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位與理解
課題背景分析:2011年2月,德州市委、市政府把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作為推動跨越發展、建設幸福德州的總抓手;按照“集中優勢率先突破、著眼未來頂層設計”的要求,以產業高端化、高質化、高效化為方向,全力實施“10+3”主導產業集群推進計劃;并在當年5月下發了《現代產業體系發展規劃綱要》。
德州重點挖掘三個課題研究的核心結論點和主要創新點。其一如何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搶抓山東“一藍一黃一圈一帶”疊加機遇,提升城市定位;其二如何導入新興產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城市的產業能級,優化產業的空間布局;其三如何提升城市的首位度和對外輻射服務能力,構建冀魯邊界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并確立了全面構筑德州“城市吸引力”,打造“對接京津的門戶樞紐、冀魯邊界的區域中心、開放創新的智造名城、水綠交融的平原明珠”這一定位。經過不懈奮斗,現代產業體系框架初步搭建完成。
課題研究的內涵:關于現代產業體系,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黨的十八大報告將其擴展為“要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這不僅全面清晰地闡釋了現代產業體系的本質和內涵,并且將現代產業體系作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撐和關鍵領域,凸顯了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發展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重大戰略意義。德州以產業高端化、高質化、高效化為方向作為加快培育現代產業體系路徑的方向太模糊,不利于落地。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是根本方向。
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2019年8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指出:要根據各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空間治理,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為此,要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做好頂層設計,明確工程重點,分類組織實施,增強自主能力。要打造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產業鏈,圍繞“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支持上下游企業加強產業協同和技術合作攻關,增強產業鏈韌性,提升產業鏈水平,在開放合作中形成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的產業鏈。要建立共性技術平臺,解決跨行業、跨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要發揮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課題研究的區域空間:一方面山東不缺經濟帶,也不缺城市群,半島都市群、藍色經濟區、魯南經濟帶、黃河三角洲,這些助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山東自貿試驗區的設立,再次把山東推到高位開放的前沿,為德州打造對外開放高地提供了戰略依托,也為德州加快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其中靠近德州的濟南片區重點發展人工智能、產業金融、醫療康養、文化產業、信息技術等產業,開展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建設全國重要的區域性經濟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深化中日韓區域經濟合作”板塊,重點在國際合作園區、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建立國際通關合作新模式等方面進行探索創新,旨在發揮山東對日韓得天獨厚的地緣和資源優勢,力爭在創新區域經濟合作新路徑、新模式方面起到示范帶動作用。為德州拓展新空間提供了新路徑。最后圍繞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的金融改革,會催生大量新的金融服務需求,同時,開放創新的金融環境為金融產品創新創造了條件,將釋放出強有力的集聚、輻射和帶動效應。這也是德州得以突破的未來產業。
總之,德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如何使德州現代產業體系全面體現質量、效率、動力的三大變革,需要展開更加深入系統的分析論證,包括德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新興產業培育提升的路徑、未來產業前瞻布局的路徑;研究不同發展階段的體系框架,對于德州產業發展少走彎路具有重要意義。
二、總體思路和基本框架
加快培育德州現代產業體系路徑發展戰略就是揚長避短,戰略的制定過程就是找到創造優勢、利用杠桿放大優勢,通過聚焦持續放大優勢。
電子信息、交通裝備和現代服務業,其中現代服務業包括現代金融、文化創意和服務外包。這些是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電子信息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支柱性、先導性和戰略性產業,是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物質技術基礎,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突出代表;交通裝備制造業,是引領未來產業升級的主力軍,具有巨大發展潛力和帶動作用;現代金融、文化創意、服務外包是高端服務業的組成部分,是未來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制高點。
下一步將按照這種模型對德州的農產品加工、裝備制造、紡織服裝、化學工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現代物流(現代商務)、文化旅游(體育)、城市綜合體(房地產業)等十大產業鏈進行深入研究,對電子信息、交通裝備和現代服務業三條產業鏈深入分析,找出產業鏈的缺失環節、薄弱環節以及需要加強的環節,提出創新型產業集群培育的發展路徑,形成重大產業項目招引布局的重點方向,健全完善產業生態的思路建議。
三、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
在產業布局方面,在產業結構方面,從總體來看,德州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傳統產業多新興產業少、低端產業多高端產業少、資源型產業多高附加值產業少、勞動密集型產業多資本科技密集型產業少。同時,各產業之間的結構匹配不合理,這些產業布局和結構上的問題都需要我們站在全局的視野來把握和審視,大刀闊斧地整合資源配置,優化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和項目地理信息系統相結合,建設德州產業大腦,提高產業決策透明度和科學性。在產業布局和結構合理化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探討產業發展的模式和發展路徑的選擇。
在產業發展模式方面,可以概括成規模化、多元化、高端化、精干化等發展模式。規模化是做大做強產業、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多元化是適應市場競爭、實現循環經濟的重要思路。高端化是產業迭代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的重要方向。精干化是提高生產效率、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途徑。智慧化:將對整個產業體系甚至社會形態產生重大的變革,智慧化將帶來產業發展模式上的更大突破。在產業發展路徑方面,應該遵循“系統思考、整體推進、主客觀最佳結合”的思路進行謀劃。首先應該對整個產業以及周邊相關產業進行整體思考和研究,充分結合國內外的實踐經驗構想出合理的發展愿景與目標,科學論證出理想的結構和布局,再進一步分析德州發展階段、資源稟賦、人文環境等客觀條件和現實差距,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全國甚至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制定最優實現路徑,通過全面持續地推進各項改革,最終實現產業的升級,并在全球競爭中體現競爭力。在市場競爭機制下整合全球資源和塑造創新文化,對于德州的產業升級發展,必須具有全球視野,對標先進,必須有積極開放的戰略,參與國際產業大循環,準確定位自身的優勢和潛力,不斷向產業鏈的中高端邁進。在科技、金融和人才三大基石支撐下統籌協調社會資源,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和良性運作需要多方面社會資源的有效支撐,其中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和人力資源是三大基礎性支柱。除此之外,現代產業體系的孕育和發展必須與社會的城市建設、消費市場、自然資源、人文環境相互協調、緊密結合。在此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因地制宜地選擇與之相適應、相協調的產業結構,進行系統的頂層謀劃,通過合理的政策機制進行引導,打造適合當地條件、發揮當地優勢的產業集群。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不能只注重培養市場主體的硬實力,還需要關注政策研究的軟實力。需要不斷及時展開系統化、深層次研究以提出有效的應對方案;在德州產業發展過程中,由于缺少前期對產業形勢和布局結構的研究以及項目投資策劃,如何推動智庫和咨詢業快速發展要盡快提出更有針對性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