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以來,“互聯網+”便為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融合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金融、地產、汽車、家居、教育、智能硬件等各個傳統領域都主動擁抱互聯網,并催生出一些新的產業、新的模式、新的玩法。“互聯網+”為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融合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互聯網+”與產業園區能夠碰撞出哪些火花?
在互聯網+的風口上,對于一家傳統企業,在決定+互聯網之前,首先必須要搞明白三件事情:
1、知天時:也就是要對互聯網+時代有一個清晰的判斷與認識,搞明白互聯網+的本質到底是什么?謀定而后動,先勝而后戰。
2、謀地利:也就是要搞明白所在行業版圖中有哪些典型的互聯網+新玩法,行業+互聯網之后解決了哪些痛點,呈現什么趨勢等。
3、促人和:也就是要回到企業及企業家本身,結合自身優勢與特色,量身打造最適合企業的、并具有引領性的互聯網+模式。
一、“互聯網+”催生園區化學反應
從兩會至今,“互聯網+”風頭正勁,與產業園之間的融合也在逐步深化。
從產業方面來看,互聯網技術與產業的結合,不斷催生出新的產業、新的模式;另外,互聯網的信息技術也在不斷的助推著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大數據+云計算成為連接一切和智能化的根基,金融、汽車、物流、教育、智能硬件、O2O、泛娛樂這些行業都被互聯網“+”了。
從產業園區方面來看,從重速度到重質量、重創新,中國產業園區歷經30年高速增長,愈加重視對技術引領與創新帶動的依賴,在產業園區的平臺之下,信息、技術、人才、金融加快融合,形成了互聯互通的體制。這也為產業園區平臺打造提出了更高要求,體制創新、服務創新、技術創新需要統籌推進,任何一個軟肋都可能引發水桶效應。在當前互聯網技術蓬勃發展的背景下,“互聯網+”通過聚焦資源、讓利市場、加強資產流動性,正在逐步成為中國產業園區升級發展新的動力,塑造出一批更具生命力的產業園區。
二、“互聯網+”產業園首先要找準產業
自從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互聯網+”之后,各地紛紛推出或抓緊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但目前“互聯網+”概念已經漸漸有了過熱的趨勢,這未必是一件好事。
因為,首先“互聯網+”戰略是相對超前的,從提出到實施再到效果顯現會有一個漫長的過程,雖然在電商等領域互聯網企業取得顯著的效果,但相當一部分傳統產業并沒有找準、找好與“互聯網+”戰略的結合點,甚至是抵觸的。地方在積極推進“互聯網+”產業或產業園的同時,要加強對傳統企業的扶持和培育,幫助他們學習、接受和轉型。
其次,產業才是“互聯網+”產業園的靈魂,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產業園首先應該做好的就是找準產業,而盲目的追求和建設互聯網+產業園,容易脫離實際,不可取。
總的來看,“互聯網+”是趨勢不假,但也絕非永遠“風平浪靜”,稍有懈怠就有可能被風浪拍打下來。對于產業園區來說,切忌為“嘗鮮”而不“擇食”,盲目跟風、一哄而上,忽略了因地制宜和差異化發展,“互聯網+”帶來的也可能只是一個注定要破碎的泡沫。
三、要做好“互聯網+”的輸入與輸出
第一,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轉變觀念,很多地方其實一早就看出了運用互聯網技術手段進行招商引資的便捷和高效,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更多止于表象,沒有真正活學活用,結果把“互聯網+”弄成了“+互聯網”。
其次,要做好“互聯網+”的輸入與輸出,輸出是一個廣而告之的過程,即打造軟環境,那么對于產業園區來說,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形象、品牌的輸出,來加深投資者對產業集聚區的環境認同;而輸入,則是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強化對產業關聯度、產業協同能力,以及產業鏈的引入。
第三、需要創新服務模式,面對“互聯網+”戰略,產業園的管理服務必須秉承開放理念,“互聯網+”時代不斷產生的新模式、新業態,對產業園區的管理服務產生顛覆性的挑戰,而這些挑戰往往超前于各種法規和規范。因此,如何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創新政府管理服務,是產業園區管理部門必須深入思考研究的重要課題。
結語:產業園區的互聯網+,并不是簡單的搭建移動互聯網平臺(APP),更重要的是在理解了互聯網時代的本質之后,從思維、從模式、從工具等層面,結合企業自身特質,去構建最適合的產業生態圈模式。而產業園區+互聯網的最終目的,也無非是強化園區運營商、園區內部企業以及與外部企業相互之間的連接,促進融合、促進交流、促進服務,一起共生、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