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九大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這是黨中央在當前社會人口結構變化后,作出的具有深遠意義的戰略方針和決策,言簡意賅,闡述精準,必將惠及億萬老年人。潛力無比的老齡市場以及蓄勢待發的老齡健康產業,必將成為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大力發展養老健康服務
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我國60歲以上人口數量已經達到2.3億,占人口總數的16.7%。這樣的人口結構給老年消費和醫療護理帶來巨大挑戰。今后老年人的三大需求會快速增長,第一是生活照料需求,第二是醫療康復需求,第三是精神文化需求。
統計數據顯示:一名專業護理人員可以同時照顧30位70-75歲的老人,但只能照顧9位80-85歲的老人。至于85歲以上的老人,更是平均每4人就需要一位專業護理員。從現在的前性研究看未來,我國將需要800-1000萬名專業護理人員,而目前擁有正式養老護理職業證書的人不過30多萬,差距相當大。提倡為老年人服務,開展多種形式、適應不同層次需求的養老服務,應該是老齡產業發展的一個重頭戲。這不但是一個誕生中的全新產業,也必將帶來相應教育培訓市場的火爆。目前我國護理人員短缺,嚴重影響著養老服務業的發展。養老服務的重點應以高齡、獨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人為重點,借助專業化養老服務組織,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等諸多服務。
適應老年人多元化需求
政府對老年產品的生產應采取扶助和支持的政策。繁榮老年市場是滿足老年人的消費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方面,而老年市場的繁榮則取決于適合老年人消費特征的產品是否豐富。政府對繁榮老年市場負有一定的責任,應積極協調老年人要求價廉的消費心理與生產企業追求利潤的經營原則之間的矛盾,對老年產品的生產采取扶助和支持政策,以促進老年產品的豐富,從而達到老年市場的繁榮。當然,這些扶助和支持的政策不能用行政命令,而只能用經濟手段,如降低稅率、低息貸款、保證原料等,通過這些手段,促使企業樂于向老年產品的生產聚集,實現老年產品的供求平衡。
企業應以高標準服務、低水平贏利作為老年產品的營銷手段。國際市場上,常見的老年用品可分為12類。在這些分類下,全球老年用品已達6萬多種,而我國僅有2000多種,差距甚大。老人多元化需求亟待滿足。因為對老年人消費市場缺乏足夠重視和調研,目前我國企業提供的老年產品和服務種類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按摩器械、養生保健食品、養老院等略顯“傳統”、“低端”的產品與服務項目上。這些產品種類已經很難滿足當下老年人多元化需求,未來老年人用品將會以智能化輔助工具、可穿戴健康管理產品等為發展方向。
重塑健康觀念 創新產業模式
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健康方面的需求與供給方面的不平衡產生了諸多矛盾。這種矛盾在醫療健康領域方面更加凸顯。多年來,我國經濟增長創造了奇跡,但是人們群眾健康狀況的改善卻相對遲緩。今后,我們要著重研究和改善亞健康、慢性病、臨終關懷、老齡化健康危機等問題,醫療機構責無旁貸。醫療機構在提供服務的同時更多地要體現對人的關心和照顧。這不僅可以化解醫患矛盾,重要的是可以為老年健康產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內涵和生機。重塑健康觀念,創新產業模式,引導健康產業發展,從而滿足人們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要充分認識到老齡產業涵蓋著多個行業、多個領域,需要各方通力合作。盡管老齡產業具有一定的社會性,但歸根結底還是一個產業,內部包含許多行業。老齡產業涉及飲食、服裝、交通、護理、保健、金融、保險、建筑、教育、文化等多個領域,發展老齡產業應當依靠黨和政府,協同有關部門,遵循經濟規律,動員社會力量,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當下,在對老齡產業納入市場管理的過程中,要積極扶持中介機構制定行業標準,實行行業自律。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鼓勵全社會各行各業共同參與,形成多種所有制并存的老齡產業發展結構。養老不是一個學科,也不屬于某個單一的專業。它雖然看上去沒什么高深莫測,但牽涉面極廣。養老有很長的產業鏈,任何一方都無法“包打天下”。我們必須進一步開拓和細化,特別是老年健康市場更需大力發展。為此,應加快老齡產業規劃的制定,將其納入國民經濟的產業大布局,并指定政府主管產業發展的部門來管理,明確任務、履職盡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