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
——解讀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
文化部、財政部26日聯合發布《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首次在國家層面明確了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原則、目標、任務和政策保障。就此,文化部、財政部官員和業內專家作了解讀。
專家:意見著力破解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四大難題
國家行政學院文化政策研究中心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祁述裕說,這個意見是傳承文化,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發展特色文化產品和服務,將特色文化資源的傳承和保護與當代人民的生活結合起來,通過將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才能更有效地實現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祁述裕認為,我國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特色文化產品和服務創意水平有待提升,特別是符合現代時尚消費需求、與人們生活緊密相連的特色文化產品不多;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整體水平有待提升,特別是懂經營、善管理、創意水平高的人才很少;生產組織方式落后,多數仍處于較為原始的家庭作坊的生產經營形式,嚴重束縛了產品創新和市場拓展;投融資渠道有待拓展,“小、散、弱”的情況普遍存在等。
祁述裕說,針對上述問題,意見強調空間聚合和業態融合、打破行業和地區壁壘,重視市場運作和創意引領,注重產業發展與城鎮化建設相結合,以金融扶持、人才支撐、重點項目支持等為抓手,扶持特色文化產業發展。
財政部:加大公共財政支持力度 撬動金融資本進入
意見提出,要加大公共財政對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把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工程納入中央財政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范圍。對此,財政部文資辦副主任董德剛說,2014年財政部已將加快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納入專項資金重點支持范圍,在資金的申報、分配中予以傾斜。下一步,我們在專項資金管理中,繼續將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納入專項資金重點支持范圍,積極鼓勵地方財政廳局進行上報,在保證財政資金安排的規范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在資金分配中對符合要求的特色文化產業項目予以傾斜。
“我們也要積極發揮財政杠桿作用,帶動金融資本進入特色文化產業發展。”董德剛說,2013年利用4.6億元貸款貼息,撬動了770億元銀行貸款。因此在推動特色文化產業方面,也要充分運用“文化金融扶持計劃”,對符合條件的特色文化企業在貸款貼息、保費補貼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時積極鼓勵引導風險資本、股權資本進入特色文化產業領域,推動特色文化企業的發展。
文化部:保護原始風貌自然生態 推動中國文化產業去“尋找故鄉”
“著力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從優秀傳統文化符號中提取有價值的素材,將優秀傳統文化特質融入到文化產品中,開發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產品,既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擴大文化消費,又能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弘揚。”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巡視員孫若風說。
他同時表示,發展特色文化產業要堅持傳承文化、科學發展,在產業發展尤其是園區基地、項目建設中,注重保護原始風貌、文化特色和自然生態,突出傳統特點,不搞大拆大建,不拆真建假,不毀壞古跡和歷史記憶。“出臺這個文件的目的,就是推動中國文化產業去‘尋找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