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園區正成為國內外建設熱點,如何引導其高質量發展成為規劃亟需討論的話題。三生融合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對共建園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具有指導價值。本文通過梳理江蘇省共建園區的配套政策,總結共建園區的發展特征;并結合安徽省三個市級共建園區,分析“產、人、地“的問題。針對此問題,中機院(
http://www.0755lswjs.com)以阜合產業園區為例,探索“三生融合、三線并展”的發展路徑,提出三生空間的發展策略,即結合兩地合作共建的特征,實施產業規劃,打造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描繪人群畫像,營造活力宜居的生活空間;立足生態本底,建設和諧美麗的生態空間。本次研究以期為共建園區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思路。
據統計:中國境內國際合作園區約70家[1],“一帶一路”沿線中國境外合作園區56家,國內開展共建模式探索較早的廣東省和江蘇省,已實現全省產業園區共建全覆蓋[3,4]。如何引導共建園區高質量發展成為亟需討論的話題。三生融合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對共建園區規劃布局與目標建設具有指導作用。本文分析了共建園區發展特征及“產、地、人”的發展問題,以阜陽-合肥現代產業園(以下簡稱“阜合園區”)為例,結合三生空間現狀發展基礎,探索“三生融合、三線并展”的發展路徑,提出產業規劃、人群畫像,空間布局的發展策略,以期為共建園區高質量發展提供借鑒。
1 三生融合內涵解析
1.1 三生融合作為重要發展理念被提出
三生融合首次在溫州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中提出,全力推進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幸福溫州”建設,并將其確定為溫州“十二五”發展的戰略目標[5]。2018年,漢中市研究“生產生活生態深入融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三生融合的高質量發展道路[6]”。此外,陳騰提出“三化同步、三生融合”的小城鎮規劃對策[7],熊超等探索“三生”融合與鄉村建設耦合關系下村莊特色塑造[8],李睿智等探討三生融合目標下產業園區生產、生活、生態一體化協調發展[9]。
1.2 三生融合的發展動力與內涵
1.2.1 發展動力
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空間提升到一個突出的位置。過去的發展,總是面臨著產業與環境的選擇難題。生態文明建設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生產發展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
創新發展催生三生融合新空間。創新成了城市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不斷增加的創新活動加快了產業融合與多元人群聚集,從而推動城市格局的變化,催生城市空間新形態[10]。國內領先城市在推動創新活動,探索產業升級的過程中,也積極打造生活、生產、生態三生融合的城市新空間。
1.2.2 內涵解析
三生融合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共時性要求。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空間”,其內部結構和分布格局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客觀結果,優化“三生空間”的結構和格局是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必然選擇[11]。隨著實踐活動的推進,人們逐步形成了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秩序的共時性要求,即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三生融合最終目標是實現高質量發展。體現以人為本的發展思想,貫徹生態文明建設和創新發展的要求,符合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互補和運營平衡內在邏輯,實現三生空間功能融合發展、空間協調發展,最終實現高質量發展。
