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園區是工業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空間載體。東莞生態園是在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生態產業的理念指導下建立的新型高端生態產業園區,從2006年籌備發展至今,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成績顯著。但是就全國來說,低碳經濟產業園區的建設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東莞生態園的發展也面臨各項困難,主要問題有管理體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政策的隨意性強;配套服務滯后;缺乏高素質的管理及技術人才;激勵機制不足等等。針對這些問題需要從以下方面著手:明確低碳經濟的定位;轉變經濟發展價值觀;完善組織體系建設,健全各項制度,阻卻政策的隨意性;大力引進高素質人才;進行綠色碳金融創新;完善激勵機制,科學招商引資等。
一、低碳經濟與東莞工業生態園區
提到低碳經濟,目前社會普遍的認識是低碳經濟就是要節能減排,要實現經濟的低碳化。這種理解將低碳視為一種對經濟發展具約束性的負面要素,本質上并沒有真正理解低碳經濟的真實含義。低碳經濟作為一次深刻的產業革命,不是宣傳口號,也不是單純減碳,而是一種新的產業模式,一種新的經濟構架。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其實質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創建清潔能源結構,核心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發展觀的根本性轉變。這種模式會全方位地改變人類的生產模式、 生活方式、 價值觀念。
工業城市是co2 等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區域,工業城市中以研發、制造、加工為主要形式的產業園區是工業經濟發展的空間載體,同時也是碳利用和碳排放的主要場所。因此,低碳經濟理念下對城市工業園區進行規劃和建設, 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思路,是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新方向。低碳產業園可以定義為在滿足必要的運行條件下,系統整體以最少的溫室氣體排放實現最大經濟產出的產業園區。
東莞市是中國最具經濟活力的制造業名城之一, 綜合實力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地級市第一位。東莞多數是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貿易型工業,這樣會造成資源消耗,能源緊張,土地匱乏。因此在全球低碳經濟背景下,東莞產業結構調整也必須圍繞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開展, 要努力發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產業。
東莞在2006年提出“ 生態產業園區”( 以下簡稱“ 生態園”) 建設的概念。生態產業園區是工業集中區發展循環經濟的具體體現,是繼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之后的第三代工業園區,是依據循環經濟理念、低碳經濟理念、工業生態學原理和清潔生產要求而設計建立的一種新型工業園區。東莞生態園將成為解決東莞結構、區域性污染的工業發展模式,也會成為支撐東莞產業結構戰略轉型升級的科學產業模式。2011年11月,中國工程院王浩院士在“ 中國(東莞)生態發展論壇”會議上,指出“東莞生態園是珠三角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的標志性建設, 將會代表未來珠三角的發展方向”。
二、東莞生態園區的發展狀況及低碳經濟理念指導下的實踐
東莞生態園位于市城區的東北部,位于多鎮交界處,曾被稱為東莞“ 最大的澇區、 污水匯集區、 垃圾堆積區”, 是東莞經濟高速發展的邊緣區域。2006年, 東莞市委市政府決定將此地作為經濟社會轉型的發力點和引擎, 建設東莞第二個園區;2010年10月,生態園經廣東省政府批準設立,成為省級工業園區, 規劃面積31平方公里,擁有5.2平方公里、 全國最大的人工濕地和11平方公里的生態綠地;2011年6月經省政府批準為廣東省首批循環經濟工業園區;2013年12月,生態園濕地景區成為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生態園是東莞市政府重點打造的未來戰略產業主要承接和支撐平臺,自規劃設計到建設、發展過程中多方面踐行和體現了低碳經濟發展理念:
