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下的產業鏈供應鏈情況來看,主要有三個問題:一是國際循環不暢,對產業鏈供應鏈繼續造成沖擊;二是產業根植性不強,長期供應鏈外遷風險增加;三是市場作用不足,要素資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具體由中機院小編與大家分享:
問題一:國際循環不暢,對產業鏈供應鏈繼續造成沖擊。
在以全球價值鏈分工為主要特征的經濟全球化大趨勢并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的背景下,目前國際供應鏈的難點堵點仍較多,一些重要產業鏈供應鏈還遭到人為干擾,高端人才、國際合作等環節受阻,全球共同應對產業鏈供應鏈中斷風險的意愿不強、能力不足。此外,疫情導致世界范圍內經濟活動減少,全球市場處于收縮、修正和調整期,中小微企業面臨更大壓力。
問題二:產業根植性不強,長期供應鏈外遷風險增加。
由于我國部分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核心基礎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受制于人,隨著各國對政治和安全因素的考量增多,特別是某些國家想實行“脫鉤斷鏈”,構筑“小院高墻”,加速全球供應鏈多元化、區域化進程,我國部分領域供應鏈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受到沖擊、外遷的風險在增加,部分企業出于降低成本、規避風險的考慮,將出口產能向周邊國家轉移。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國際關系的錯綜復雜導致全球產業鏈出現“去中國化”苗頭。有些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全面戰略遏制繼續升級,并且為了加快推進制造業回歸,西方國家對垂直產業鏈的控制進一步強化,特別是在高科技、工業原材料等戰略性產業領域,供應鏈回流、關鍵技術和核心環節自給自足將成為新趨勢。例如,目前,美國已完成半導體、大容量電池、關鍵礦產資源、醫藥等的供應鏈安全審查,提出了重建生產能力、擴大需求、加強與盟友之間的合作等提升供應鏈安全的舉措,企圖打造由美國控制的產業鏈供應鏈全球體系。
烏克蘭危機也我們帶來了警示:如果一旦面臨西方的極限施壓,通過制裁將世界經濟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我國產業鏈供應鏈能否保持暢通,一些關鍵產業和環節的國產替代能否跟上等等,所有這些問題都要求我們練好內功,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能力準備、戰略準備。
問題三:市場作用不足,要素資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
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和規模十分龐大,但是由于產業鏈掌控力和供應鏈配套不足,各地區主導產業選擇同質化傾向明顯,出臺的政策缺少有效的統籌和銜接等原因,產業鏈供應鏈優化整合不足,市場自發調節能力較弱,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結合不夠緊密,企業參與技術攻關的意愿不強,難以很好地實現錯位發展和緊密協作,也難以形成一個有機的現代化產業鏈體系。2021年以來,我國大宗原材料、能源等供應緊張,價格持續徘徊在高位,給企業生產經營和產業平穩運行造成一定沖擊,從中也暴露出我國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中存在薄弱環節,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發揮得不夠。
為更好地了解企業的實際情況,筆者自2020年初以來持續走訪調研了近300家企業,特別是今年6月1日上海全面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以來,連續調研了近20家企業。關于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國內企業反映的問題較多集中在物流和人流通行受限、勞動力缺乏等方面,這些問題使得企業正常經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此外,產業鏈上下游斷裂還產生企業復工復產不同步問題。一方面,由于上游企業的斷供,企業的原材料采購出現缺口,生產無法恢復,導致訂單流失;另一方面,由于下游企業停工停產,企業生產的物資無法運出,造成庫存積壓,形成資金壓力。外企方面普遍對中國市場信心較強。2021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規模排名全球首位,從中反映出外企在華投資興業的強烈意愿。但是,外企也希望進一步了解疫情防控具體舉措以及在此期間中國市場的情況。外企的國際商務出差問題同樣突出,國際人員往來受阻導致一些重大決策、重要談判無法有效進行。此外,外企還擔心產業規劃和政策會否出現調整,期待增加政策的穩定性和可預期性,并希望進一步加大市場的開放力度,加強對專利等知識產權的保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