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養產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圍繞人的健康、養生兩個方面形成的相關產業體系。其內容主要涵蓋生態、文化、運動、娛樂、旅游、醫療、養老、保健、休閑、食品等產業形態,代表服務業融合發展的方向。黨的十九大報告將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高度,健康已成為中國未來發展進程中重要“關鍵詞”。
“十四五”時期,東區處于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肩負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產業戰略轉型等重要使命,迫切需要培育新興產業、提升發展新動能。大力發展康養產業,是東區貫徹落實國家健康中國戰略和省委對攀枝花“3+2”新定位新要求的具體行動;是全面落實市委“一二三五”總體工作思路、“三個圈層”發展戰略、做實“釩鈦”“陽光”兩篇文章的具體抓手;更是東區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推動產業升級,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感的重要基礎。
根據《攀枝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攀枝花市“十四五”康養產業發展規劃》,貫徹落實《攀枝花市東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結合東區實際,制定本規劃,作為全區“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康養產業的行動綱領和基本依據,規劃期為2021-2025年。
攀枝花市東區“十四五”康養產業發展定位與目標
通過高質量、高水準、高效益康養產業可持續發展,到2025年末使東區成為攀枝花市康養產業發展的排頭兵、攀枝花市居民幸福美好生活樂享區、全國老工業城市產業成功轉型踐行區。使康養產業有效支撐引領東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率先建成聞者向往、來者依戀、居者自豪的國際陽光康養旅游目的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展示廳”。
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明顯增強。康養產業總產值逐年增加,發展水平國內領先,將康養產業培育發展成為東區服務業支柱產業。2025年,全區康養產業增加值突破140億元,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20%以上。
康養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康養設施配套完善率達到100%,成為區域性康養旅游集散中心;力爭建成4A級國際陽光康養旅游度假區1個,康養社區(村)全域覆蓋,建成康養示范社區20個、康養示范鄉村3個;交通條件極大改善,公路客運周轉量年均增長10%,游客年均增長不低于10%。
康養產業體系不斷健全。加快完善醫養結合、旅游康養、運動康養、居家康養和康養數字經濟五大核心產業鏈條,康養產業從第三產業向第一、第二產業延伸,推動在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取得積極進展,衛生健康支出占財政公共預算支出〈 8%,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 30%,醫養結合點20個以上,康養旅居地30個以上,醫養居游融合發展覆蓋面大幅提升,健康服務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康養品牌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高。培育省級康養龍頭企業2個以上,市級康養龍頭企業5個以上;創建知名康養品牌5個以上;康養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年均增長10%以上。在國際國內相關權威康養產業組織、機構、媒體對市內區域評價中,保持排位靠前。
專欄2.攀枝花市東區康養產業主要發展指標
產業 | 指 標 | 2020年 | 2025年 |
康養產業發展 | 康養產業增加值(億元) | — | 140以上 |
占GDP比重(%) | — | 20以上 |
康養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 | — | 8%以上 |
居民健康素養水平(%) | 20 | 25 |
醫養結合 | 人均預期壽命(歲) | 78.8 | 79.5 |
每千名老年人口養老床位數(張) | 35 | 35.79 |
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人) | 5.69 | 5.8 |
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個) | 4 | 8 |
治未病科室標準化率(%) | — | 100 |
65 歲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 | ≥60 | ≥70 |
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簽約服務率(%) | — | 100 |
二級以上中醫醫院設置治未病科比例(%) | — | 100 |
65歲以上老年人家庭醫生簽約率(%) | 80 | 85 |
65歲以上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率(%) | ≥50 | ≥60 |
民辦養老機構(個) | 12 | 15 |
各類專科醫院(個) | 8 | 10 |
康養文旅 | 3A級以上景區(個) | 1 | 2 |
森林康養小鎮(個) | 1 | 2 |
康養旅游收入(億元) | 104.03 | 200 |
