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章主要介紹了中國旅游業在受到新冠疫情的沖擊和影響后,無論景區、從業者還是游客都陷入長期的發展困境,而數字化的非接觸旅游則是一種后疫情時代下的發展思變。
疫情背景下旅游產業3大困境

△2011-2020年國內旅游發展情況
1.景區之痛
截至2020年底,中國共有A級旅游景區13332個,其中其中5A級旅游景區302個,4A級旅游景區4030個,3A級旅游景區6931個。而景區作為游客游覽的目的地,是整個旅游產業鏈的核心環節,也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沖擊最嚴重的產業。
2020年1月24日起,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我國90%以上旅游景區紛紛關停。要知道2019年春節期間,全國旅游接待總人次為4.15億,實現旅游收入5139億元,增長速度均超過7%。
大部分景區在春節關停期間,基本處于零收入狀態,相關餐館、酒店、線下娛樂的經營活動也基本停止。景區面臨的壓力主要表現在員工工資支付、貸款償還、維護投入、訂單退款、建設項目中斷等。
2020年4月,部分地區才開始逐漸復產復工,到2020年7月國內跨省、市地區旅游,也開始恢復團隊旅游。但隨后疫情間斷反復,防控措施仍然持續趨嚴,旅游景區斷斷續續地接待,仍然面臨收入不足、維護成本高、人員工資和社會其他支出等入不敷出的現狀。
例如:峨眉山自然景區2020年營收4.673億元,同比下降57.82%;天目湖自然景區2020年營收3.74億元,同比下降25.62%;長白山自然景區2020年營收1.48億元,同比下降68.41%。
另外,我國70%的旅游景區,尤其是中西部不發達地區的景區,主要依靠門票收入,缺少附屬產品收入和品牌增值收入等多樣化收入來源,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關停和常態化防控限制,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經營收入單一,客流量不足問題。
2.從業者之殤
截至2020年底,中國各類文化和旅游單位共34.16萬個,其中各級文化和旅游部門所屬單位66555個,旅行社總數為40682家,從業人員69.98萬人。根據中國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2020年度全國旅行社統計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度全國旅行社營業收入2389.69億元,與2019年同比下降66.4%;營業成本2280.86億元,營業利潤-69.15億元,與2019年同比下降315%;利潤總額為-71.77億元,與2019年同比下降266%,雙雙虧損。
2020年度全國旅行社國內旅游組織5772.71萬人次,與2019年同比下降67.3%;接待7515.82萬人次,與2019年同比下降59.3%。入境旅游外聯41.31萬人次,與2019年同比下降96.6%;接待66.15萬人次,與2019年同比下降96.3%。出境旅游組織341.38萬人次,與2019年同比下降94.6%。
根據行業崗位調查數據顯示,有80%的被調查導游雖然從事著導游相關工作,但沒有業務。有15%的導游雖然從事相關工作,但還會趁有時間做些兼職,在最大程度上增加自己的收入。同時還有35%的人表示,自己停工可能會持續到2023年。從這些數據我們也能夠看出,導游行業目前存在著失業的風險,如果想要養家糊口,可能就要另尋出路。
通過以上數據不難看出,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對于旅游社、導游等旅游從業者的影響不可謂不大;景區的行業生態環境、供應鏈渠道及其服務商也嚴重受挫,線上平臺和線下旅行社,酒店、餐飲、購物、娛樂等服務企業,還在苦苦掙扎;對我國文化旅游產業結構和商業模式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疫情在2020年初暴發之時,沒人能想到直到2022年的今天旅游業的恢復依然是緩慢的,旅游業的從業人員將面臨產業格局調整和業務模式的升級。
3.游客之苦
一邊是景區、旅行社、酒店、餐飲等苦于客流量少,入不敷出;一邊又是大眾游客苦于無法隨時出行,抓住景區開放窗口,扎堆游覽。即便是在疫情陰霾和防疫政策的雙重限制之下,2020年中秋國慶的8天長假,全國游客仍然獻上國內出游6.37億人次,恢復到疫前同期的81.5%;消費4665.6億元,恢復到疫前同期的71.8%的喜人成績單。一度讓人們看到旅游業恢復的曙光。
但新冠肺炎病毒的持續變異,從貝塔、德爾塔到現在的奧密克戎,使游客的旅游需求無法全部釋放,旅游產業恢復緩慢。2021年春節七天假期國內出游2.56億人次,恢復至疫前同期的75.3%;實現旅游消費3011億元,恢復至疫前同期的58.6%。2021年國慶假期國內出游5.15億人次,恢復至疫前同期的70.1%;實現旅游消費3890.61億元,恢復至疫前同期的59.9%。
