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田園綜合體將成為推動鄉村振興、促進“三農”問題解決的重要方式之一。文章以江蘇省無錫市X區為例,在全面深入總結X區人口資源、農業發展狀況及資源稟賦的基礎上,分析其區位條件、交通情況、消費市場、特色農業產品及周邊旅游環境,深入剖析田園綜合體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和瓶頸,并探討X區田園綜合體未來建設的途徑和方法。
一、X區田園綜合體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機遇
X區田園綜合體建設包含三大機遇。第一,政策的支持。黨的十九大以來,鄉村振興戰略深入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步伐加快,市區級惠農政策逐漸推出,田園綜合體作為推動鄉村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將迎來新的機遇。第二,市場的需求。隨著X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城區壓力加大,人們更加向往農村悠閑的生活,大量城區游客流向鄉村,田園綜合體作為承載鄉村旅游的平臺之一,正處于最好的歷史機遇期。第三,利益的需要。X區鄉村經濟發展遲緩,村內人均收入不高,村民需要額外的資金來源,而作為旅游產業,田園綜合體可以帶來巨大利潤空間,各企業為了經濟效益也會投資鄉村旅游。田園綜合體作為鄉村旅游的重要載體之一,在滿足城市人群追逐鄉村休閑愜意美好生活的同時,也滿足了企業對利益的追求以及農民的增收意愿。因此,當下正是X區田園綜合體發展的最佳時期。
2.挑戰
田園綜合體是一個以農業為本,跨行業、跨領域的綜合體,因此,田園綜合體建設規模相對較大,建設時期相對較長。旅游市場變化快,人們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對旅游的需求也在隨時發生變化,而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是不可逆的、滯后的且可復制的,因此往往幾年內難以繼續滿足游客對新奇性、創新性的需求。同時,田園綜合體產業規模大、資金需求量大,而農業及園區的發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磨合與協調,因此田園綜合體的建設在資金保障上會遇到極大挑戰。
二、X區田園綜合體發展瓶頸
1.土地資源利用不充分,用地指標與引進產業沖突
X區黨委和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十分重視環境保護,編制完成《無錫市X區生態文明建設規則(2016—2020年)》,全區規定生態紅線區域面積為79.84平方千米,占全區土地面積的20.01%。因此,在項目發展中,商業配套用房及配套服務設施無疑會與建設用地指標發生沖突。耕地紅線與農業用地的土地性質在項目產業引進及未來空間規劃發展上會存在沖突。第二產業中的農產品加工廠房、農產品檢測中心、農牧廢棄物處理中心,第三產業中的旅游服務中心、鄉村民宿、農家餐館等都需要相對應的工業和商業用地指標,然而鄉村土地卻不可用,這是田園綜合體發展必須面對的困境和挑戰。
2.相關人才資源缺失
田園綜合體以農業為主導產業,X區農業地域廣闊,因此在農業方面需要專業的新型農業技術人才規劃生產、加工銷售以及推廣運營。然而當地傳統的農民多只善于傳統的耕種技術,無法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專業化、規?;?,而新型農民又多只懂技術卻缺乏實踐,無法將自身所學與鄉村農業實際狀況結合。同時,田園綜合體作為以農業為主的旅游綜合體,需要相關人才對園區進行統籌規劃管理,人才的缺失導致綜合體發展受阻。從現狀看,當地缺乏相關農業專業培訓學?;驒C構,農業合作社人才缺乏,無法實現實時指導。早在2008年X區人社局對農民培訓進行的調查結果就顯示,39.43%的農民因距離培訓地區遠而錯失農業培訓機會。X區人社局在農業職業技能培訓方面更多地采用網絡教學傳播方式,這對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農民來說,學習操作難度較大。
3.投入資金大,產業回血慢
就當下而言,X區農業旅游項目不斷增加,卻很少有能夠存活下來的成功案例,其原因在于:第一,田園綜合體建設時期長,資金回收慢,風險大。第二,田園綜合體以農業產業為本,前期建設以農業產業項目居多,農業產業項目投資大、利潤小、收益慢,在綜合體發展過程中,產業的盈利無法為綜合體提供持續性支撐。第三,綜合體農業產業融合延伸不充分,產業鏈不完整,加工、運輸、銷售未形成完整體系,導致產業發展不暢,自身回血不足。
4.同質化嚴重,競爭壓力大
隨著國家支持鄉村旅游政策性文件的出臺,X區休閑農業的發展如同雨后春筍。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江蘇省無錫市X區規模以上休閑農業園區達30個,美麗鄉村休閑旅游示范村有35個,大量項目的建設趨于同質化,不僅影響鄉村農旅產業發展,更影響項目未來的生存與質量提升。綜合體與綜合體之間、綜合體與各景區之間由于距離相對較近,區間內農業資源相似,區域特色與區域標志性自然就降低;區域間旅游資源也趨向相同,存在同質化與重復建設的現象;項目輻射區位面積交叉重合,游田園、摘蔬果、吃農飯、購農品的運作模式相近,消費客戶群體相似,從而出現內部競爭,導致區域資源浪費,生存競爭壓力大。
