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數據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該有全新的理念。大數據技術可以為決策科學化、農業現代化、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優質化提供科學的方法和手段。目前我國在大數據思維、數字基礎平臺、大數據人才、數據共享環境等方面存在不足, 在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中大數據技術的作用受到限制, 今后需要在涉農大數據平臺建設等方面加大力度。
大數據技術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推進提供了全新思維和有效路徑。我國農業部出臺的《關于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 強化農業大數據應用, 構建農業農村數據資源體系, 建好用好重要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等, 加快推進全球農業數據調查分析系統, 加快推進政務信息資源整合共享”。這說明了將國家大數據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進行有機結合, 將推動國家大數據戰略向更廣領域和更深層次發展, 也會為全面振興鄉村, 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插上騰飛的翅膀。
一、運用大數據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必要性
鄉村振興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 時間非常緊迫, 任務也相當重。實施這一戰略工程必須借助最新科技成果, 大數據正好可以發揮其引領創新、驅動轉型的獨特作用。
(一) 有利于決策科學化
鄉村振興戰略是系統工程, 實施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決策難題。近年來, 我國出臺了許多規定, 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等水平不斷提高, 但因信息掌握不準確、不充分所造成的決策失誤屢見不鮮。比如, 農產品市場信息不對稱導致很多地方出現農業資源配置政策性失誤, 導致農產品市場波動性大, 從而使農民利益和消費者利益明顯受損。隨著科技不斷進步, 我們逐步認識到建立在個人感知和小數據基礎之上的“規范決策”并不能保證科學決策。要從根本上提高決策的科學性, 決策者必須確立全新思維范式, 利用數據融合、數據挖掘、智能運算等技術, 實現“用大數據驅動決策”。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 要注重采集來自計算機、移動終端、監控視頻和抽樣調查、各種監測數據和報表等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數據資源, 運用大數據分析平臺, 探索鄉村經濟社會運行過程中呈現的規律和趨勢。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 決策部門可以利用大數據來制訂科學、精準的決策;在決策的實施跟蹤階段, 決策部門可以充分利用社交網絡與物聯網等了解決策的實施情況, 利用大數據對實施過程進行監控, 從而及時調整決策方向和決策模式。
(二) 有利于傳統農業盡快轉向現代農業
鄉村振興的重點是農業振興。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數量快速減少, 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 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變弱, 傳統農業發展模式遇到瓶頸, 必須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這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 也是做強第二、三產業的前提和基礎。發展現代農業的重點在于合理利用生產資源, 優化配置農業生產結構, 需要針對水土資源、農業生產資料等客觀要素, 進行合理的優化配置。我國各地氣候差異較大, 由于土壤、光照、水資源的多樣性, 農業產地分布較零散, 用傳統抽樣調查方式獲取的小數據的普適性不強, 特別是林業、畜牧業、種植業等基本資源信息搜集較為困難。在大數據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的背景下, 云計算與物聯網的技術能夠解決數據信息收集不足的問題。利用大數據技術, 不僅可以借助于綜合數據平臺合理調控農業生產和布局, 而且可以適時記錄農業種養和流通過程中的動態變化。我們只要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研判, 就可以制訂精準的調控和管理措施, 促進傳統農業向有特色的、智慧的、高端的現代農業有序發展。
(三) 有利于鄉村治理精準化、高效化
有效的鄉村治理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目標, 也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鍵環節。治理結構不科學、農村基層組織缺乏戰斗力和凝聚力、村民參與程度低等問題, 制約著我國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
