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竹產業更是發展迅速,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利用領域逐步拓寬,工藝和技術不斷改善,產品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品位和質量不斷提高。一個從資源培育、加工利用到出口貿易的新興竹產業體系正在形成。竹子加工利用正向工業化利用、精深加工、全竹利用和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我國的竹產品大致可分為傳統竹制品、竹材人造板、竹筍加工品、竹漿造紙、竹纖維制品、竹炭和竹醋液、竹葉提取物等7大類,共2000多個品種。與此同時,竹林的生態效益越來越受到重視,開展竹林生態旅游,接受竹文化的熏陶,也是當今人們生態文化需求的重要內容。
此外,根據《中國竹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到2020年,中國將建設100萬公頃竹林基地,竹產業年產值達到3000億元,就業人數達1000萬人。

竹筍產業的發展趨勢
竹筍,在中國被譽為“蔬食之冠”,在歐洲被列為世界上5種最流行的健康食品之一,在日本已然融入到飲食文化中。
日本人均竹筍消耗量由上世紀50年代的1.2公斤上升到現在的3公斤以上,是世界竹筍消費大國,而我國人均竹筍消耗量至今仍不到0.5公斤。
隨著世界上以植物性食品為主的素食越來越流行,竹筍得天獨厚的食藥稟賦,必將成為世界人民的首選。根據《全國竹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預測,竹筍及其產品的國內外需求量將會以每年16% 的速度遞增,發展潛力巨大。
竹筍加工企業年產值 1億—2億元規模的就已是目前 中國竹筍加工產業的龍頭企業了,而食品企業年產值 10 億元規模的僅僅是中小企業,食品龍頭企業年產值少則百億元,多則上千億元。竹筍加工產業的規模上不去,很大的一個原因是我們對竹筍進行開發利用時,僅僅把它作為蔬菜,限制了它的發展。如何讓小竹筍長成大食品是個大課題。
如今,國內外相關研究機構正在聯合攻關,努力通過最新的技術把鮮竹筍加工成原汁原味的竹筍粉或濃縮液,再以其為原料或添加劑,經復配開發系列竹筍源食品,特別是竹筍源主食(竹筍面食,如中國北方人吃的竹筍面條、饅頭等;歐美吃的竹筍面包等),以及竹筍源時尚零食(竹筍餅干、筍片、筍條)、飲料、調料等產品。
可使竹筍從小蔬菜進入大食品領域,實現竹筍加工產業轉型升級跨越式發展,拓展竹筍的應用領域,進而增加對原料鮮筍的需求量和提高鮮筍價格,促進農民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
竹產業會走向何方?
竹產業開發的價值和發展潛力有多大?
近年來,通過政府重視、產學研聯動、技術創新,竹材在建材、造紙、輕工、食品、紡織、家居等行業得到廣泛應用,形成了重組竹、竹集成材、竹編工藝品、竹纖維制品、竹炭制品等 100 多個系列上萬個品種,新產品、新技術不斷涌現,產值不斷增加。
據了解,2019年,中國林業產業實現總產值7.56萬億元,進出口貿易額達1600億美元。其中竹業產值接近3000億元。中國竹產業協會提出,2030年,竹業產值翻兩番,達到1萬億元。2050年,竹業達到與林產工業并駕齊驅的水平。
目前,中國竹產業已突破傳統的林草范疇,跨界涵蓋文化旅游、建筑、建材、化工、食品、造紙、紡織和輕工工藝品等行業。四川、福建和浙江成為全國竹業產值**的省份,四川省首次居于全國領先地位。中國竹產業的重心向西部轉移。
同時,隨著竹業科技研發力度的不斷加大和深入,我國在豐產竹林培育和經營技術、竹膠板、竹建材、竹家具、竹食品、竹飲料、竹炭、竹纖維等竹產品研發技術,竹產品質量和技術標準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據統計,我國有國家和省部級竹類研究成果100多項,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竹產品和專利技術450多項。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對我國竹林培育、加工及竹產品深度開發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今,以竹子資源利用發展的竹產業成為全球公認的綠色產業,而中國竹產業也從單一的初級竹產業加工做成了一個年產值數千億的大產業。例如,僅一個安吉竹產業就實現了總產值超過200億元的產業集群,以全國1.8%的立竹量,創造了全國將近10%的竹產值,實現了從賣原竹到賣竹產品、從單純加工到鏈式經營的跨越,形成竹質結構材、竹裝飾材料、竹日用品等5000多個品種的產品體系。
未來,隨著中國竹產業完成以“竹資源保護和有效利用并重;打造竹標準材與中間竹產品商儲產業鏈;打造原生態竹林食品產業鏈;打造竹建材產業鏈;打造以竹代塑產業鏈;打造竹紙系列產品產業鏈;打造竹纖維產業鏈;通過一二三產業鏈聯動,打造美麗竹居產業鏈”等任務為主的新征程,中國竹產業也必會成為一個龐大的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