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背景
區位條件獨特。該地區地理位置優越,毗鄰全國科研中心、金融中心、北方經濟中心和高端人才聚集地,是我省推進城市化、工業化和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重點地區。
產業基礎雄厚。該地區建成了一批在國內具有重要影響的鋼鐵、石化、裝備、能源、建材等工業基地,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較強競爭力的企業集團,涌現出一批信息網絡、新能源、新材料、現代物流、休閑旅游等產業增長點,為加快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資源稟賦優越。富集的油氣、鐵礦、煤炭、原鹽等自然資源,廣闊的耕地、山場、鹽堿荒地(灘涂)等土地及海域資源,厚重的人文、社會、旅游等資源,為產業開發提供了重要保障。
基礎設施完善。該地區形成了以北京和沿海港口為樞紐的海陸空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建成了地表水、地下水和非傳統水資源多源聯供的供水工程體系,建起了以煤電為主力、多種新能源為補充的電力供應體系及油氣管道輸送體系,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京津城市功能調整、產業結構升級、發展空間拓展,為環京津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及發展配套產業提供了新的機遇。
項目思路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深化京津冀區域合作、加快產業發展為目標,以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改革創新、擴大開放為動力,充分發揮比較優勢,著力加強與京津在發展空間、產業功能、資源要素、基礎設施和產業政策等方面的對接融合。推進傳統優勢產業升層級、戰略性新興產業成規模、現代服務業上水平、現代農業提質效,加快重大產業基地和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培育新的增長極,實現產業發展實力、活力和競爭力的整體提升。
項目效果
到2015年,產業增長極和區域增長點建設實現重大突破,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8000億元,年均增長10%以上;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取得重大突破,新興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支撐作用明顯提升,裝備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到20%和15%以上;區域和產業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R&D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1?5%以上,發明專利授權量明顯增加;與京津產業一體化發展取得重大突破,在高端產業實現配套發展,優勢產業實現互補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