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與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支柱。近兩年,廣東省科學院牢牢把握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中國制造2025”戰略要求,以提升創新能力為核心,加快構建創新體系,積極推進關鍵技術攻關,著力提升關鍵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制造裝備研發和系統集成水平,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為廣東省提升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整體水平和核心競爭力提供技術支撐。
立足產業前沿
突破關鍵技術
省科學院依托院屬省智能制造所、省新材料所、省材料加工所、省焊接所(省中烏院)、省航空航天所、省海工裝備所等單位,開展前沿科學探索、關鍵技術研發,突破和掌握核心技術,搶占未來制高點。
目前,裝備與制造板塊已形成現代材料表面工程技術、先進金屬結構材料制備技術、現代焊接技術、智能傳感技術、智能裝備技術、機器人技術、輕量化設計及可靠性測試技術、3D掃描與打印技術、水下無人潛航器技術等一批特色鮮明的研究和應用方向,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內外重大影響力的成果,縮小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兩年來,該板塊共承擔了國家級科技項目43項,省部級項目174項,發表高水平論文220余篇,獲國家及省部級獎勵17項,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386件。眾多科技成果為廣東省裝備與制造領域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公共服務與成果轉化等提供了科技支撐。
聚焦應用技術
構建創新體系
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省科學院聚焦創新能力建設,加強產學研合作,打造一流創新技術平臺,在裝備與制造板塊建有3個國家級高端研發平臺,18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
圍繞樞紐型高端平臺,面向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產業帶需求,與佛山共建華南智能機器人創新研究院;面向珠三角和粵東西北的產業區域布局及轉型升級需求,與東莞、順德、中山、河源、汕頭等地共建成果轉化平臺;面向大中型骨干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需求,共建研發中心,加快重點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充分發揮標準引領作用,成立廣東省自動化系統與集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以智能制造標準化為工作重心,推動廣東省相關產業的標準化;以合作共贏的胸襟,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主持或參加省級以上產業技術聯盟20余家,匯集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聯盟單位300余家。
積極加強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扎實推進“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對接合作,在佛山建立了“中德合作工業4.0示范線”,為企業提供從大規模生產到大規模定制生產轉變的運作模式示范,成效顯著。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聯合共建中國—烏克蘭巴頓焊接研究院,研究院作為我國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模式創新的示范平臺,通過引進、吸收、再創新,為我國重大工程服務,被權威媒體盛贊為“樹立中烏科技合作的典范”,同時在“一帶一路”峰會期間作專門報道。
匯聚科研精英
構建人才高地
近年來,省科學院改革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機制,引進一批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著力培養高層次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培養和輸出一批創新創業科技人才。
海納百川聚人才。完善各類招才引智制度,通過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結合國家“外專千人計劃”“高端外國專家”、廣東省“創新團隊引進”等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工作,培養領軍人才及梯隊。目前在裝備與制造板塊已形成一批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及烏克蘭科學院院士為首的科研人才團隊,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烏克蘭科學院院士2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7人,國家外專千人1人,國家青年千人計劃1人,廣東省領軍人才3人。
多措并舉育人才。積極與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和研發型企業加強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設,建立新型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吸引了大批海內外優秀青年科研人員進站(所)從事高水平科學研究,兩年來在裝備與制造板塊共引進博碩士研究生學歷高層次人才超過100人。
大眾創業送人才。積極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在崗離崗創業、技術咨詢等工作,加強企業人才培育,幫助企業培訓技術研發人才,為企業輸送技術成果和創新創業專才。兩年來,為相關企事業單位輸送優秀專業科技人才49人。承接省經濟和信息化委主辦的廣東省2017年中小企業人才培育項目,開展“中國制造2025專題”培育項目,為廣大制造企業培育1780位專業人才。
成果轉移轉化
應用成效顯著
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面向社會,面向行業,省科學院通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積極推動相關產業和產品向高端制造業躍升。
在焊接裝備領域,自主研發的激光焊割及等離子焊割等裝備,在航空航天、造船、軌道交通等領域已廣泛應用。攪拌摩擦焊接相關技術及裝備已應用到中車、中國電子科技集團、華為、中興等公司。
在食品加工行業,研發了全自動、多功能、高速、無損在線檢測設備,檢測速度最高可達2000罐/分鐘,檢測準確率達到99.99%,適用于多種類型的容器和封蓋。
在木工、建筑、陶瓷、電子、家電、交通、核電等行業,開發了多種專機裝備,基于機器人的智能加工設備及自動生產線、特種機器人等一批關鍵技術和裝備得到廣泛的應用。
在金屬注射成形領域,開發出了金屬注射成形火箭彈尾翼和航空發動機高溫部件,解決了傳統工藝中加工成本高、難度大、工序長、效率低等問題,并實現了高品質金屬注射成形粉末國產化。
在3D掃描與打印領域,實現鎳基高溫合金粉末制備的技術突破并實現量產,產品通過了國內各大金屬3D打印公司驗證,應用在船用發動機進氣管和噴油管效果優良。金屬和塑料的3D打印已應用于模具加工、高強頭盔、醫學臨床研究等領域。研發的3D便攜式掃描儀,在航空發動機性能檢測、船舶推進器流場測量等取得重要突破,市場前景非常廣闊。目前,結合3D打印等技術和臨床醫學科研成果開發的粒子定向放療規劃軟件系統,形成“放療規劃—3D打印導板制作—精準粒子植入”治療方案,可實現精準放療,減少放療對人體正常組織的破壞,并降低應用門檻和醫療費用。
在能源行業,開發了核電、地面燃機和鋰電裝備等關鍵部件表面強化與修復技術;為三大國際油服公司提供涂層開發和制造,為我國的油氣開采裝備的關鍵部件的性能提升提供了技術保障。
在海洋工程裝備產業,以水下無人潛航器為代表的水下監測裝備關鍵性技術、船用純電動推進技術等正在攻克,相關成果將助力形成廣東海工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櫛風沐雨,不忘初心。面對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圍繞國家科技強國和廣東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建設目標,省科學院將牢記使命,立足產業應用,繼續開展前沿探索,增強科技創新有效供給和發展新動能,不斷推進廣東省裝備與制造業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