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以擴投資、促消費、減負擔、保民生為主的情景下。本文利用中國上市公司數據和地級市層面經濟財政數據,實證檢驗了地方債務對企業投資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基準回歸結果表明,專項債確實發揮了穩投資的作用,這一結論在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后依然成立。探究專項債帶動企業投資的背后機制: 專項債提高企業生產效率,促進企業研發投入以及提升企業融資能力,進而帶動企業投資水平。異質性分析表明,專項債對國有企業、融資約束更強的企業以及基建相關行業的企業投資提升效應更突出,對于東部地區和隱性債務存量較低的地區,地方政府專項債對企業投資促進效應更強。對實證結果的拓展分析發現,專項債績效存在提升的空間,地方專項債務使用效率不高對企業投資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基于上述結論,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 1) 優化地方政府債務結構,專項債資金優先投向高質量產業領域。發揮好地方債務尤其是專項債“四兩撥千斤”的穩投資效應,將專項債資金投向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揮地方債務促進高質量基礎設施建設的正面作用。專項債券是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開前門”的重要渠道,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債務管理需要,專項債投向領域有必要進行動態調整,以更好地穩增長、擴投資、補短板,專項債券還可以合理支持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礎設施,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惠及民生福利發展。
( 2) 優化專項債管理體制,提高專項債的經濟效應。應完善專項債管理體制,對專項債的借、用、管、還實行全方位穿透式監管。提高專項債資金使用效率,加快專項債務資金形成實物工作量,為專項債的促增長效應提供保障。
( 3) 完善專項債務限額分配機制,助力區域間協同發展。本文發現專項債的經濟效應存在明顯的區域異質性,中央應優化專項債區域結構,做到防風險和穩增長并存,向上激勵,向下約束,將專項債資金向績效優秀的區域傾斜,充分發揮基礎設施建設帶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作者:江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