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經濟是國際一流濱海城市的顯著特征。市委市政府提出,深圳將打造世界一流的灣區經濟,深圳緊緊把握國際灣區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大力規劃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借此將深圳建設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城市。
在不少到訪深圳的國際友人眼中,深圳是中國最有“硅谷氣質”的城市。正是這種“硅谷氣質”和灣區特征,為深圳發展灣區經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資本。伴隨著灣區經濟建設的深入,深圳作為“中國硅谷”的角色也更加清晰。
在今年初的深圳市“兩會”上,市長許勤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著重提出要發展灣區經濟,重點打造前海灣、深圳灣、大鵬灣、大亞灣等灣區產業集群。這一重大戰略思路,為我市經濟發展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新興產業是灣區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記者在連日的采訪中了解到,伴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進入成長快車道,以及未來產業規劃的提出,為灣區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也使深圳灣區經濟把準了國際灣區經濟發展的脈搏,躋身于世界灣區經濟的發展前沿。
新視角:借翼灣區經濟科技創新密集發展
在目前世界上著名的灣區中,舊金山灣區顯得“特立獨行”。與東京灣、紐約灣不同,舊金山灣區不是傳統的經濟、政治中心,而是依靠科技、產業發展起來的世界創新中心。硅谷,在其中扮演著類似發動機的角色。
深圳的決策層調研認為,從經濟的發展路徑、產業的發展選擇上,深圳與舊金山最為接近;發展灣區經濟應充分利用自身的高新技術產業、改革開放等優勢。這與專家的主流觀點一致。專家普遍認為,深圳在發展灣區經濟過程中,將自己打造成中國的“硅谷”,應是要義之一。
這一定位,無疑將新興產業的重要意義,放到了一個更新的發展視角上。
而以新興產業作為托起灣區經濟的“底座”,深圳有這個“底氣”,也一直在這個沒有終點的跑道上加油、奔騰。
今年,國家批復深圳建設自主創新示范區,使深圳成為全國唯一市域范圍的創新示范區,示范區的成立,更將科技創新在灣區經濟的發展中提升至“引擎”的角色。
代表深圳高科技發展成就的深圳高新區,是全國單位面積土地產出最高的區域之一。2013年,高新區以占全市1.17%的工業用地、占全市4.35%的從業人口,實現了高新技術產品產值2844.12億元,占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的23.9%;園區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0.095噸標準煤,相當于全市GDP能耗平均水平的20%。這種高效的創新,在發展灣區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發展灣區經濟,也讓深圳的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模式。在第十六屆高交會期間,三家重點高校科研基地落戶深圳。目前,全市共有新型科研機構45家,各類創新載體達1000家。到今年底,深圳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將突破5000家。遍布全市的創新載體、高科技企業,穩固而持久地支撐著這座“創新之城”的高新技術產業體系、研發創新體系,使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全市經濟的第一推動力。
今年前三季度,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加值增長14.6%,占GDP比重超過37%,成為經濟增長主引擎。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生物產業增加值達188.0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2.9%),互聯網產業增加值435.89億元(同比增長17.8%),新能源產業增加值達266.20億元(同比增長8.3%)。
上周,國家技術轉移南方中心在深圳正式掛牌,該中心將通過政策突破、技術轉移資源的空間集聚,以及全球創新服務資源的信息化集成共享,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與已有的落戶北京的北方中心遙相呼應,形成不同定位的兩大技術轉移高地。
在今年高交會期間,我市通過了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有關規劃和政策,根據該規劃和政策,深圳市將從今年起至2020年,連續7年,每年安排5億元,設立市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助力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使其成為深圳新的經濟增長極。預計到2020年,深圳市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增加值將超過2000億元。
新優勢:硬件天堂+基礎科研