三、X區田園綜合體發展路徑
面對X區田園綜合體在土地資源、農業人才、資金保障、發展同質化等方面的發展瓶頸,本文提出相對應的解決路徑。
1.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對于X區土地政策制度及用地指標與產業設施沖突的問題,應借鑒日本、韓國六次產業化模式,發揮當地政府職能作用,在農地制度上持續探究,推動以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為基礎的適合多元化的土地改革,確定經營權法律性質,消除模糊空間和灰色地帶。[4]鼓勵企業以租賃、入股、合作經營等方式盤活綜合體中集體建設用地,并依據項目所需,合理統籌規劃,對不同類別屬地土地進行細化整合和合理利用。同時,同步土地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方式,適度增加農業經營,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2.加強農業科技人才培養與引進
鄉村產業發展的關鍵在于農業科技人才的引進與培養。首先,應對X區農村現有農業科技人才進行全面篩查,分析區域內農業科技人才實際現狀,建立相關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及引進機制[5],通過政府與學校合作、政府與企業合作、企業與學校合作的方式,將新型農業技術人才引入鄉村,實現新舊農民結合,互學互鑒。其次,優化鄉村農業人才市場環境,健全農業科技人才長效發展機制,促進鄉村科技人才培育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再次,確立鄉村科技人才選、用、育、留機制體制[5],加大鄉村科技人才投入力度。完善鄉村農業科技人才獎勵機制,通過企業獎勵和政策扶持等措施強化鄉村人才保障。最后,建立鄉村農業人才庫,鼓勵鄉村與當地高校合作,借助高校平臺為鄉村打造人才儲備庫,持續為鄉村輸送技術人才,推動鄉村發展。
3.加強三產融合及多元產業發展,推動田園綜合體可持續發展
針對田園綜合體發展速度慢、資金回籠不及時等問題,應及時調整發展策略。首先,加強鄉村第一產業之間的滲透融合,將農牧廢棄物用于農業種植,形成多元發展的循環經濟農業。其次,推動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的融合,將農業與加工、銷售、運輸相結合,形成完整的農業產業鏈。通過現代農業科技提高農產品生產效益,同時對農產品實施再加工,提高其附加值,推動鄉村農業產業發展。再次,推動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社區農業、休閑農業、農業科普教育及鄉村養老民宿共同推進,促進鄉村各產業間交叉融合。同時,完善鄉村旅游相關配套服務設施,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第一、二、三產業內容及融合框架如圖1所示。
4.五要素破解同質化
第一,田園綜合體的建設溝通是前提,良好的溝通可以提高效率。在規劃階段,應多與當地村民溝通,探尋村民實際需求,建設中多與規劃局、環保局、建設局等溝通,從而科學規劃。第二,資源是基礎。田園綜合體的規劃不能脫離現有資源,必須立足當地特有資源,在充分挖掘整合資源的基礎上,發揮資源價值最大化。第三,文化是靈魂。田園綜合體是鄉村文化傳播的平臺,文化缺失的景點是沒有生氣的。只有挖掘和傳承鄉村歷史文化,才能為景區注入靈魂和生氣,從而給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使景區變得多彩且更加富有吸引力。第四,創新是關鍵。田園綜合體應從形象定位、分區規劃、鄉村建筑、村落景觀小品、標志系統等方面進行創新,打造情趣化的詩意田園風光,提升綜合體地域標識度。第五,多元是趨勢。單一鄉村旅游產業已經無法滿足游客對“奇”“特”農業旅游的心理需求。綜合體的產業規劃應與時俱進多元發展,根據市場引進滿足游客需求的農旅產業。通過上述五要素協同發展,破解鄉村旅游同質化現象,推動綜合體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本文以江蘇省無錫市X區為例,對無錫城郊田園綜合體建設瓶頸與建設路徑進行了探究。研究發現,城郊鄉村旅游環境復雜,土地資源、人才資源、文化資源等都是限制田園綜合體發展的因素,但區域內良好的交通、廣大的市場、強有力的農業資源優勢及繁榮多彩的旅游業又顯示出X區田園綜合體建設的可行性。在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前期,需對區域內旅游市場進行全面科學的分析和調查,同時需根據實際調查做出精準投資測算,結合鄉村振興內涵要求,完善好頂層設計,穩步推進實施。在田園綜合體建設過程中,應以生態系統和諧、生活環境美麗、生產要素高質量發展為宗旨,推動田園綜合體可持續發展,使其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平臺和理想選擇。(作者:袁心平 李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