1.3 三生融合與共建園區的關聯
三生空間是共建園區研究的重點內容。早期工業園區以生產空間為主導。產城融合理念下強調職住平衡[12],研究生產空間與生活空間的融合發展。新時期下共建園區正成為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創新舉措,突出生態空間的發展內容,體現以人為本的發展要求,強調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空間融合發展。三生融合既是共建園區高質量發展的過程指導,也是共建園區建設的目標引導。
2 共建園區發展特征及主要問題
2.1 主要特征
2.1.1 符合企業向低要素地區轉移的經濟特征
共建園區是市場經濟和區域經濟的合體。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為追求更高的利潤,向低生產要素地區轉移,即產業轉移。在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條件下,政府引導企業在結對地區轉移,即共建園區。
2.1.2 圍繞共建模式制定有利于企業轉移的配套政策
配套政策體現在以“共建園區”為平臺的政策設計,包括省政府成立統一部署的協調領導小組、財政稅收金融政策、建設用地指標保障、合作共享機制等(表1)。在政策導向下,共建園區正由狹義的“產業共建”向廣義的“資源共享”發展,為后發地區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2.1.3 設置“區中園”滿足共建園區實施的空間合法性要求
共建園區是在已批準產業園區中,規劃“園中園”或“區中園”。廣東省“產業轉移工業園”是指在經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的開發區、工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確定的建設用地中,整體或部分劃出一定面積的土地,由后發地區和先進地區政府按合作協議,共同進行開發建設的產業園區[13]。江蘇省要求共建園區選址必須位于國家公告的蘇北省級以上開發區范圍內。
2.2 主要問題
2.2.1“產”的問題,缺少產業規劃發展引導
(1)結對地區產業轉移的特征不突出
安徽省共有三個市級共建園區,分別是宿馬園區、阜合園區、亳蕪園區。宿馬園區重點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專用車及機械裝備、電子信息技術、現代服務業四大產業。其中農副產品深加工立足本地優勢,吸引資本投入。現代服務業以綠地集團為重要平臺。電子信息產業主要來自深圳等珠三角地區。重點企業來自馬鞍山轉移的比重較低。阜合園區汽車裝備產業與合肥關聯性較強,食品加工等其他產業分別來自天津、上海、廣州、淄博等不同地區。亳蕪園區食品醫藥產業吸引外資合資共建,節能環保、商貿物流分別承接深圳、北京等不同地區。隨著共建園區的進一步發展,承接不同地區產業轉移的趨勢加強,結對地區產業轉移的特征愈加不明顯(表2)。
(2)園區企業同質化競爭較為嚴重
皖北地區是糧食主產區,一產發展基礎較好,三個共建園區均把農副產品加工作為主導產業。阜合園區位于阜陽市東南角,緊鄰阜陽經開區和潁州經開區。阜陽經開區以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紡織、機械電子、生物制藥為主。潁州經開區以機械制造、電子電器、紡織服裝為主。阜合園區以汽車及機械制造、綠色食品及農產品加工、新材料及新能源為主。園區主導產業相近,且都集中在產業鏈下游,企業競爭較為嚴重,產業協同發展不足。
2.2.2“人”的問題,缺少人群時序導入計劃
(1)園區人流的磁吸能力不足
三個市級共建園區距離城市中心普遍較遠。宿馬園區距離城市中心直線距離約為25 km,阜合園區約14 km,亳蕪園區約9 km,較遠的空間距離削弱了人流的吸引力。另外,共建園區以生產功能為主,公共服務設施配套發展不成熟,單一的功能難以吸引大量的人群。第三,園區產業工人主要居住在企業宿舍和周邊鎮村,人氣不足。
(2)忽視人的時序導入
