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探討鄉村振興背景下“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的編制要點,以期為平原農區村莊規劃引領鄉村建設行動提供借鑒。
一、平原農區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路徑
1“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定位 《自然資源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村莊規劃促進鄉村振興的通知》(自然資辦發〔2019〕35號)明確要求村莊規劃是法定規劃,是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鄉村地區的詳細規劃,是開展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活動、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核發鄉村建設項目規劃許可、進行各項建設等的法定依據。作為規劃體系中最基層的詳細規劃之一,為有效實施用途管制,落實“多規合一”,核心是“土規”與“城規”的融合,創新村莊規劃編制方法,兼具土地綜合管控和村莊發展建設的功能,統一工作底圖,統籌鄉村資源,搭建數據平臺,破解“規劃打架”的矛盾,最終實現鄉村地區“一張圖”管理。
2“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重點 2021年6月,河南省自然資源廳出臺了《河南省村莊規劃導則(修訂版)》(簡稱《導則》),明確提出規范河南省“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工作,科學引導村莊建設,推動鄉村地區高質量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筆者以《導則》為主線,總結鄉村振興背景下“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重點。
2.1定基數。“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期限與上級國土空間規劃保持一致;采用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為基礎,統一以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和1985國家高程基準作為空間定位基礎,村域范圍建議采用比例尺為1:1000~1:2000地形圖作為工作底圖,村莊集中建設區范圍建議采用比例尺為1:500地形圖作為工作底圖。依據《國土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指南(試行)》要求,對規劃編制基期數據進行基數轉換,形成“多規合一”的底圖底數。
2.2謀全域。落實上位國土空間規劃中確定的空間分區分類管控要求,統籌安排生態、農業和建設空間。劃定生態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保護紅線、水域坑塘藍線和歷史文化保護范圍線,統籌安排村域生態用地、農業用地和建設用地的規模、布局等遵循整體推進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鄉村生態保護修復的原則,提出各類生態修復的類型、空間范圍、修復方式及修復標準,明確各類農用地整治的類型、范圍、新增耕地面積和新增高標準農田面積,確定建設用地整治類型、范圍、減量化指標和新增耕地面積等內容,促進耕地保護,推動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2.3定布局。編制和實施村莊規劃應盡可能保持村莊原有形態,不盲目拉直道路和追求大廣場、大牌坊,保留鄉村風貌和田園風光。結合村莊地形地貌、居住習慣、地域文化、村莊建設脈絡和街巷格局等,嚴禁盲目拉直道路,尊重村莊原有的街巷肌理格局;根據居民點分布特征,優化村莊居民點布局;提出公共空間的布局和建設要求;明確村莊內外部道路的建設標準和斷面形式。村莊居民點建設應避開地質災害隱患點、避讓區,退讓鐵路、高壓走廊、國道、省道、縣道、河流渠道水體等設施的距離應符合相關規定的要求,避免“沿路跑”等現象。加強村內空閑地和閑置宅基地盤活利用,優化宅基地布局,保障一戶村民擁有一戶宅基地。
2.4配設施。落實上位(專項)規劃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要求,結合村莊居民點布局以及村民實際需求,按照不同的村莊類型,圍繞10min鄉村生活圈,合理布置村莊公共管理、文體教育、醫療衛生、社會福利和商業服務等公共服務設施,明確設施的位置、規模和標準。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應符合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習慣,突出地域鄉土風貌特色。
二、婁彩店村“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實踐
葛埠口鄉婁彩店村位于黃河北岸平原地區,地處原陽縣城新縣城區南部,東距新鄉市40km,距鄭州60km,距平原示范區10km,處于鄭新融合區關鍵地帶,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全村總人口403人;其現狀以第一產業為主,種植水稻、小麥、玉米、花生等農作物,其中水稻種植與龍蝦、螃蟹、鯉魚混合養殖。村民已成立農業合作社,但產業結構不完善,營銷渠道不完善,難以突出競爭優勢。缺乏第二三產業,難以構成完整的生產、加工、銷售體系,產業結構出現很大短板。
1 婁彩店村發展定位 產業興旺是村莊振興的重點,鄉村振興戰略更加強調產業在鄉村振興實施中的基礎性作用,推進鄉村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結合婁彩店村區位優勢、資源稟賦及村莊發展現狀趨勢,以特色鄉旅為發展主線,定位“農業生產+鄉旅服務”為核心的主導產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打造集田園觀光、文化體驗、休閑養生等功能為一體的特色鄉旅,通過不同文化景觀小品的設置,一方面豐富村民的日常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服務來村莊旅游的游客,展現村莊特色。突出自身特色,樹立特色鄉旅標桿,打造一個原陽后花園,鄭州市郊靜謐地,緊密聯系鄉村振興戰略,描繪鄉村振興藍圖。
2 村莊規劃技術路線 村莊規劃編制堅持以現狀問題為導向,以落實規劃實施管理為落腳點。從背景分析、現狀調研分析、規劃原則與策略、目標定位、規劃方案以及具體實施措施等方面形成可行可操作的技術路線(圖1)。
3 全域全要素進行用地結構調整 婁彩店村全域現狀圖中(圖2),農業空間大多以水田、水澆地為主,建設用地空間多為農村宅基地,生態空間以公益林為主。圖2顯示,農業用地結構不夠合理,設施農用地孤島化特征明顯,利用率有待提升;村域存在公共設施種類單一,基礎設施落后,居民點用地效率低等問題。
(1)生態用地結構調整。規劃期內,婁彩店村的生態用地從基期年的0.88hm2調整到2035年的0.89hm2.
(2)農用地結構調整。規劃期內,婁彩店村的農用地由基期年的119.41hm2調整到2035年的117.06hm2.占全村土地總面積比重由2018年的93.02%調整到2035年的91.18%。規劃期間凈減少2.35hm2.其中,耕地面積減少2.42hm2.在堅持生態保護優化的原則上,合理調整農用地結構,確保婁彩店村耕地保有量面積不少于98hm2.
(3)建設用地結構調整。規劃期內,婁彩店村建設用地總規模由基期年的8.08hm2調整到2035年的10.43hm2.占全村土地總面積的比重由2018年的6.29%增加到2035年的8.12%,規劃期間增加2.35hm2.其中,建設用地的增加主要是源于基礎設施用地和公共服務用地增加。

