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行政區的城市發展策略:長江三角洲跨行政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經驗分析
我國長江三角洲區域創新體系是在市場自發推動、政府引導牽頭、民間機構主動參與下發展起來的。目前, 長江三角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嘗試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 為我國其他地區跨行政區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提供了啟示和借鑒。
( 一) 企業是長三角洲區域創新的主體
在長三角地區, 企業已經成為創新的主體。如表 1 所示, 2003年,滬蘇浙企業 R&D 投入占總研發投入的比重分別為 46.34% 、53.6% 和 49.54% , 已經遠遠超過研發機構及高校 R&D 投入的比重, 企業已經成為創新的主體。

表 1 2003 年長江三角洲 R&D 投入情況
( 二) 產業間較強的互補性, 成為長江三角洲跨行政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內在動力
長三角地區在多年的經濟合作中, 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的城市經濟圈, 區域內部一體化程度較高, 產業間的分工與協作關系已經形成。因此, 當上海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的同時, 也帶動了江蘇、浙江等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增長, 并且形成了城市間的產業配套, 各城市根據產業鏈上的不同位置進行配套, 使得產業在空間的集聚形成跨區域產業帶。產業帶的形成促進了區域之間各種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 產品、技術、資金、信息、人才在區域間自由流動并不斷地產生新的創新思想, 促進了長江三角洲區域創新體系的發展。
( 三) 產業集群的發展是長江三角洲跨行政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載體
長江三角洲跨行政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通過傳統產業的區域集群化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模式, 為跨行政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打下基礎。在傳統產業區域集群化方面, 長三角的很多地方出現了帶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集群, 比如溫州的打火機、義烏的小商品、紹興的紡織等。這種產業集群是一種“塊狀經濟”, 使得專業化分工達到了極致, 這種分工集聚, 促進了競爭, 不斷推進質量的改進和生產交易成本的降低, 并極大地推進了新技術、新方法的擴散。此外, 長三角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在高新技術開發區內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推動高技術制造業產業集群。在高新技術產業區內新的科技型企業不斷涌現, 新的知識得到快速地傳播并應用到新產品中去。截止到 2003 年, 長三角高新區的產品銷售收入及工業總產值占全國的比重幾乎達到了 20% 。高新區的快速發展, 大大增強了長三角產業的科技含量, 推動了長三角工業的快速增長。
( 四) 政府是跨行政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積極推動者
長三角地區各級政府在區域創新體系中扮演著積極推動者的角色。在 2003 年 11 月“長江三角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論壇”上,滬蘇浙兩省一市簽署了 《關于滬蘇浙共同推進長江三角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協議書》, 建立了由兩省一市政府主管領導和科技行政部門領導組成的“長江三角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聯席會議”制度。根據協議, 滬蘇浙兩省一市將加快推進科技資源的共享和相互開放。 2004 年在政府的推動下, 成立了我國首個科技中介聯盟—長江三角洲科技中介聯盟。隨后, 滬蘇浙兩省一市的科學技術部門共同簽署了 “長江三角洲科技中介戰略聯盟協議書”, 這標志著長江三角洲區域科技中介公共服務平臺正式啟動。三方將攜手共建一個由三地技術交易、創業孵化、科技咨詢、風險投資、科技會展、科技人才交流等機構組成的區域科技中介服務組織網絡。此外, 長三角地區還搭建了中國國內第一個區域性科技設備共享平臺, 充分利用長三角各地區的科學儀器資源, 避免重復建設。 2004 年, 上海市科委和浙江省科技廳、江蘇省科技廳聯合發布了“關于聯合開展長江三角洲重大科技項目攻關的公告”并“聯合設立長江三角洲科技合作專向資金”, 首批重大科技聯合攻關項目已于 2004 年在杭州正式啟動。總之, 在長三角地區各級政府的積極推動下, 打破了原有的行政壁壘, 有效地整合了長三角區域豐富的科技資源, 并使得創新資源在區域內實現無障礙流動, 促進了資源的優化配置, 為跨行政區域創新體系的建設夯實了基礎。
( 五 ) 良好的基礎設施促進了創新環境的改善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長三角區域有著全國最發達的港口設施, 高密度的機場布局, 1- 3 小時交通圈的鐵路公路交通, 還有方便的水路交通, 使長三角區域的經濟貿易有了很大的便利; 在營造創新氛圍方面, 長三角大力開展信用、知識產權保護、金融等方面的建設, 積累了豐富的社會資本, 大大促進了長三角區域創新體系的建設。(作者:孫超英 賈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