“經營產業”還是“經營城市”是共建園區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思路。發展產業是共建園區的核心,但產業園區向創新園區進階依賴“人”的發展。因此,人的導入需要長遠計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以人為核心的空間及設施類規劃,就需要突出人群特征和階段要求。
表2 園區企業輸出概況
2.2.3“地”的問題,缺少高品質的三生空間
(1)產城發展不協調
產城不協調表現為產城功能不協調或發展進程不協調。三個市級共建園區中,亳蕪園區產業用地規模大于居住用地,宿馬園區“城”的發展先于“產”的發展。有學者研究產城融合是指在產城單元內的職住平衡[14],產城單元的規模約為15~30 km2[15]。然而,共建園區生產空間的人群非居住空間的人群,人的融合有待發展。
(2)缺少高品質的生態空間
生態空間是指綠色休閑空間,景觀價值較高,是城市或園區特色之所在,對公眾開放,滿足各個年齡階段健康休閑需要。上海黃浦江濱江綠地是典型案例。安徽省三個市級共建園區都較好地保護了河流的自然肌理,但在生態服務、特色展示、開放共享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
3 阜合園區三生融合發展路徑探索
3.1 三生空間現狀布局
阜合園區位于阜陽市東南角,規模約30 km2,是一個帶狀發展的空間。現狀建設充分利用周邊的發展條件,產業空間結合高速公路出入口布局,居住空間結合阜陽經開區、潁州經開區的居住功能成片布局,生態空間以蘆橋溝為基礎建設濱水公園,初步形成“南產、北城,生態在中央”的空間布局(圖1)。
生產空間以重點企業為中心,聚集發展。阜合園區從合肥引入江淮汽車重大企業。以江淮汽車為中心,周邊聚集了常青機械、東勝、萬事達、金城等汽車關聯企業和物流配套功能,形成了汽車產業特色的聚集區。
生活空間結合公共服務設施,組團布局。阜合園區從合肥引入安醫大附屬醫院優質醫療資源,從阜陽老城區引入試驗中學優質教育資源,圍繞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鄰里社區。
生態空間以蘆橋溝為紐帶,玉帶串珠。以蘆橋溝自然水系為紐帶,東段打造門戶節點公園,中段建設帶狀花海,西段建成彩蝶湖公園,形成連貫的公共休閑空間。
3.2“三生融合、三線并展”發展路徑探索
三生功能融合發展。延續現狀“南產北城,生態在中央”的三生空間發展格局。引導2.5產業向生態廊道集中,構建產業梯度空間。引導生活性公共服務設施向生態廊道集中,建設創新、生態、活力的中央廊道。
三線并展,三生空間平衡發展。三線是指“生產線”“生活線”“生態線”。三線并展是指三生空間同步建設,平衡發展。“生產線”與“生活線”同期延展實現職住平衡,產城融合。以“生態線”為紐帶,引導職住功能合理布局,建設高品質空間(圖2)。
4 阜合園區三生融合發展策略研究
阜合園區在總結現狀發展的基礎之上,秉承“南產、北城、生態在中央”的發展格局,探索“三線并展、三生融合”的發展路徑。在此路徑之下,結合兩地共建的資源基礎,針對“產、人、地”的發展問題,提出產業規劃,人群畫像,空間布局的發展策略,促進三生空間融合發展。
4.1 策略一:結合兩地共建的特征實施產業規劃,打造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
4.1.1 梳理先發地區的優勢產業
合肥的優勢產業即共建園區的重點引入對象。合肥市自2005年確立“工業立市”發展戰略以來,工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確定了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家用電器、食品加工、平板顯示及電子信息、光伏及新能源六大支柱產業。合肥市“十三五”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提出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制造、生物、綠色低碳、數字創意五大產業,包含軟件與信息服務、機器人與智能制造、數控機床和工程機械、軌道交通、醫療健康、云計算和大數據等產業。依托中科大、中科院合肥分院等高校及科研機構,合肥獲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形成3D打印、智慧醫療等新興產業工程;量子通信、智能汽車等新興產業專項;基礎研究、共性技術研發、新型產業創新等發展平臺。
4.1.2 立足本地產業的發展基礎