圖1 村莊規劃技術路線

圖2 婁彩店村現狀
4 婁彩店村功能分區布局 結合婁彩店村經濟發展現狀和土地資源狀況,按照婁彩店村“生態農業、鄉村旅游融合式發展”的功能定位,提出了以一個核心區帶動周圍5個片區綜合發展的土地利用功能布局的構想,用以推動婁彩店村土地高效利用,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圖3)。

圖 3 婁彩店村功能分區
5 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
(1)落實目標任務。落實耕地保有量,堅持占補結合,通過舊房改造、騰退宅基地以及農田整治等措施,到2035年全村耕地保有量不少于99.00hm2.規劃期內,通過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功能完善、田間道路建設、設施農用地整合等增加2.67hm2基本農田,到2035年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少于98.00hm2.
(2)優化空間布局。規劃村域內形成兩大耕地集中片區和基本農田集中片區,主要分布在婁彩店村北部和南部。規劃期內優化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布局形態,對耕地內部零散的設施農用地、果園、林地等進行整理,形成耕地與基本農田集中片區。針對現有農田田埂進行整治,設立生態緩沖帶,在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時美化河流生態景觀,改善人居環境,實現耕地與基本農田數量、質量、生態、空間四位一體保護。
6 居民點規劃規劃 中對婁彩店村農村居民點進行了統籌規劃,在道路方面,規劃升級改造宅前路和宅間路,寬度2.5m可以滿足小型農用器械、小型農用車及日常交通工具的需要;村內的主干道為連接南北的道路,路寬8m,北端通向311省道,南端通向黃河大堤。次級道路主要分布在居民點區域,連接主干道,方便村民出行。在基礎設施方面,規劃項目區污水管網鋪設,排水溝靠村道一側布局;規劃供水管網,完善電力和電信設施配套建設;規劃天然氣,管網以環支狀結合布置,直埋敷;在村內規劃3處垃圾集中處理點和5座公共廁所,由專人負責清理。對村內村委會、衛生室、文體廣場進行升級改造,規劃德孝健康休閑養生苑供老年人活動和紅色黨建文化園供村民游客學習黨史。規劃期內擬將11戶空置宅基地進行處理,其中3戶進行復墾,另外8戶留置村民使用或轉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儲備地塊,以逐步管控宅基地超標使用問題。規劃期內新增建設用地1.84hm2.主要用于發展村級鄉旅產業,促進農民增收,同時配置文化設施用地,以傳承優良德孝文化,新增建設用地主要分布于村莊東北部與西側。
7 規劃成果 通過對婁彩店村村莊發展定位、發展目標、規模、土地綜合整治、產業發展布局、居民點布局以及基礎設施等進行全盤考慮,形成了婁彩店村實用性村莊規劃圖(圖4),即婁彩店村的宏偉藍圖。(作者:姚通,栗瀅超,劉彥君,馬昱伯)

圖4 婁彩店村實用性村莊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