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公布《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將培育1000個左右有產業支撐的特色小鎮。有人認為,這是新時代下的政策紅利,與改革開放初期倡導的鄉鎮企業異曲同工。事實真如此嗎?特色小鎮產業化承載著怎樣的歷史使命,與國家在30多年前扶持鄉鎮企業大發展有何異同?
事實上,新時代下支持特色小鎮產業發展,與改革開放初期支持鄉鎮企業發展,都是為了推動農村或城鄉結合地區經濟發展,帶動當地勞動力就業,提升當地人民生活水平。但時代不同,現代倡導的特色小鎮產業化,與過去提倡的鄉鎮企業發展,有四大根本不同:
第一,國情和市場環境不同。改革開放初期,國家一窮二白,經濟發展是第一位的。所以政府提倡各地開花,加大經濟建設力度。鄉鎮企業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一支勁旅。新時代下,中國商品市場已經普遍出現飽和或接近飽和狀態。各行各業市場競爭都十分激烈,產業升級,消費升級成為新的市場需求。因此今天的特色小鎮的產業化,一定要符合“消費升級”的市場需要。
以奧倫達部落原鄉小鎮為例,它在遠離城市喧鬧區的延慶,建立了國內最高端的心身健康(醫學)博物館。博物館融合和展示了東西方尖端醫學、主動訓練、關系療法、能量醫學、自然療法、營養食療、中國傳統文化等多重健康生活方式和各類心身健康療法。在美麗的鄉野小鎮建立起了提供最頂尖的健康服務。既有“天人合一”的自然療養環境,又符合“心身合一”的療養觀念。因此吸引了眾多精英客戶,也成為“產業立鎮”強有力的支撐。
第二,基本立意不同。特色小鎮產業也需要發展經濟,帶動就業。但更為重要的,是稀釋城市過度密集人口,緩解城市交通和房價壓力,滿足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更高層次的居住需求,并實現產業升級,為市場提供更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
第三,產業方向不同。受技術和資金實力限制,改革開放初期的鄉鎮企業主要從輕工業和基礎加工業入手。例如天津大邱莊是以冷軋帶鋼廠、高頻制管廠、印刷廠、電器廠為主業。魯冠球的萬向集團專門生產萬向節(汽車傳動軸和驅動軸的連接器)。而特色小鎮所倡導的產業,是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等現代服務業。典型代表就是奧倫達部落。奧倫達部落以“鄉野宜居環境+健康產業+當地特色產業+社區同創”模式,健康產業集結了全球頂尖醫療設備和專家,引入最新的心理學研究成果,提供健康服務,引得全國客戶慕名而來;當地特色產業則因地制宜,發展旅游業、體育項目產業或者葡萄酒產業;社區同創則是支持引導社區居民進行自主創業。可以看出,奧倫達的產業驅動,與改革開放時期的鄉鎮企業,從內涵到外延上都有了本質的不同。
第四,驅動力不同。鄉鎮企業主要推動力是企業家。特別是在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中,老板的領導力起決定性作用。可以稱為“一元化驅動”。而特色小鎮的產業則需要當地政府、房產商、產業運營商和小鎮居民的“四輪驅動”,只有同時驅動“四輪”,特色小鎮才能得以健康、可循環發展。因此其整合資源難度和操作難度,也是一般的企業家難以駕馭的。
通過以上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特色小鎮以及特色小鎮帶動的產業化,將在推動經濟發展,滿足民眾更高生活水平需求方面,提供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