從“入境旅游限制”、“出境旅游限制”到“無必要不出省”等防疫政策要求下,游客的出行窗口在縮小,出行范圍在變窄。
2020年以來,有限的旅游出行時間,造成大量游客擁堵和滯留,游客苦不堪言。據高德地圖發布《2020國慶出行報告》顯示,2020年10月1日至7日,全國高速擁堵里程占比同比上升66%;國內主要5A/4A景區中,有近300個已恢復至去年國慶的游客量水平。
2020年9月30日,杭州市區出現的大范圍交通擁堵,是近5年來嚴重擁堵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天,因為9月30日是2020年國慶、中秋雙節重疊假期的第一天。
根據中國文化和旅游部測算數據,2021年“五一”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2.3億人次,同比增長119.7%。實現國內旅游消費1132.3億元,同比增長138.1%。
“五一”期間,全國共約1.2萬家A級旅游景區正常開放,約占全國A級旅游景區總數的90%,全國5A級旅游景區接待游客約4800萬人次。游客需求的集中釋放,在讓人們看到產業希望地同時,又嚴重的影響了游客的游覽體驗。
景區里人山人海,高速路上大排長龍,類似“八達嶺長城景區發布游客流量預警”,“杭州西湖斷橋變人橋”,“西安兵馬俑只見人頭不見俑”等負面新聞不斷。游客旺盛的需求與旅游窗口的不確定性和間斷性使游客叫苦連天。
后疫情時代的數字化旅游思變
2022年2月,迪士尼公司CEO Bob Chapek表示,元宇宙是迪士尼首要考慮的戰略之一。未來,迪士尼既要在主題公園中創造出真實的世界,同時也要利用媒體、數字和虛擬元素,以流媒體平臺為契機,將兩者進一步結合。
2021年11月18日,張家界元宇宙中心在武陵源區大數據中心正式掛牌,張家界成為全國首個設立元宇宙研究中心的景區,揭開元宇宙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大幕。
國內首家元宇宙主題樂園深圳冒險小王子元宇宙主題樂園將落地深圳光明小鎮,總投資75億人民幣,計劃2022年底對外開放。
2021年11月海昌海洋公園攜手Soul App打造的“海底奇幻萬圣季——打開年輕社交元宇宙”主題活動圓滿落幕,活動通過分享萬圣社恐星球測試贏取公園門票、使用AR貼紙合影搞怪獲取“萬圣靈魂派對”入園資格、樂園盲盒纜車驚喜互動等線上線下聯動的創意玩法,為年輕一代帶來了沉浸式、場景化的社交新體驗,活動上線后48小時就有超14萬年輕用戶積極參與互動。
北京的環球度假區、張家灣、大運河景區等都將引入元宇宙應用場景,希望借助全球最大環球影城產業資源,聯合周邊文旅地產,共同打造體驗式、沉浸式商業,形成頂級商圈。
另外,還有上海奉賢區新城元宇宙城市會客廳;全球首個唐朝歷史文化背景的元宇宙項目“大唐·開元”;奧雅綻放數字藝術中心元宇宙體驗空間等多個元宇宙文旅項目啟動,一時間元宇宙成為旅游業追捧的明星。
盡管很多項目還只是利用VR、AR等3D渲染設備實現景區項目的宣傳和推廣,還處在元宇宙的早期階段,但我們有必要去展望和分析旅游業與元宇宙將擦出什么樣的火花?
旅游從本質來講,既要體現“旅”的外出含義,即為了實現某一目的而在空間上從甲地到乙地的行進過程;又要實現“游”的游覽、觀光、娛樂含義。人們對旅游的需求,實質上也是希望看到、觸到、感受到與自己生活空間完全不一樣的異域體驗。
但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和持續,使人們便捷體驗異域風情變得非常困難,而在后疫情時代中國旅游業將何去何從顯得撲朔迷離。
不過有一點是得到政府、企業以及游客廣泛的認同,那就是旅游模式將逐步向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模式轉變。
利用新型技術實現的非接觸旅游將與其他相關產業不斷融合發展,衍生出新產品、新業態和新供給。“元宇宙+旅游”就是通過三維建模、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技術實現非接觸旅游的一種技術路徑。
它不僅改變了人們對旅行的全新認識,而且更好地滿足了用戶的消費需求。
以新冠肺炎為代表的呼吸道傳染病,主要依靠人與人、人與物的近距離接觸傳播,這與旅游的核心理念產生很大沖突。旅游的體驗過程不可避免會出現人與人的接觸,人與景觀、物品的接觸,這似乎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部分景區也意識到這點,及時推出“云旅游”、“云演出”等利用App、公眾號、小程序等工具,實現遠程的非接觸式旅游服務提供。但旅游的核心理念是地理空間的轉移和沉浸式游覽、娛樂感受,僅利用互聯網Web、App等數字技術和手機、電腦、電視等數字設備是無法達到人們旅游的真正目的與感受。
非接觸旅游,不僅要體現無接觸或保持物理上的安全距離,還必須保障旅游的核心理念,否則非接觸旅游就只是景點的廣告和宣傳。非接觸旅游必須要具有:實時性、空間感、沉浸感、定制化、3D渲染、動態交互等特性,否則無法滿足旅游的基本要求。
1.實時性