康養旅游人次(人次) | 440.73 | 800 |
康養運動 | 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人) | 4.6 | 6 |
每萬人擁有健身步道公里數(公里) | 1.66 | 1.8 |
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平方米) | 1.65 | 2.4 |
康養進社區、進鄉村 | 和諧社區建設達標率(%) | 95 | 100 |
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升級改造(個) | 6 | 7 |
康養休閑文化廣場(個) | 40 | 50 |
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家) | — | 5 |
康養環境 | 人均綠地面積(平方米) | 13.72 | 14.72 |
森林覆蓋率(%) | 42.56 | 43 |
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 | ≥98.5 | ≥98.5 |
老舊小區改造面積(萬平方米) | 46.78 | 136 |
攀枝花市東區“十四五”康養產業空間布局
立足東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強化國土空間規劃管控。按照攀枝花市及東區“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綱要的總體安排,加快構建“一帶三區三圈”的康養產業空間布局。
專欄3.攀枝花市東區康養產業空間布局圖

“一帶”即濱江兩岸山水景觀經濟帶。從五十四仁和溝至兩江交匯處,依托金沙江兩岸山地景觀優勢和銀江水電站建成后形成湖面景色,突出山水生態底色,因勢建設微綠地、小游園、濕地景觀、藝術走廊、微型展覽館、體育健身設施、特色茶館、餐飲、書吧等設施。以濱江生態綠道騎道為紐帶,串聯文化創意、農事體驗、養生度假、禪修靜養等消費新業態,借勢山水景觀綠道騎道集聚人氣、匯集商機,形成鄉村酒店、精品民宿、特色餐飲等高品質綠道消費場景。打造濱江沿岸山水景觀經濟帶,讓市民和康養人群過上樂活生活。
“三區”
“全域全齡全時智慧康養城區”。發揮智慧城區優勢,以“全域康養、全民健康”為目標,依托攀枝花康養產業大數據平臺,整合醫療、養老、社區等資源,構建“1+3+N”康養服務體系,延伸康養消費鏈條,布局建設智慧康養公共服務平臺、智慧產業大廈、智慧康養社區、康養特色街區、智慧醫院、數字健康生態村等新型業態,實現醫養全域全齡智慧連接,增加健康有效供給,提高全民健康管理水平,建設全域化布局、全齡化服務、全時段開放的智慧康養城區,打造全國智慧康養的典范。
“三線建設歷史文化民俗風貌區”。采取留改建相結合,以保護傳承、優化改造為主,拆舊建新為輔。對東區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進行全方位保護,在城市有機更新中融入現代城市發展理念,推動歷史文化保護與文化、旅游、體育、商業等行業融合發展,鼓勵、支持對保護保留建筑進行活化利用。以東風、弄弄坪、棗子坪老工業區老舊小區改造為契機,深挖歷史文化,保護歷史印跡,提煉民俗風情,通過建筑外立面、店招商招、道路、老舊小區美化,三線文化嵌入,斑駁圍墻和屋面治理,人行道鋪裝植綠等工程,讓區域內街面房立面煥然一新。通過業態重組、融合多元創意,提升設計水平,培育各種定制化、場景化、體驗式社區消費需求,重塑再現了三線建設時期南腔北調移民市井文化美景,打造成為攀枝花市乃至全國康養旅游新地標。
“康養文旅產業創意區”。依托原市歌舞劇院、市川劇團、市群眾藝術館、市青少年宮、市圖書館、市體育場館、市奧林匹克體育公園等文化體育設施和專業人才,以“康養產業核心帶動,文化藝術驅動,旅游服務聯動”為發展思路,以“文創、研學、培訓、休閑、展銷”為主題,大力發展東區文旅創意產業,培育文旅創意企業,吸引文旅創意人才,提升城區藝術品位,讓藝術支撐康養、讓設計點亮康養。
“三圈”
“華山—西海岸大健康產業圈”。依托市中心醫院、市中西結合醫院、婦女兒童醫院等公立私立強大醫療資源和醫療人才聚集優勢,盤活華山、五十四片區房產、土地、勞動力等要素資源,利用西海岸片區棚改資源,做優存量和騰空區域規劃,完善配套設施,加強招商引資,全面構建“預防—診療—治療—康養”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消費產業圈。打造更多集健康、療養和文化消費為一體的康養特色商業消費新場景,全方位滿足健康體檢、健康促進、健康管理、醫養結合、幸福養老、醫療用品市場等多維度多元化消費需求。
“炳草崗城市樂活康養生活圈”。依托炳草崗主城區生活設施齊全、文化底蘊豐厚和基礎設施完善優勢,通過創意、設計、打造、拆圍、透綠,塑造一批景區化、景觀化、可感受、可進入、可參與的高品質市井生活場景,建設區域內“樂活慢行”步道,植入智慧生活和生態美化系統,串聯相關行業要素,實現區域內形態、業態、文態、生態的四態合一。敞開市民活動區域,打造美食活力空間;在生態提升上,通過對主要街道、建筑物及特色社區嵌入種植、立體綠化,實施多維立體改造,拓展美學展示空間;在文化植入上,通過三線文化、大工業文化、移民文化、飲食文化等元素植入,豐富展現形式,塑造文化藝術空間;在產業植入上,延續城市記憶,傳承渡口記憶,對存量餐飲、零售業等傳統業態進行整合提升改造,打造三線工業民宿、小資情調咖啡館、桌游劇本殺場地,漢服文化交流會、室內滑雪訓練場等新消費業態,滿足本地老中青消費群體釋放活力的商業體。引導全國特色餐飲、民宿、品牌專賣入駐,完善提升商業業態,培育高端化與大眾化并存,實現“食、住、旅、拍”相映生輝。
“阿署達田園康養度假圈”。依托阿署達生態環境和民俗文化、非遺文化,實踐“康養+N”產業深度融合,充分發揮阿署達田園鄉村各類要素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豐富鄉村旅游業態和產品,打造各類主題鄉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線路,發展富有鄉村特色的民宿和養生養老基地。布局建設攀西陽光歡樂谷國際旅游度假區,建立健康醫養、運動休閑、生態文旅、品質生活“1+4”城市功能體系,打造陽光生態城市地標、田園康養度假勝地。
專欄4.東區濱江兩岸山水景觀經濟帶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