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標桿,正視不足,在生物經濟發展新賽道上,積極落實科技新政,繼“數字福建”之后,實施“生物經濟”一號工程,可做大做強生物經濟,打造福建省新一輪經濟增長新引擎。
(一)加強頂層設計,編制生物經濟發展規劃
編制省級層面發展規劃,需從全局出發、統籌考慮,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結合國家有關政策和福建生物經濟發展基礎,加強對生物經濟發展的頂層設計和滾動規劃。編制《福建省生物經濟發展規劃》,統籌布局產業發展目標與重點發展領域,明確發展生物經濟政策主攻方向,制定生物經濟行動計劃,系統挖掘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發展帶來的經濟潛力。成立省級層面生物經濟發展領導小組,加強對各地生物經濟發展的系統謀劃,立足各地市產業基礎,科學規劃各地產業發展路線圖,實現差異化布局、特色發展。
(二)推動技術創新,構建生物產業技術體系
從全產業鏈角度提升產業創新能力,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融通創新。上游產業,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補足技術要素短板。充分發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加大扶持力度、聯合優秀創新企業,集中力量突破產業鏈薄弱環節,加速構建完整產業鏈。中游產業,聚焦技術改造、擴大產量,提高企業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加速生物企業數字化進程,以產品、技術更新換代促進企業升級。下游產業,聚焦產業鏈各環節對接,鼓勵企業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構筑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聯合上游設計與中游生產,促進良性產業閉環形成。同時,加大核心技術攻關,推進形成產業創新體系。加大對福建省生物醫藥和高端醫療器械前沿研究領域創新支持力度,對標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確定產業亟需突破的關鍵核心技術、共性技術,建立健全產業重點攻關技術目錄,實施“揭榜掛帥”制度,持續推進一批重大關鍵技術突破。
(三)優化創新空間,打造生物經濟發展格局
立足福建省已有的研發資源優勢與產業基礎,加強產業鏈協同創新,按照產業集聚、錯位協同、均衡發展的原則,強化核心引領、帶狀集聚、多點支撐,構筑“一廊雙核、多支點”的生物經濟空間布局,以廈門、福州為雙核,打造沿福廈泉生物經濟科創走廊,發揮生物科技引領支撐作用,拓展生物科技產業鏈,以生物醫藥為重點,輻射帶動生物能源、生物農業、生物環保等產業集群發展,立足各地市高新區載體,布局生物經濟園區,打造一批細分領域的特色產業載體。
一是打造“一廊”產業帶。借鑒美國波士頓-劍橋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經驗,充分發揮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等高校研發實力,立足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新策源能力,充分釋放自創區的創新引擎與創新動能,以高新區和各地園區為依托,挖掘廈門生物醫藥港與福州研發資源優勢,加強高校院所與企業聯合研發,連點成線、以線帶面,沿福廈泉軸線打造生物經濟創新走廊。
二是構建“雙核”引領區。以廈門為重點,充分發揮廈門創新資源密集和金磚創新基地區位優勢,打造國際一流生物經濟城。高標準建設廈門生物醫藥港,聚焦生物醫藥產業、生物技術藥物、高端醫用檢查檢驗儀器,拓展海洋生物活性物質及生物制品等產業,重點引進有國際影響力的跨國藥企研發中心,強化與高端醫療資源合作,設立醫學產業創新中心,構建更加完善的產業生態環境。以福州為重點,利用省會城市交通便利和醫藥產業基礎、臨床醫學機構資源、研發資源、檢測評審等方面優勢條件,打造國內領先的生物經濟創新高地。重點推動藥明康德、美迪西等CRO、CMO、CDMO項目落地,強化省內優質臨床機構的成果轉化。同時,以高新區和倉山金山工業園區為發展核心區,聚焦生物檢測與生物治療、化學藥品與原料藥及裝備、醫療器械和海洋生物材料產業、特色中藥及其現代化等領域,依托海神生物、深藍海洋生物等企業,發展海洋藥物、海洋生物材料產業等,建設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園。