本地產業基礎是吸引產業轉移的重要磁石。在阜陽東南角三個產業園區中,阜陽經開區重點發展專用車及機械裝備制造、紡織服裝、綠色食品、生物醫藥四大主導產業,潁州經開區主導產業為機械制造、電子電器和輕工紡織服裝。阜合園區立足本地產業優勢,協同發展,做長產業價值鏈條,做寬產業特色鏈條。(圖3)
4.1.3 形成阜合園區產業規劃體系
篩選產業發展門類。選取發展政策、市場規模、產業潛力、資源環境、社會價值等評價因子,結合大型企業的轉移意愿,篩選適合阜合園區的產業發展門類。
綜合以上內容,阜合園區最終形成三大主導產業、五大輔助性產業。三大主導產業分別為科創服務、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五大輔助產業分別為現代食品、生物醫藥、新材料、智能制造、節能環保。(圖4)
圖4 產業規劃圖
4.2 策略二:依據人才引入的梯次描繪人群畫像,營造活力宜居的生活空間
阜合園區現有三類人群:企業精英、安置人口、技術工人。在向創新園區發展過程中,人口的層次和結構將發生變化,人群的創新能力決定園區的創新能力。描繪人群畫像,營造人性化的生活場景,建設活力宜居的生活空間,吸引創新人才留在園區。(圖5)
4.2.1 面向精英型人才,加強創新創業的平臺建設
阜合園區精英人才將由技術型向管理型、研究型、創業型多層次發展。圍繞精英人才,打造五大平臺,建設創新創業的軟環境。五大平臺為培訓教育平臺、產學研平臺、高校創新平臺、孵化器平臺、金融服務平臺。另外,引入職業技術教育功能板塊,根據園區企業人才的需求,實行“訂單式”培養,為共建園區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4.2.2 面向園區居民,導入優質公共服務資源
園區居民可分為老城區向外疏解的人群、周邊縣市向阜陽中心城區聚集的人群。老城區疏解人群期望居住條件改善提升,公共服務品質不降低。周邊縣市聚集人群期望相同的房價水平可以享受更高能級的公共服務設施品質。因此,借助合作共建資源共享的優勢,進一步引入合肥優質的醫療、教育、商業等公共服務設施,打造阜陽東南片區活力中心,吸引人群到園區投資消費、生活就業。
4.2.3 面向原當地居民,營造睦鄰友好生活環境
原當地居民主要是指拆遷安置的村民。面向原當地居民,應延續原有的風俗文化,搭建交往的場地與空間,讓他們的興趣愛好有空間施展,傳統手藝有可用之地,才是解決安置空間再造人性化方案。阜合園區借鑒合肥社區睦鄰中心的建設經驗,采用“社區、社工、社會組織”三區聯動的方式,搭建原當地居民交往空間,讓他們參與社區治理,共建和睦社區。
4.3 策略三:立足生態本底條件統籌三生功能,建設和諧美麗的生態空間
4.3.1 契合生態大環境,建設自然和諧生態空間
阜陽市地處淮河流域,河網水系錯綜復雜,濕地特征明顯。阜合園區地勢低洼,容易積澇成災。蘆橋溝為城市排水一級骨干河道,承擔重要的排澇功能。園區建設應契合阜陽生態大環境,保護濕地生態特征,保證重要的河道水面率不變。踐行海綿城市開發的理念,建設雨洪安全園區。疏浚擴容蘆橋溝,提高過流滯澇的能力,建設具有內澇調蓄功能的景觀水面。融入地域文化,打造“阜陽南偏東,皖北小合肥”園區印象(圖6)。
圖6 蘆橋溝生態活力走廊
4.3.2 引導三生空間合理布局,打造高品質共建園區
空間布局落實橫向三線并展,縱向功能融合。生產、生活、生態三線由東向西,分期展開,平衡發展。三生空間建設同步推進,支撐三生融合的運營平衡。以蘆橋溝為紐帶,打造高質量共建園區。在蘆橋溝中段,建設逍遙津中央公園,聚集文化、體育、產業服務、活力商業、酒店等功能,打造阜陽東南片區活力中心。東段,建設翡翠湖公園、高校創新基地、創新孵化基地、人才公園、專家公寓、實驗中學等功能。西段,建設濕地公園保障中央公園的水質,聚集企業總部、實力加速基地、領軍人才創業基地等功能(圖7)。以蘆橋溝為中心,打造梯度空間。向南一線生態空間聚集生產性服務業,龍頭企業,過渡到一般生產企業。向北一線生態空間聚集生活性服務業、創客中心,過渡到生活空間。建設蘆橋溝高品質生態空間,面向生產空間創新發展,生活空間活力多元。
5 結語
理論綜述表明,三生融合是新時期人類實踐活動的共時性和歷時性發展要求,對共建園區高質量發展具有指導價值。現狀問題說明,共建園區普遍采用產業園區的傳統規劃思路,未體現合作共建發展的特點,對“人”缺少關注,缺少高品質的三生空間。結合阜合園區三生空間現狀發展基礎,探索了“三生融合、三線并展”發展路徑。針對“產、人、地”的問題,提出引入產業規劃,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描繪人群畫像,營造活力宜居的生活空間,統籌三生空間,建設和諧美麗的生態空間,引導共建園區高質量發展。(作者:盧作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