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上至國家部委,下至各省市紛紛啟動“十四五”規劃論證及課題征集等工作。
“十四五”規劃是往年規劃的延續。“十四五”時期(2021-2025)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我國大概率于2022年前后跨入“世界銀行”分類的“高收入國家”門檻。(當然,這里說的“高收入階段”只是全國居民平均意義上的;平均值的背后還隱藏著復雜的結構性差異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城鄉之間、區域之間、部門之間、個體之間等等。)在以往多個五年規劃編制的基礎上,梳理幾點看法:
“十四五”規劃應有的新特征:
一是規劃引領作用更強。“十四五”規劃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如何圍繞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這個總目標進行科學規劃。因此,“十四五”規劃的引領和先導性作用更強,是全面小康后“開好頭”、“起好步”的關鍵規劃。
二是規劃戰略作用更強。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統一規劃體系更好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的意見》,明確了國家發展規劃和國家級專項規劃、區域規劃、空間規劃的功能定位。
三是規劃目標會有變化。“十四五”期間,高質量發展將成為核心,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推動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十四五”(2021-2025年)期間,財政收入增速、生態發展目標、居民收入目標,以及投資規模等,都需要科學研究和確立。
四是規劃項目適度調整。“土地經濟”和“土地財政”模式已不再適應于“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規劃項目策劃將向著提升經濟新動能的方向轉變,更多的向工業智能化、新一代信息技術、互聯網、大數據等具有引領作用的新興產業謀劃。
“十四五”規劃的新思路:
第一,突出規劃基礎研究。對當地“土地、規劃、人口、投資”四大要素進行分析梳理,充分明確規劃編制的資源和優勢,為規劃的編制奠定良好的基礎。
第二,突出區域勢位研究。明確地方資源、產業發展、區位條件等在全省、全國乃至全球所處地位及優劣勢,并提出具有可比性的對標區域進行對比和參考。
第三,突出上位規劃對接。從發展思路、發展戰略、發展目標及發展重點上,突出上位規劃的引領作用和導向作用,強化上位規劃對于項目的統籌,盡量爭取更多的項目進入上位規劃的盤子。
第四,突出地方發展特色。在發展定位、發展路徑上,更好地體現地方發展的思路,從差異化發展入手,尋找彎道超車、換道超車的新的思路和突破口,爭取成為區域發展亮點。
第五,突出項目策劃落地。把握發展重點的轉變,在智能制造、互聯網+、產業升級、交通運輸、民生工程等方面重點進行項目謀劃,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招商對接策略,幫助項目落地,實現規劃目標。
第六,突出指標體系科學。對新時期指標進行估算,做到既能夠體現“進位趕超”的精神,又能夠體現發展思路與重點,通過指標體系既起到約束作用,又發揮激勵作用。
第七,突出新技術應用。對規劃成果的呈現引入“互聯網+”的創新思路,將規劃成果通過數字化形式展現,能夠讓公眾更直觀的看到規劃的思路和目標,便于規劃成果的宣傳和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