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是我國海上風電大省,全省海上風電規劃裝機容量為6685萬kW,抓住機遇、提前布局“海上風電+氫能”勢在必行。但是,海上風電大規模投產后將面臨消納、并網等難題。海上風電制氫突破了傳統的氫能概念,可以利用海上風電直接制備氫氣,風電機組產生的電能通過水電解制氫設備后以電解水的方式產生氫氣,氫能是優質的戰略能源,發展海上風電制氫產業大有可為。

一、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資料顯示,我國將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國內氫氣的年需求量將達到3715萬t;2060年實現碳中和,氫氣的年需求量將增至1.3億t左右。據統計,2020年我國氫氣產量為2050萬t,距離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還存在一定差距,制氫發展大有可為。海上風電制氫屬于“綠氫”,可真正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對環境友好,發展綠氫是廣東省踐行雙碳目標的優良選擇。
二、完善氫能產業鏈
目前,廣東省氫能供給來源依舊以碳排放最高的煤制氫為主,風電制氫是氫能產業鏈中制氫環節的一部分,可以助力制氫環節深度脫碳,擴大綠氫在供給中的占比。海上風電制氫產業鏈包括上游氫的制備處理、中游氫的儲運加注、下游氫的綜合應用和公共服務等環節。海上風電制氫能促進產業鏈上、中游加速發展,與下游儲氫、運氫、加氫、燃料電池等應用領域發展相互牽引,推動電解槽機構聚集,形成規模經濟效應,促進氫氣儲運裝備業發展,帶動海陸的氫氣運輸通道、裝備產業發展,成為海洋建筑、海工裝備產業的新興增長極。
三、促進氫能與海上風電轉型
一方面,發展海上風電制氫有利于加快海上風電產業轉型。現階段,電網建設速度難以趕上海上風電產業發展步伐,并網量低成為限制風電快速發展的瓶頸之一。采用海上風電+制氫的方式,促使氫能產業與海上可再生能源聯合,有利于發揮氫能的儲能作用,發電高峰期將多余的電力轉換為氫氣,低峰期再將氫氣變成電輸入電網,可以避免浪費并保證電力平穩輸出,為海上風電離網發電提供新思路。數據顯示,1000萬kW風電基地每小時可以生產200萬m3氫氣,這相當于833t標準煤熱值的能量。
另一方面,發展海上風電制氫有利于推動海上風電走向深遠海。深遠海風電須構建海上輸電網絡來實現電力送出,將大大增加發電成本,風電直接用于制氫,無須新建海上輸電系統,避免長距離輸電損耗,降低氫氣輸送成本,減少對現有輸電網絡的依賴,提高風能利用率。據測算,風電制氫模式的電能利用效率比風電并網模式至少高3倍。
四、形成巨大經濟規模
廣東省是全國海上風電規劃裝機容量最大的省份之一,預計到2030年底,建成投產的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約為3000萬kW。數據顯示,我國海上風電年平均利用小時數約為2500h。參照2019年末并網率,將未并網的風電用于制氫,根據當前電價測算,年收益約為373.6億元。從風電制氫收入單維度考慮,按5kW?h電能產生1m3氫氣的標準計算,廣東省海上風電每年可生產131億m3氫氣,按當前氫氣市場價格計算,可創造700~819億元產值。(作者:張灑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