經驗看,發電行業都是各國碳市場優先選擇納入的行業。二氧化碳排放大、煤炭消費多,所以這個行業首先納入,可以同時起到減污降碳協同的作用。
國網能源院發布的《中國能源電力發展展望2020》報告顯示,隨著終端電氣化水平持續提升,電力需求將在2035年前保持持續快速增長,部分碳排放將從終端用能部門逐步轉移到電力行業,電能將逐步占據終端用能的核心地位。
趙英民介紹,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按照成熟一個批準發布一個的原則,加快對相關行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國家標準的修訂工作,研究制定分行業配額分配方案,在發電行業碳市場健康運行以后,進一步擴大碳市場覆蓋行業范圍,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促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引導氣候投融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認為,基于綠色溢價的分析表明,對高排放、低溢價的電力、鋼鐵行業而言,其碳排放合計占總排放量的62%,更適合采用碳市場定價機制。對低排放、高溢價的交運、化工等行業,可能更適合采取碳稅定價機制。因此,未來可以構建以“拍賣+期貨”為核心的碳市場交易機制,在配額分配環節推行以拍賣為主的交易機制,在配額交易環節引入期貨等衍生品。
除中國外全球最大的歐洲碳市場14日最新發布的碳市場改革計劃也在貫徹因“業“制宜的思路,為擴大歐洲碳市場覆蓋規模,歐盟或將為航運、建筑供暖、道路運輸構建單獨的新的碳市場。
上游和下游的監管側重點決定了供應鏈中碳市場針對的重點。一般來說,上游監管側重于自然資源開采的隱含排放,如煤炭開采或石油開采,即使這些排放當時沒有被燒毀。下游法規針對供應鏈上的最終用戶,如消費者。歐盟采取這一做法正是從供應鏈上游進行管理,利用一個單獨市場檢測運行效果,也能確保其不會沖擊現有歐盟碳市場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