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貴州省烏蒙山區域“興地惠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項目——貴州省赫章縣興發鄉興發村等村土地整治項目為例,通過數學統計法、對比分析法和問卷調查法直觀地分析了該項目在社會、經濟和生態方面取得的成效,為后期烏蒙山區域土地整治項目的規劃設計、申報和實施提供借鑒。
一、成效分析
1.社會效益分析
1.1 改善耕地資源條件,提高糧食安全保障。一是增加耕地面積。項目總規模共計 2021.71 hm 2 ,項目完成坡改梯平整工程 19.17 hm 2 、開發其他草地 21.40 hm 2 、恢復水毀地 2.14 hm 2 、梯化率從 79.76% 增加到 80.11%。二是改良耕地質量。通過對項目區集中連片且坡度小于 15° 區域施用生石灰改良土壤,面積為 913.31 hm 2 。生石灰改良土壤,既可以減少了磷被固定,加快了有機質的分解,增加土壤有效養分;又可提高微生物活性和防止病蟲害。三是保障糧食生產安全。通過土地整治項目的實施,新增有效耕地 257.14 hm 2 ,建設高標準農田 1889.22hm 2 ,耕地質量提升 0.7 個等別,新增糧食產能 3309.11 t。
表 1?項目區耕地整治前后指標對比表
1.2 強化灌排設施建設,促進土地集約利用。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推動鄉村振興發展、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措施之一。項目實施后,一是改善項目區田間生產交通條件。新建、改建田間道 30.36 km,新建、改建生產路 11.18 km,田間道路通達度達到 90.3%。二是完善了項目區灌排設施。修建山塘 1 座、 蓄水池 5 座、新建管涵 50 座、改建支溝 4406.93 m;通過灌排設施的建成,灌溉面積率增加了 51.99 %,旱澇災率降低了 21.27%,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積 1052.55 hm 2 。三是實現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化。項目區基礎設施占地率達 7.21%,新增耕地率達 12.72 %,土地墾殖率達 65.71%,提升土地利用率 1.63%,大大促進項目區土地的集約利用。
圖 1?項目區基礎設施與土地利用指標整治前后對比圖
1.3 實施土地綜合整治,助推鄉村振興發展。該項目的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面積為 113.43 hm 2 ,預計年產值達 1982.70萬元。通過成立專業培訓機構,對種植農戶進行專業培訓,以科技推動農業產業的發展。項目區促進了 1 個村的鄉村旅游發展,優化了 10 個村莊的交通條件。通過開展土地綜合整治加速農業農村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齊農村發展短板,優化城鄉發展空間,為鄉村振興夯實基礎。
2.經濟效益分析
該項目充分吸收當地貧困戶勞動力參與項目實施,促進了勞力、 資金、技術的合理流動。項目實施后,項目區共有18123 人受益,其中貧困人口受益人數 4050 人,占 22.35%。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帶動了農民就業,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解決了農民增收“缺渠道”的問題,成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推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項目實施后,耕地糧食產出增加 200 元 /667m 2 ,土地流轉租金平均增收 100 元 /667m 2 ,貧困人口人均臨時務工收入 80 ~ 150 元 / 人 * 天,貧困人口累計收入 243 萬元,返鄉就業的人數達 15 人,增加村集體發展資金達 13 萬元。以創新“土地整治 + 農旅一體化”模式積極招商引資帶動當地勞動力就業,提高當地經濟發展水平,預計增加農民收入 175.76 萬元;通過增加耕地面積、改善耕地質量,比整治前農作物產量明顯增加,整治后年均增加凈收益預估達865.14 萬元。
3.生態效益分析