2.1規劃設計融入低碳經濟理念
和國內的多數產業園區建設時間較早、 尚未以“ 低碳經濟” 作為指導思想不同,東莞生態園雖然定位為“ 發展循環經濟的高端生態示范園區”, 沒有明確提出“ 低碳經濟”,但是在園區規劃設計階段的諸項要求中的確是融入了低碳的理念。比如 對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要求、對綠色建筑的要求、對引進產業的要求、對工業排碳指標體系設計的要求、對低碳管理體系的要求、對碳匯生態系統建設的要求等等。
2.2產業招商中著重引進低碳型產業
東莞生態產業園的另一層使命是迎合并推動東莞市提出的“ 產業社會雙轉型” 的策略, 因此生態園必須創新發展模式,將“ 生態優先”作為開發建設的剛性原則,產業引進堅持高門檻, 堅決禁入高污染、 高能耗產業。東莞生態產業園重點發展的先進制造業包括高端新型電子信息、 電動汽車及關鍵零部件、 半導體照明、 太陽能光伏。同時, 配套發展電子商務、 外包服務和休閑旅游業等現代服務業。
2.3建設低碳市政基礎設施, 推動綠色建筑
生態園大力推行綠色交通, 廣東省綠道5號線生態園段全長24.39公里, 其他道路建設也充分考慮到了交通方式的多樣性, 未來還將引入電動公交車和輕軌, 倡導低碳出行。還建成了循環園區污水處理和再生系統, 規劃中分布式能源系統和垃圾分類回收系統。已經建成了匯聚了嶺南建筑文化和綠色環保建筑技術的國家三星級建筑, 綠色建筑示范區; 將來還要規劃建設綠色生態城區, 實現自然生態、 產業生態、 社會生態的完美結合。另外, 生態園還積極推動碳匯生態系統建設,通過林地和濕地建設促進碳匯。通過綠色垃圾生產燃料棒項目, 實現能源替代,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三、東莞生態園在發展低碳經濟進程中的問題
3.1園區并未明確“ 低碳經濟” 的定位
生態園的定位是“ 以城市濕地為特色, 發展現代高端產業及配套服務業的循環經濟和生態產業示范園區”。雖然生態園在規劃設計的時候是融入了“ 低碳經濟” 的理念的( 東莞生態園在規劃設計之前的5年就提到了“ 低碳” 的概念, 而幾年之后國內產業園區才普遍關注低碳*), 但是在最終的定位表述中關鍵詞只有兩個:“ 生態產業” 和“ 循環經濟”, 并沒有“ 低碳經濟” 的影子。在生態園對外公開宣稱的發展定位中沒有明確“ 低碳經濟” 的地位,使得園區在發展低碳經濟時底氣不足。
3.2園區的管理體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政策的隨意性強
在我國低碳生態園區尚處于起步階段, 園區建設發展無章可循, 各地市的園區都根據自己的本地情況探索著前進, 但這種探索道路困難重重。東莞生態園發展過程中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沒有形成科學的組織形式, 園區內各組織之間配合不嚴密、 分工不明確; 沒有成熟的制度體系, 也為“ 人治”的在提供了空間。園區發展不是依靠規章制度,而是嚴重依靠政策, 政策成了風向標, 而政策本身又隨意性比較強, 經常變動, 讓園區無所適從。
3.3高素質人才缺失
“ 東莞特色” 體現在很多方面,其中有一點就是人的思想較為傳統保守。東莞成為地級市之前一直都是落后的農業小城鎮, 借改革開放的春風迅速發展成先進的工業化城市。雖然城市形態上達到了高度工業化, 但人的思維依舊老套、 保守,人才整體素質不是太高。無論是出于何種級別的人,上至領導下至企業主、普通員工,如果素質低的話, 就會只注重眼前利益,只關心項目能否馬上賺錢, 而不關心是否“ 低碳”, 這樣使得“ 低碳經濟” 的推動力不足。園區非常缺乏高素質的人才推動領導決策。
3.4配套服務創新不足
發展低碳經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低碳型的項目往往技術成本極高, 在初期的利潤空間不大。如果沒有利好支撐,追逐利益的企業便會和“ 低碳”漸行漸遠。金融體系的支撐, 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強心劑。東莞在碳金融發展方面創新意識不足, 能力不強, 死套陳科, 這樣容易造成相關企業利潤流失,使他們承受著巨大的市場風險, 不利于低碳經濟的長久發展。而東莞的近鄰深圳市在此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創新前瞻性。深圳市是中國第一批低碳試點城市和碳排放交易試點城市, 深圳市政府積極倡導低碳發展模式, 并出臺大量的促進綠色金融業發展的優惠政策, 有力推動了碳金融創新。
