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要支持移動互聯網、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基于此,中機院文化產業規劃所對我國文化產業建設的歷程與現狀進行了回顧和分析,并展望了中國文化產業下一個10年的發展藍圖,認為,該10年將是中國文化產業迅速壯大為國家戰略性產業的10年,是中國文化產業依托“十二五”規劃藍圖實現自身發展的10年。
文化“走出去” 需解決三個問題
“走出去”做什么、什么應該“走出去”以及怎么“走出去”,是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所亟待解決的三個問題。“走出去”做什么是中國文化“走出去”實現跨越式發展需要解決的首要命題;什么應該“走出去”是中國文化“走出去”實現跨越式發展需要把握的戰略重點。文化產業各個層次的產品和服務都可以“走出去”,都應該服務于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
關于怎么“走出去”,我院研究員認為:第一,正確處理文化“走出去”戰略與國內文化建設的關系。在充分考慮國際文化市場需求和國內文化資源優勢、人才優勢、技術優勢的基礎上,明確戰略重點,集中優勢實現重點突破。第二,加強國家與地方的聯動。國家層面掌握著開展對外文化交流的優勢渠道和廣闊平臺,而地方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文化產品。加強地方和國家兩個層面的聯動,實現上下聯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第三,進一步完善配套文化出口、扶持政策。在認真落實現有各項發展文化產業、支持文化“走出去”政策的基礎上,完善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的政策文件,盡快形成有利于對外文化交流和貿易的配套性政策體系。第四,加大對文化出口企業的服務力度。建立由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商務、外宣等部門組成的文化產品與服務出口貿易協調機制,充分發揮各部門優勢,整合各方資源,為文化企業“走出去”提供服務。第五,加快文化“走出去”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發展文化產業 自信也要自省
研究員回顧與梳理了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和現狀,對未來10年文化產業的發展前景做了前瞻性展望。認為,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燦爛而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擁有13億人口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進而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這是其他任何國家所無法比擬的文化優勢和市場優勢,中國文化產業有著極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對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要有充分的自信。同時還表示,文化產業要真正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還有待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進,同時必須對來自于文化產業自身發展的內部挑戰與諸多外部壓力時刻保持清醒的認識,為應對攻堅期和矛盾凸顯期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做好充分的準備。而要做好這一準備,應從三個方面的基礎工作著手:制定一部國家級“十二五”文化產業專項規劃;將“自主創新戰略”的制定與實施作為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加強文化產業人才建設力度。
展示當代中國文化形象
文化可以讓一個國家的人民擁有最高貴、最體面、最有尊嚴、最有追求的生活樣式,期望2020年的中國向世界展示的是一個有文化的中國人的生活樣式。要實現這樣的生活樣式,在市場經濟和消費社會的時代背景下,文化產業將會發揮越來越重大的作用。所以,未來10年將是文化消費的大飛躍時期,世情、國情也將繼續發生深刻變化,因此,必須著眼于2020年國家宏觀層面一系列戰略目標,以2020年的中國為戰略前瞻參考點,全面準確認識文化產業發展的國際、國內環境,繼續積極進行文化產業資源整合和結構調整,不斷增強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中國文化“走出去”,應該特別重視向國際社會介紹我國當代的文化經典和藝術經典。在以往的文化對外推廣中,我們輸出的多是中國傳統文化,而對當代中國的文化形象塑造不夠重視。因此,要運用國家的力量,通過學術界和文化市場推薦介紹當代的文化經典、藝術經典,以及當代的文化大家、藝術大家,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當代的國家文化形象,這應該成為未來10年文化發展、文化建設的重要目標。
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這一舉措意味著在未來兩個五年規劃中,一是要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二是要使中國成為世界文化產業強國。
中國能否成為文化產業強國,人才儲備、內容建設和政府導向至關重要,在這三方面形成有效機制,將會有力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