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銅資源貧礦多、富礦少,資源稟賦不佳,接替資源不足,新增資源多在西藏等高寒、高海拔地區。近年來,我國國內銅礦產能、產量增長有限,但通過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我國海外銅資源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效,有效彌補了國內銅資源短缺。
一、我國銅資源分布與銅礦生產
根據《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2》數據,截至2021年底,我國已探明銅資源儲量為3494.8萬t(金屬量),靜態保障年限不足20a,遠低于全球平均值(表3)[3]。我國銅礦資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的西藏、云南,西北地區的新疆,華東地區的江西、安徽,華北地區的內蒙古等。與智利、秘魯等銅資源大國相比,我國銅資源礦體小、品位低的劣勢尤為明顯。從儲量規模看,我國儲量規模僅居全球第九位,遠遠不匹配我國精煉銅生產與銅消費規模。

表3 2021年我國銅資源儲量及省區分布
我國銅礦開發以銅精礦產品為主,濕法銅年產量不足4萬t。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統計數據,2022年我國銅精礦含銅產量187萬t,是“十三五”以來的最高值,同比增長5.8%(圖1)。
我國銅礦開采主要集中在西藏、云南、江西、黑龍江、陜西、甘肅、新疆、安徽、內蒙古和福建等省(區)(圖2),上述十省(區)合計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85%。近年來,西部地區的開發步伐加快,西藏、新疆、內蒙古等省(區)的銅產量增長較快,其中,西藏銅產量增長最快,從2021年全國第四位到2022年躍居全國第一位,產量增幅達到56%。

圖1 2016—2022年我國銅精礦產量變化
二、中資企業海外獲取銅資源情況
我國多數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部分戰略性礦產資源短缺,開發利用海外礦產資源是保障我國資源供給安全的重要支撐。自1990年代投資贊比亞謙比西銅礦開始,我國企業境外對銅資源的布局全面展開。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底,我國在海外實施的銅礦項目超過50個,控制銅資源量超過1.8億t,其中權益資源量達到1.4億t,控制的銅精礦權益產能超過200萬t。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逐漸成為全球重要的銅礦生產商。其中,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率先進入全球銅礦開發第一方陣,旗下卡莫阿-卡庫拉銅礦擁有銅資源量4359萬t,平均品位2.53%;二期工程于2022年3月投產,產能提高到920萬t/a,實現年產銅超過45萬t,成為全球第四大產銅礦山;三期工程建成后,最高年產銅量達80多萬t,成為全球第二大產銅礦山。海外銅資源開發取得豐碩成果,推動我國銅礦企業國際化,為國內銅資源保障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堅強支撐。

圖2 2022年我國銅精礦產量分布
三、銅礦進出口貿易
我國銅精礦進口常年保持增長趨勢,2017—2021年的年均增速為7.9%。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數據,2022年我國銅精礦進口量達到2527萬t(實物量),同比增長8%,再創歷史新高(圖3)。

圖3 2011—2022年我國銅精礦進口量變化
我國銅精礦進口集中度較高,主要進口國包括智利、秘魯、哈薩克斯坦、蒙古國和墨西哥,2022年從這五國合計進口量為1865萬t,占當年總進口量的73.8%,其中,從智利進口量最高,達到844.7萬t,占我國進口總量的33.4%;從秘魯進口量也高達626.5萬t,占我國進口總量的24.8%。我國的銅精礦出口量極其微小,與進口量相比可忽略不計。(作者: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