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鶴崗市紅光村村莊規劃為例,對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的實踐提出初步建議,旨在為編制真正能解決百姓問題、凸顯農村特色、易于實施、科學有效的實用性村莊規劃提供一些參考,并且達到提升村莊規劃編制水平的目的。
紅光村隸屬于黑龍江省鶴崗市蘿北縣東明鄉,位于蘿北縣城鳳翔鎮西南 1 km 處,2019 年戶籍戶數 230 戶,戶籍人口 592 人,99% 的人口為朝鮮族。2019 年第三次國土調查最新數據顯示,村域土地總面積 820.35 hm2.其中農用地面積 790.47 hm2.建設用地面積 23.21 hm2.紅光村是朝鮮民族聚居的村寨,朝鮮族文化底蘊深厚,氣息濃郁,隨著特色村莊建設的不斷推進,現已列入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一、 分類指引,剛彈結合
紅光村規模較大,現狀產業發展基礎較好,公共服務設施齊全,緊鄰蘿北縣城,基礎設施與蘿北縣城共建共享,屬于典型的城郊融合類村莊。規劃明確紅光村“民俗風情旅游 + 特色水稻種植”的生態宜居美麗村莊的定位,意在將其打造成省內多規合一示范村、民俗特色旅游村和蘿北縣城郊休閑度假村。
探索規劃“留白”機制,為紅光村未來經濟發展提供彈性空間。在規劃村莊集中建設區時對暫不明確規劃用地性質的建設用地進行“留白”,同時為滿足村民居住、農村公共公益設施、零星分散的鄉村文旅設施及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等暫時無法明確未來具體位置和規模的用地需要,有需求的村莊可因地制宜地預留不超過 5% 的建設用地機動指標,待建設項目規劃審批時落地機動指標、明確規劃用地性質,項目批準后更新數據庫。如圖1所示,其中3-01、3-02、3-03、3-04 地塊即留白用地。

圖 1 村莊集中建設區規劃圖
二、 村民主體,充分參與
規劃初期現場調研應建立“村民問卷表—實地踏勘—入戶調查訪談”的現場踏勘及資料收集機制,保證規劃切實能夠滿足村民訴求,真正達到村莊規劃“以人為本”的目的。規劃編制階段,強調以問題為導向,切實分析現階段地方村民的實際需求,規劃編制以解決問題為主。規劃方案編制的每一階段性成果均需征求村民及村委會的意見。用“村民看得懂的圖,村民聽得懂的話”向村民展示和解釋村莊規劃,當面修改,及時反饋,最終形成村民簽字、村委會蓋章的技術文件。
規劃審查階段,將規劃成果中附帶的調研問卷、問卷調查數據統計情況(見圖 2)、村民意見征詢表、村莊座談會等資料作為評價依據,切實維護規劃的權威性,避免隨意改動既定規劃。

圖 2 紅光村調研問卷數據統計結果
三、 規劃內容,因地制宜
3.1 產業發展指引
規劃紅光村構建“基礎產業 + 核心產業 + 特色產業”的產業發展體系。基礎產業為綠色有機種植,紅光村是水稻傳統種植村,現有綠色有機水稻田 266.7 hm2 和水稻農機專業合作社,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核心產業為民俗風情旅游業,充分利用良好的旅游資源和自身優勢,以城郊的區位優勢為基礎,以朝鮮族民俗風情為依托,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實現關門自動化、開門大自然,同時充分利用第三產業帶動一、二產業發展。特色產業為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業,以現狀托蘿山有機綠色水稻品牌為依托,繼續發展具備獨特吸引力的特色雜糧加工,升級產業發展體系。
3.2 村莊整治指引
在充分尊重、保留原有村莊風貌特色的前提下,從院落、建筑、圍墻大門和環境四方面提出整治措施,在與整體風貌相協調的基礎上分別給出多種符合朝鮮族民族特色、具有民族特征的整治方案供村民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以達到提升村莊整體風貌和改善人居環境的目的(見圖 3、圖 4)。

圖 3 院落整治指引圖

圖 4 建筑整治指引圖
3.3 近期實施項目
對村莊規劃進行開發時序的謀劃,制定近期實施項目庫,保證規劃順利、有效地實施。計劃近期實施基礎設施類項目為 3 項,主要包括道路硬化 1530 m、新建垃圾收集點 1 處,增設路燈 40 盞;村莊環境整治類項目 2 項,包括破舊建筑圍護翻新和增設景觀小品(見圖 5、圖 6)。
四、 成果表達,深入淺出
為更好地指導村莊規劃實施,對實用性的規劃成果框架體系進行探索。村莊規劃編制成果由兩部分組成,分別為基本成果和擴展成果。基本成果包含“一圖、一表、一規則”,用于規劃審查、報批和管理;擴展成果包含規劃說明和規劃圖集,設計成簡單易懂的文字和圖紙,用于向村民展示。
五、總結與建議
新時代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我國傳統村莊規劃現存問題較多,如果不能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不僅會影響村莊規劃編制,還會阻礙村莊規劃建設的有效實施,不利于村莊可持續發展。同時,對我國國土空間規劃的有序推進也會造成不利影響。本文結合現階段村莊規劃中存在問題和新時期村莊規劃定位,充分考慮到實用性村莊規劃的“三好”特征,利用村莊規劃“五型”方法對村莊規劃編制策略進行系統性優化,從規劃師、規劃原則、村民等多個角度開展創新思路。鶴崗市紅光村據此開展村莊規劃,不僅是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的一次實踐,同時也可為我國今后實用性村莊規劃的廣泛開展提供優先經驗。(作者:白蘭 霍春竹 張乃欣 臧孌譞 劉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