鄉村治理的關鍵是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充分發揮黨組織的主體作用, 大數據能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通過建立黨組織管理大數據云平臺, 收集、分析信息源分散的黨建工作數據, 我們可以充分獲得地方的黨員、干部的思想動態信息, 可以科學評估黨內制度規范的運行狀況, 可以了解農村黨群、干群關系的發展趨勢, 有效改變信息獲取渠道單一的狀況, 增強黨建工作的精準性。
提高鄉村治理的有效性離不開信息傳遞的公開透明。在基層政府、村級組織和社會組織的信息公開方面, 可以基于大數據的黨 (政) 務信息開放和共享平臺, 通過農戶家的計算機、電視、移動終端和廣播等媒介獲取相關信息, 及時推送事關農民利益的重要信息, 使農民了解基層政府的政策措施和村級組織的通知, 并且通過意見表達、信息反饋真正參與農村事務的民主決策。
鄉村治理的精準高效還體現在治理的前瞻性和預測性方面, 大數據技術為事前感知和提前介入提供了可能性。當前鄉村治理工作主要體現在事后處理方面, 村民之間的矛盾糾紛或對個別政策的不滿情緒, 經過長時間發酵可能會造成嚴重后果, 所以提前介入這些問題尤為重要。治理主體通過接入統一的大數據平臺, 借助智能技術系統收集分散在眾多虛擬空間的數據 (包括村民生產生活數據和涉農主體在鄉村管理方面的數據) , 并對這些龐雜的數據進行分析, 可以呈現鄉村治理狀況, 甚至提供村民思想動態信息。平臺智能分析系統能夠科學預測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 為做好應急預案和及時啟動矛盾化解機制提供了技術支持。
(四) 有利于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優化和升級
農村公共服務涵蓋基本公共教育、勞動就業服務、農村社會保障、基本醫療衛生等領域。近年來國家在農村公共服務領域投入力度較大, 總體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但與鄉村振興戰略所要達到的目標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存在服務供給總量不足、供給與需求不匹配、供給質量不高等問題, 主要原因就是政府主導型的服務供給方缺少與需求方的信息互動, 有時提供的服務產品與農民需求并不吻合, 群眾響應度低。另外, 每個領域的公共服務都由對應的政府主管部門牽頭推動, 部門條塊分割的管理格局使得公共服務被按功能分割, 政府部門之間未形成協同推進的合力, 造成資源浪費和效率不高的問題。
大數據技術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可能性。政府決策部門可以通過智能感知技術收集分散在各虛擬空間的需求數據, 通過大數據的分析處理功能, 準確識別農村居民的需求和偏好。在大數據云儲存、大數據預處理和挖掘技術支持下, 可以有效整合政府部門的信息流、資源流和業務流, 有效突破專業化分工和層級限制, 圍繞農村公共服務形成虛擬的組織結構, 通過以需求為導向的扁平化管理, 增強公共服務主體的決策能力和協同能力, 從而提高服務供給的質量。
二、運用大數據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制約因素
大數據產業雖然在我國已有一定的發展基礎, 但總體來說尚處于初級階段, 運用大數據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面臨著許多制約因素。
(一) 全社會的大數據思維尚未形成
以前, 采用小數據歸納和樣本分析的方法無疑是決策的主流思維和方法論。與大數據技術的飛速發展相比, 人的思維更新明顯滯后, 當前整個社會的大數據思維尚未形成, 建構在小數據基礎上的傳統思維影響著治理方式的轉型。大數據技術為我們認識和解決問題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它的預測性和可視性是以往的傳統思維和決策方法無法比擬的。大數據思維不執著于對精確性的追求, 而強調數據的完整性和混雜性;不執著于因果關系的研究, 而更加重視事物間的關系。思路決定出路, 應該通過大力宣傳和科技普及, 促進全社會盡快形成適應現代決策和管理需要的大數據思維。
(二) 農業大數據發展缺乏細化的實施方案
2015年國務院發布《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后, 農業部陸續出臺了《關于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的實施意見》《農業大數據試點方案》《“十三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 明確了農業大數據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最終目標和主要任務, 為農業大數據指出了清晰的發展路徑。要建成并應用農業大數據平臺, 必須出臺一系列細化的配套實施方案。比如, 在建立農業大數據資源目錄、互聯互通的信息共享平臺以及制訂農業大數據資金支持政策方面, 要有具體的實施方案。
(三) 農村數字基礎平臺薄弱
大數據的發展和應用要以完善的數字信息平臺為基礎。近些年來, 我國雖然在提高農村信息化水平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但是并沒有徹底改變農村數字基礎平臺薄弱的狀態。以計算機為媒介的互聯網終端服務的發展速度相當緩慢, 一些農村還沒有覆蓋4G網絡, 智能手機擁有率不高, 農業信息傳播的網絡化在大多數農村地區仍然無法實現。
(四) 農村非常缺乏大數據人才
《2017年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 我國網民中農村網民有2.01億, 占26.7%;城鎮網民有5.5億, 占73.3%;農村互聯網普及率低于城鎮35.4個百分點。可以看出, 在互聯網發展領域, 城鄉之間的“二元結構”仍然非常明顯。村民的網絡運用能力差, 基層政府和鄉鎮企業的管理人員運用網絡的比例也比較低。與城市相比, 農村地區一直是人才的洼地, 具備農業生產技術和大數據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匱乏, 能夠深入農業生產活動組織與管理的應用型人才更少, 能夠從事大數據應用的高級技術人才基本不會流入農村。為了配合國家大數據戰略的實施, 鎮村基本上配備了相應的數據采集人員, 但這些專業人員僅能夠勝任簡單的文字處理、數據錄入和網上傳輸等工作。信息采集能力、采集設備、采集系統的不健全, 使采集和整理的信息資源在數量上和質量上大打折扣, 信息更新慢使得信息缺乏時效性, 制約著農業大數據的發展。
