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綜合體是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田園綜合體是在城鄉一體格局下,順應農村供給側結構改革、新型產業發展,結合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實現中國鄉村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一種可持續性模式。
“田園綜合體”是指綜合化發展產業和跨越化利用農村資產,是當前鄉村發展代表創新突破的思維模式。
田園綜合體從概念上來說,就是跨產業、多功能的綜合規劃;從具體項目來說,就是多功能、多業態搭建業務結構的綜合運營。跨產業、多功能,那肯定是超越了原來的單線思維。例如,原來是片農田,現在要有觀光動能;原來是所住房,現在可以同時開個客棧。這就看出來了,綜合體是突破原有慣常用途的,那在思想上就要突破慣常思維。這種突破,是順應文化發展、技術進步、市場演變、制度革新,用現在應景的話來說,就是結合供給側改革探索,激發原來受局限的資產和資源效力,形成鄉村社會產業發展的廣闊空間。這里面說的資產就包括農村土地、房屋資產。
中央一號文件原文提到:“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等渠道開展試點示范。”我們理解都是在田園綜合體產業規劃、業態規劃、功能規劃,以及組織模式創新開展,商業模式可持續成立情況中,可積極采納的具體方法。
“綜合體”就是指綜合規劃、綜合運營;“田園綜合體”中的田園,還表達了人們對美、對文化的追求!
田園綜合體的提出是基于一種商業模式方法論。其出發點是主張以一種可以讓企業參與、帶有商業模式的頂層設計、城市元素與鄉村結合、多方共建的“開發”方式,創新城鄉發展,形成產業變革、帶來社會發展,重塑中國鄉村的美麗田園、美麗小鎮!
田園綜合體經濟技術原理,就是以企業和地方合作的方式,在鄉村社會進行大范圍整體、綜合的規劃、開發、運營。
一、首先企業化承接農業。企業承接農業,就可以避免實力弱小的農戶的短期導向行為,可以做中長期產業規劃,以農業產業園區發展的方法提升農業產業,尤其是發展現代農業,形成當地社會的基礎性產業;
二、規劃打造新興驅動性產業——綜合旅游業,也可稱之為文旅產業,促進社會經濟產生大的發展;
三、在基礎產業和新興驅動性產業起來后,當地的社會經濟活動就會發生大的改變,該地區就可以開展人居環境建設,為原住民、新住民、游客這三類人群,營造新型鄉村、小鎮,形成社區群落。所以也可以這樣描述,田園綜合體最終形成的是一個新的社會、新的社區。
綜上,田園綜合體就是農業+文旅+社區的綜合發展模式。
基于企業化運作的特征和為了形成一種可提煉的模式考慮,田園綜合體里的三個產業(農業、文旅、社區)應以如下思想作為指導原則。農業要做三件事,現代農業生產型產業園+休閑農業+CSA(社區支持農業);文旅產業要打造符合自然生態型的旅游產品+度假產品的組合,組合中需要考慮功能配搭、規模配搭、空間配搭,此外還要加上豐富的文化生活內容,以多樣的業態規劃形成旅游度假目的地;社區建設,無論改建還是新建,都需要按照村落肌理打造,也就是說,即使是開發,那也是開發一個“本來”的村子,并且更重要的是要附著管理和服務,營造新社區。這里還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們不是要打造一個旅游度假區,而是打造一個小鎮本身,只是這個小鎮有很多旅游度假設施,小鎮本身也具有非常豐富的旅游價值。在城市綜合體營建理論中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分散經營原則,在田園綜合體中同樣適用。
上述田園綜合體的產業模型,細分解為業態和規劃模型。這里要著重說明的是,在田園綜合體的商業模式指導原則中,對于不同地點、不同情況下的項目,強調有一半按照模塊化共性內容作安排,而另一半則應結合項目在地情況以個性化內容來發展。
應該說,田園東方的田園綜合體,并非適用于所有中國鄉村地區,也并非是鄉村發展的唯一方式。它主要適用于發達地區的鄉村,這里城鄉差距很大,而城市反哺鄉村的動力很足。因其注重保護原有產業,培育新興產業,營造人居環境,并且具有可持續發展屬性,因而是發達地區鄉村現代化、城鄉一體新型城鎮化、社會經濟全面發展較好的模式選擇。
中機產城規劃設計研究院10余年來致力于產業及園區、鄉村旅游綜合體、農業休閑綜合體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項目經驗、專家及政資源。客戶遍布全國各地!經手上項目500+例,其中田園綜合體方面的案例有汕尾市陸河縣林中花溪農業綜合開發田園綜合體項目策劃、河間景和田園綜合體發展規劃、九臺區大健康田園綜合體策劃、北京大興區愛情海玫瑰園定位及業態規劃、恩施硒茶產業園產業規劃與招商前置研究、北京蟹島農業觀光園總體建設規劃、國家首批試點項目中國高安巴夫洛田園綜合體規劃等。
特色業務:田園綜合體規劃、創意農業園規劃設計、休閑旅游農業園規劃設計等服務,項目包含現代農業、休閑文旅、田園社區三大板塊,主要規劃有鄉村旅游主力項目集群、田園主題樂園、健康養生建筑群、農業產業項目集群、田園社區項目集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