3.5周邊行政區域缺乏配合,執法不嚴,阻礙了生態園的發展
東莞生態園區的一個特色項目內容便是水治理、水循環。園區發揮自身在治水方面的優勢條件,承接了來自周邊地區排放的污水治理業務,利用先進的水處理技術結合園區內原有水系濕地為基礎的再生水循環利用系統, 使得排進來的水質變好, 達到水資源循環利用的目的。一般來說, 周邊排過來的污水是要先經過排污企業的簡單處理的,并要向園區繳納一定費用。但是生態園周邊的很多企業卻偷偷向水體排放不經任何處理的污水, 也不承擔任何費用。由于生態園處于多鎮邊緣交界地帶, 被污染的水又具有跨區域流動性, 很難弄清是哪個鎮的哪個企業偷偷排放的。各行政區域在對污水防治方面缺乏嚴密的溝通與配合, 甚至互相推諉。就算是責任主體明確, 也可能因為執法部門執法不嚴導致排污企業因為違法成本較低, 更加肆無忌憚排放污水。而這些偷偷排放的污水是要流進生態園的污水處理系統的, 這樣就加大了生態園的治水成本, 影響了低碳經濟發展。
3.6對發展低碳經濟的激勵機制不足
和國內很多舊工業園區進行低碳化改造不同,東莞生態園是在一片荒蕪的區域新建的園區, 通過招商怎么能招來高附加值、高稅收、低碳的項目,這是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對招商人員和對企業都應該有相應的激勵機制。目前生態園對進駐企業的激勵機制有,但缺乏對招商人員的激勵機制,使得招商人員工作缺乏動力。生態園雖然地域開闊,理念先進,但是目前進駐企業還比較稀少,呈現“ 只低碳,不經濟”的尷尬,所以必須重視招商引資。
四、東莞生態園發展進程中需要進行的突破
4.1在園區定位中除了“ 循環經濟” 還要明確“ 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是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提出的一種經濟模式, 旨在通過不斷提高碳利用率和可再生能源比重,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逐步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 其聚焦于氣候變化上; 循環經濟是要解決“ 先污染、 后治理” 的工業化發展道路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以及探求資源永續利用的方法的背景下提出的, 其追求的是資源能源節約和環境友好。
在實現的途徑上, 低碳經濟注重提高能源的效率, 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而循環經濟強調提高所有的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 減少所有廢棄物的排放。
從各國的實踐來看, 循環經濟與低碳經濟根本的不同是所對應的經濟發展階段不同:循環經濟是適應工業化和城市化全過程的經濟發展模式,對于處于工業化、 城市化過程中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循環經濟是不可逾越的經濟發展階段。而低碳經濟是新階段應對氣候變化而催生的經濟發展模式, 這是與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階段相對應的。從此點來看, 東莞市在工業發展中面臨著我國其他城市一樣的共性問題就是“ 三高一低”, 因此需要發展循環經濟。但是東莞市又是一個發達的工業城市,工業化發展已經超過了其他許多城市進入了新的階段需要發展低碳經濟。
換個角度講, 中智科博產業經濟研究院認為, 在全球氣候變暖情況下, 如果將“ 低碳經濟” 作為最終追求的目標的話,何嘗不可以將“ 循環” 經濟作為達到“ 低碳” 目標的一種手段呢?也即是說為了達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降低排放的“ 低碳” 的目標, 我們采用讓資源、 能源“ 循環” 利用的方式。此角度講, 二者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 也是不同的。因此應當在定位中將二者均予以明確。
低碳經濟是未來園區發展的新方向, 東莞生態園加入低碳元素, 與現有的建設省循環經濟示范區、 國家級生態產業示范園并不矛盾, 一般來說實現了CO2 的減排, 其他污染物也會隨著減低, 因此, 生態園要致力于 CO2 和其他污染物的協同減排工作。除了經濟低碳外, 生態農業、 生態旅游、 生態制造業和服務業以及教育均可納入園區范疇, 將生態園打造成生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