(五) 數據共享遇到體制性障礙
大數據的發展與應用以數據共享為前提, 但由于部門間條塊分割的管理格局, 每種類型數據僅在部門和系統內閉環流轉, 這就意味著數據錄入缺乏統一標準, 對數據資源的開放共享和開發利用構成技術屏障。同時, 在保護數據所涉隱私權和國家數據安全等方面, 缺少完善的法律規制, 因此部門之間普遍存在不愿、不能、不敢共享開放的問題。
三、對策與建議
為了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獨特作用, 必須依靠改革創新, 在制度構建、平臺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精心謀劃、全力推進。
(一) 制訂涉農大數據建設的實施細則和配套制度
鄉村振興戰略關涉農業現代化、農村治理能力現代化和農村公共服務能力現代化, 因此, 從大數據應用的角度看應該包括統一的農業大數據、農村治理大數據和農村公共服務等。圍繞涉農大數據建設, 各地要按照中央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意見和要求, 在《農業部關于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的實施意見》的基礎上, 明確國家層面農業大數據平臺的建設任務, 規范不同層面平臺間的數據銜接關系, 界定各部門數據共享的范圍。
各地要根據本省市的實際狀況細化工作目標, 提出主要任務, 搭建組織架構, 明確實施主體、時間節點、步驟流程等。為了使實施方案能夠真正落地, 尤其要針對當前數據碎片化、數據孤島現象產生的體制機制性障礙, 出臺制度與規范, 使數據信息資源統籌發展, 真正通過統一平臺共享和交換信息。
(二) 構建全國統一的涉農大數據平臺
大數據平臺是發揮大數據功能的先決條件, 必須建立大數據融合平臺, 集成源于監測體系、治理體系、服務體系等國內外涉農數據資源, 以農業智能綜合信息服務平臺“云平臺+智能終端”為主要載體, 形成統一、高效的集數據采集、分析、應用于一體的涉農大數據平臺。
首先, 要建立農業大數據平臺。國家農業主管部門要發揮主導作用, 聯合科研機構、各級農科部門、農業全領域生產主體, 建立全國范圍內的涉農大數據統一平臺。該平臺主要收集和處理農業體系綜合體的數據, 應包括種植業、養殖業等子系統, 同時要按照農業產業鏈條進行劃分, 分類采集農業環境與資源 (土地資源、水面資源、氣象資源、生物資源) 、農業生產、農業市場和農業管理等領域的數據。
其次, 要建立統一的農村社會治理大數據平臺。國家可以建立統一的鄉村綜合治理大數據云平臺, 對農村治理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總結歸類, 通過數據庫建設, 運用大數據智能分析系統, 動態地預警并提前介入具有共性的問題, 不僅能有效化解矛盾, 而且能夠總結農村治理方面的經驗, 促進農村社會治理方式轉變。
最后, 要建立統一的農村公共服務大數據平臺。要積極拓寬農村居民的服務訴求渠道, 綜合提供公益服務、便民服務、電子商務和網絡服務, 為村民提供便捷的信息采集入口, 構建集電話、短信、微信、微博、手機APP、民生一鍵通等多種數據形態于一體的信息采集渠道和方式, 實現“單點登錄、全網通辦”。通過統一的大數據平臺實現精準化服務, 可以提升農村公共服務質量和群眾的滿意度。
(三) 加快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是地方黨委政府重視。應該將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定為政府應該提供的農村基本公共產品, 作為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納入各地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要健全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多元投入保障機制, 為我國農業信息化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當前要在國家“金農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村村通電話工程”等惠農工程的基礎上, 加強互聯網、物聯網等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進一步推進光纖進村入戶工程, 建設 (優化) 鄉村信息服務站, 特別要完善和提升村、縣相關數據應用基礎設施水平, 建立涉農大數據運用的完整體系。
(四) 引進和培養服務農村的數字化人才
擁有信息專業人才是農村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基本條件。引進和培養是解決當前農村信息化人才緊缺問題的現實選擇。從引進人才方面來看, 必須建立有利于信息化人才向農村集聚的人才引進機制, 優化人才待遇和工作環境。高等院校、農科部門要在農村建立工作站, 選派信息人員長期在村鎮駐點從事信息采集和服務工作。從培養人才方面來看, 要建立針對農村基層農技人員的深造培訓機制, 政府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 與相關高校和農業科研院所簽訂協議, 讓具有一定科技文化素養的農村技術人員參加專業的信息化培訓, 著重培養農民的信息意識和學習信息知識、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作者:張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