根據《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6-2020 年)》提出的土地整治要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新型城鎮化、國土生態空間管制、生態紅線、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的統一管護等戰略,該項目的實施在農田水土保持、農田防護能力、農田生態系統穩定性和景觀生態性方面取得較好的成效。一是增強農田水土保持功能。新建排水溝 4.40 km、谷坊 18 座,在溝頭種植胸徑 2 ~ 3cm, 高度 2 m 左右的柳杉 1.68 萬株。整治后,治理水土流失面積 630.21 hm 2 , 新增和改善有效防澇面積 502.20 hm 2 。二是增強了農田防護能力。通過項目實施,項目區新建農田防護林總長度 15.61 km,栽種農田防護林木 11.51 萬株,農田防洪能力均提高到 10 年一遇。保持和改善農田生態環境,調節農田小氣候,改善土壤性能,保障農田生態系統安全。三是增強農田生態系統穩定性和景觀生態性。項目實施后,生態修復面積786.33 hm 2 ,在排水溝兩側種植箭竹既能起到生態防護的作用,也能改善興發鄉生態環境,美化田園風光,為美麗鄉村建設打下基礎;另外還通過播種綠肥(黑麥草)、增施有機肥等方式,提升土壤質量和土壤微生物多樣性,促進農田生態系統的穩定。
表 2?項目區生態環境指標表
二、典型經驗與做法
1.資金管控嚴密,有序推進土地整治
項目的經費使用和管理嚴格做到“四個堅持”,即堅持實行項目專款專用、堅持按規定范圍開支、堅持嚴把資金流轉渠道,實行“一支筆”審批,“六簽字”程序(由項目監理單位、業主單位技術人員、業主單位項目負責人、自然資源分局技術人員、自然資源分局項目負責人、縣級指揮部指揮長)、堅持項目資金決算審計制度。
2.加強質量控制,推進項目實施
由政府管理者、工程設計方、 工程建設者、工程監理和農民代表五方組成的建設階段質量控制與檢查人員架構。一是“人員”施工質量控制。業主方、監理方和施工方共同制定質量檢查體系:施工單位技術員自查—現場監理復查—改建辦、項目辦不定時檢查—實行“日通報,周調度”模式—村民監督與舉報。二是“材料”施工質量控制。按施工計劃安排和總體工程材料預算表,編制“物資申請計劃”和“物資采購計劃”,經項目經理審批后實施。采購后的材料由監理單位對材料進行現場檢驗和認證,未合格的材料一律不準用于工程上。
3.打造土地整治工程樣板,提高工程質量與工作效率
根據工程的實際情況,自然資源局、業主單位和監理單位研討,依照設計圖紙相關規范標準、圖集制定詳細的樣板引路方案,共同制定土地整治施工工程樣板規范。然后對施工方工作人員進行集中培訓,業主方、監理方必須全程監督實施,保證按照樣板規范及方案實施制作。通過樣板引路,不僅避免施工質量問題,而且降低施工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
三、結論與建議
1.1 結論
總之,貴州省赫章縣興發鄉興發村等村土地整治項目完成預期建設任務,建設成效明顯。在耕地質量改良、水土保持、景觀生態修復等生態領域效果顯著;對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鼓勵農民參與度和控制工程質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該項目彰顯了土地整治項目“興地”和“惠民”的實際效果,落實土地整治助推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為土地整治建設、耕地保護、糧食安全、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方面、產業結構調整、鼓勵農民參與度、資金管理和工程質量控制等工作提供依據,同時也為今后強化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設后的管護和利用、有序開展土地整治工作以及工程施工質量與進度的控制提供可宣傳、可推廣的的經驗。
1.2?建議
以土地整治項目為平臺,整合多部門相關涉農資金,集中投向項目區,最大限度地發揮項目資金綜合效益和疊加效應;同時健全部門協調機制,明確總協調主體,避免多頭管理,造成力量分散。為確保土地整治項目持續發揮最大價值,需因地制宜,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管護標準和具有實用性的監測體系,完善項目區工程動態監測。(作者:肖盛楊 謝遠東 袁連富)
中機產城規劃設計研究院10余年來致力于產業及園區、鄉村旅游綜合體、農業休閑綜合體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項目經驗、專家及政資源??蛻舯椴既珖鞯?!經手上項目500+例,其中田園綜合體方面的案例有汕尾市陸河縣林中花溪農業綜合開發田園綜合體項目策劃、河間景和田園綜合體發展規劃、九臺區大健康田園綜合體策劃、北京大興區愛情海玫瑰園定位及業態規劃、恩施硒茶產業園產業規劃與招商前置研究、北京蟹島農業觀光園總體建設規劃、國家首批試點項目中國高安巴夫洛田園綜合體規劃等。
特色業務:田園綜合體規劃、創意農業園規劃設計、休閑旅游農業園規劃設計等服務,項目包含現代農業、休閑文旅、田園社區三大板塊,主要規劃有鄉村旅游主力項目集群、田園主題樂園、健康養生建筑群、農業產業項目集群、田園社區項目集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