最近一段時間,深圳在全球創客圈名聲大噪,不少國外的創客慕名來到深圳扎根。一時間,“創客之城”、“創客天堂”成為深圳在國際上的新“昵稱”。這種現象,甚至吸引了世界知名的媒體如BBC、Discovery專程前來采訪報道。
客們看重的,是深圳所在的珠三角在全球都無與倫比的硬件配套能力。“一方面,這里有著數控機床、電子、電路板這樣的制造能力,另一方面,深圳有全世界最大的電子市場。”矽遞科技創始人潘昊在華強北轉了一圈后,就再也“挪不動步”,決定扎根于此。
如果說硬件配套是深圳的傳統優勢,那么近年來迅速崛起的基礎科研,則為灣區經濟的發展夯實了基礎。目前,深圳研究與開發投入占GDP比重在4%左右,比肩國際一流水平。2014年,深圳PCT專利申請量將超過1萬件,占全國接近一半。以時間的維度來觀察,這一數據更具含金量:深圳PCT專利申請量占全國的比例,已經連續9年都在40%至49%之間,居全國各省市第一。
毗鄰香港,是深圳發展灣區經濟的獨特優勢。香港的基礎科研力量,加上深圳的產業配套,深港灣區協作互補,令深圳發展灣區經濟更具有國際話語權。
在全球創新創業圈名聲大噪的大疆科技,就是深港合作發展的范例。短短三年時間,大疆創新的銷售額增長近80倍, 人員規模從最初的香港科技大學4名畢業生增至近2800人,成為全球飛行影像系統先驅,客戶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我認為,香港的高校,與深圳和珠三角的產業結合起來,是一個新時代真正的開始。”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告訴記者。
位于南山區科技園的虛擬大學園,是觀察深港合作創新的重要窗口。這里分布著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眾多香港知名高校的深圳產學研基地(中心),正成為深港聯合創新的集聚地。灣區經濟概念的提出,為這些香港高校帶來了發展的新動力。目前,這里已經聚集了6所香港高校,它們在深圳設立研發機構54家,6所香港院校深圳研究院獲得科研經費占整個成員院校申請經費的50.68%,承擔國家自然基金項目(深圳項目)的40%,6個香港高校深圳研究院擁有的“973首席科學家”占全深圳的65%。
新力量:新興產業助灣區經濟躍入“新藍海”
在深圳大學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魏達志教授看來,深圳發展灣區經濟,首先需要把握的一點,是作為后工業化中心城市,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
可以說,灣區經濟的發展路徑,恰與深圳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謀而合。經過多年的培育,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經濟的貢獻已然凸顯。除了互聯網、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深圳相對“傳統”的優勢高新技術產業,深圳在新材料、生物產業等領域已形成后發優勢,一批小巨人正從 深圳走向全球,引領行業發展。
伴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興起,原本是藍海的市場,向深圳企業敞開了大門。如光啟理工研究院,成立4年專利總量已突破2600件,占全世界超材料領域近10年申請總量的86%,讓中國在超材料領域形成了絕對的技術優勢。再如華大基因,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測序機構。據了解,全球跟農業相關的物種有三分之二在華大基因的平臺上得以破譯,華大累計完成超過20000份農業物種基因組數據獲取,擁有超過80%的全球已破譯農業基因組數據。
而灣區經濟的創新與發展,也為深圳布局新興產業提供了更多的空間,比如深圳重點布局未來產業規劃,將航空航天、生命健康和海洋產業納入其中予以重點扶持,為灣區經濟的發展帶來更大想象空間。
根據未來產業規劃,我市將以深圳灣、大鵬灣、大亞灣所形成的天然海洋灣區為核心,打造深圳灣海洋經濟生態灣區、大鵬灣海洋經濟提升灣區和大亞灣海洋經濟新興灣區。深圳在海洋產業的空間布局上也有所側重——深圳西部重點發展海洋電子信息、海洋高端裝備等產業,打造大型海洋企業總部集聚區;東部重點發展海洋生物、游艇等產業,打造中小企業總部基地及研發設計中心。
從空間布局上,灣區經濟與海洋產業有重合之處。綜合開發研究院博士胡振宇認為,灣區經濟與海洋經濟雖然不完全一樣,但有交叉之處。“可以說,發展灣區經濟與發展海洋產業等未來產業相契合。”據不完全統計,我市海洋生產總值已超千億,明年有望達到1600億,將初步建立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目前,我市正采取政策措施,優先發展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裝備、郵輪游艇等產業,培育海水淡化、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深海礦產、海藻生物質能等海洋資源利用產業。
而根據業已公布實施的《深圳國際生物谷總體發展規劃》,我市正在緊鑼密鼓建設的深圳國際生物谷,將以壩光為核心啟動區,地域范圍覆蓋東部沿海大鵬、鹽田及坪山地區;到2020年,將成為國際領先的生物科技創新中心、全球知名的生物產業集聚基地,生物產業增加值達800億元。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三大未來產業將成為深圳發展灣區經濟的三大引擎,助推這座“創新之城”躍入世界經濟和國際市場的“新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