不同于景區預先錄制的景點宣傳視頻和特效CG,非接觸旅游更關注的是所見一切是否是剛剛真實發生的,是否與游客處在一個時間維度上。一聲鳥叫、一片落葉、一絲霞光都被游客實時觀察和感受。實時性代表每位游客看到的、感受的、體驗的都是獨一無二的風景和人文,每位游客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角度都有自己的不同旅游體驗。
非接觸旅游實時性的數字化實現并不容易,這要依賴遍布景區360度的圖像采集、天氣感知、聲音采集等海量傳感器才能實現,并且還要處理海量數據的傳遞、存儲和加工,需要將5G、云計算、物聯網、AI等技術綜合利用。
2.空間感
旅游的基本需求之一就是擺脫地域空間的束縛,希望去不同的地方體驗異域風情。如果只是讓游客在家看電視、看手機欣賞旅游風光,是達不到非接觸旅游的核心功能。人類的空間感知能力是通過各種官能(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等)來感覺周圍的空間變化。其中,因為進入人類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纖維有2/3來自眼睛,所以空間感知覺大部分又是由視覺來支配。
非接觸旅游需要通過數字化孿生模型,模擬各種景點和不同場景下的真實空間感受,并通過在客戶端的游客多維感官設備將景點的視覺、聲音、天氣等空間感受,身臨其境地傳遞到游客的大腦,讓游客有身處異地的錯覺。
目前,5D影院已經可以利用座椅特效和環境特效,模擬了電閃雷鳴、風霜雨雪、爆炸沖擊等多種特技效果,將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動感完美地融為一體。但在非接觸旅游的應用中,還需要解決高昂的成本和設備小型化的問題。
3.沉浸感
目前,旅游行業過去所實行的“門票經濟”也在逐步地被“體驗經濟”所取代,傳統走馬觀花的旅游消費方式已經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出現了以80后、90后、00后為主的新興文化消費群體和依托互聯網技術實現文化旅游的沉浸式的體驗消費方式。
沉浸式的體驗旅游消費出現并逐漸成為主流,人們不再局限于純自然景觀的消費,相反更加渴望具有充分融入當地人文的體驗性、娛樂性和知識性的多層次旅游體驗。
另外,沉浸式的體驗旅游自身所具有的高度模擬性、個性化、參與性等特點為游客帶來不一樣的旅游感受,同時也為消費者提供了身臨其境的體驗。
沉浸感除了來自空間感以外,還需要與當地景點人文活動建立互動,通過現代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可實現對異地風土人情的沉浸體驗。
4.定制化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旅游品質要求的提升,個性化、高品質服務的定制旅游已經成為旅游發展的新趨勢。
市場也正在從“生產者導向的推式傳統旅游供應鏈”向“消費者導向的拉式供應鏈”轉變。定制化旅游消費是通過尋找旅游達人、旅游博主來制定專屬旅行計劃的消費方式,這樣既解決了“跟團游”的束縛,又能夠解決自由行中旅游線路設計專業性差和參與性低的問題。
近幾年來,線上線下旅游平臺為了滿足人們的個性化消費需求,紛紛推出了私人定制旅游業務。隨著人們對高品質旅游消費需求的擴大,定制化旅游消費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逐漸變成大眾旅游消費。
5.3D渲染
人類的視覺神經擁有240萬根神經纖維,占到中樞神經纖維的2/3.能感受80%的外部信息。達特茅斯學院神經學家帕特里克·卡瓦納(Patrick Cavanagh)說過一句著名的話:“我們看到的并不是現實,我們看到的,只是大腦為我們編造的故事”。人類產生的視覺錯覺是大腦有意識地自我認為。
以目前人類所掌握的技術,還無法完全1:1復制一座山、一座城市,但人類可以通過視覺錯覺現象構建一個看上去真實的環境體驗。3D渲染則利用這一特性,通過對多層圖像控制與加工讓人們誤以為自己看到的是真實的視覺畫面。
制作一部3D電影,每一幀需要花費20-30分鐘的時間,一個動作大概需要90幀,一部電影至少需要半年的時間。但目前在非接觸旅游的動態、實時3D視覺系統中采用傳統3D渲染還有很大難度,還需要更自動化的渲染引擎和海量的算力。
6.動態交互
觀看景區宣傳片、視頻、照片等單向的游覽方式并不是旅游的真實目的,這也是眾多“云游”、“云演出”App得不到游客認可的原因。
非接觸旅游除了要解決前面所講的實時性、空間感、沉浸感、定制化、3D渲染等問題,還需要解決動態交互問題。
動態交互對于接觸式旅游是一件非常自然、隨意和沒有難度的事情,旅游過程中與周邊陌生人員的一次握手、一個眼神、一次對話都會讓現場的氣氛和體驗狀態發生變化,而體驗的狀態變化則是旅游的樂趣之一,沒有狀態變化的旅游體驗就如一張白紙般的淺嘗輒止。
而對于數字化環境下的非接觸旅游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光需要更加敏感、便捷的游客動作捕捉技術,還需要在與其交互的游客那里產生動作反饋。目前要實現該技術并非不可能,但造價高昂、設備巨大,未來只有徹底解決游客間、游客與當地人之間的動態交互問題,非接觸旅游才能真正體現旅游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