三是建設“多支點”特色園區。引導各區域形成特色化、差異化的發展格局,支持三明、寧德等地建成有影響力的生物經濟特色園區。三明發揮閩北中藥材資源、生物發酵技術及高端化學原料合成等優勢,重點推動天然植物藥提取藥物、抗腫瘤藥物、生物制劑、原料藥等發展。寧德依托柘榮藥城、古田藥業基地和東僑生物技術基地,聚焦中成藥、化學制劑、獸藥和海洋生物領域。漳州依托龍頭企業片仔癀集團,重點發展老字號中成藥、生物生化制品、海洋生物工程產品等,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中藥大健康產業集群。莆田以高標準建設媽祖健康城,依托“海峽兩岸生技和醫療健康產業合作區”,聚焦專科醫療、智能藥械制造、文化康養旅游,建設國際一流專科醫院集群,建成全產業鏈的現代健康醫療生態城。南平以浦城正大生化、蒙正生物等企業為骨干,重點發展動物疫苗、抗生素飼料添加劑、生物獸藥及生物育種等產業。泉州發展傳統中藥制劑、生物制品、海洋藥物、化學藥制劑等。龍巖重點發展生物制藥、化學新藥、現代中藥、醫療器械產業鏈,加快建設未來城生物醫藥制造園、連城海峽生物科技產業園和長汀醫療器械產業園區。
(四)搭建平臺載體,匯聚生物經濟資源優勢
引進大院大所、集聚國內外大型科研機構和企業研發中心,助力本地生物科技快速提升。構建支撐生物產業的國家級科研平臺,通過吸引、整合、利用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高端醫療資源,匯聚生物經濟創新要素,有效激活創新創業資源,培育生物經濟基礎生態,提高福建生物經濟產業活力和影響力。搭建產學研用跨界融合互動平臺,解決信息不對稱等市場失靈問題,有針對性地補強補齊產業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建立生物技術與生物經濟學術研究的戰略聯盟,助力生物科技產業發展。搭建國際生物技術與生物經濟交流平臺,依托廈門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創新基地的資源匯聚優勢,構建生物經濟全球“朋友圈”,吸引全球高精尖生物技術人才和生物經濟團隊,使福建成為國際生物經濟互通交流的樞紐。
(五)優化營商環境,營造產業發展良好生態
深入推動“放管服”改革,建立市場準入綠色通道,打通市場準入,包括醫保準入、地方醫保執行、藥品集中招采、藥品進院使用等多個環節,滿足臨床需求,實現創新價值。針對福建評審效率較低的問題,建議在全省范圍遴選、招聘和培養醫療器械審評核查專業人才,并梳理藥品和醫療器械審評、核查、審批的流程,明確在省內流通的各環節的辦理時限,建立科學、高效、專業的區域性審評檢查工作體系,為藥品醫療器械企業研發創新提供優質服務。支持企業牽頭,聯合地方政府籌建“省級生物醫藥類大型貴重儀器設備中心”和“省級醫療器械監測平臺”,建立健全貴儀中心的質量管理體系,提高注冊檢驗能力,加快醫療器械的產品注冊批準上市速度。
(六)加大政策扶持,拓寬產業發展融資渠道
加大財政研發投入力度,強化財政專項扶持資金統籌,制定、落實更加完善的生物產業扶持政策體系,加大對研發創新、產業化、招商引資、企業經營發展等各個環節的扶持力度。加大力度落實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分段補助、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等惠企舉措。鑒于生物產業研發“投入大、風險高、周期長”等特點,建議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和延續性,并探索成立“生物經濟產業母基金”,重點投向本省早中期、初創型生物領域創新創業企業。建立多元化的產業投融資體系,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支持重點生物企業在“科創板”上市融資,鼓勵優質生物企業以上市、新三板掛牌、跨境投資等形式籌措發展資金。(作者:陳德金?林君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