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山西省節能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六大問題,從產業結構、科技創新、統籌兼顧、市場機制、政策標準、基礎工作等六大方面提出了持續深化節能提效工作的對策建議,力爭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發揮山西節能力量。
山西省節能存在的6大問題如下:
山西省立足于以煤為主的基本省情,圍繞節能“雙控”,全力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扎實推進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節能改造,節能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全省節能降耗工作仍存在許多困難與挑戰。
(一)能源需求與節能工作之間的矛盾
山西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煤炭一直是中國經濟的“發動機”。全省單位能耗雖在逐年降低,但能耗總量呈現出一定的增長趨勢,能源消費強度較高,未來一段時間能源需求的上漲壓力依然很大。當前山西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的時期,傳統產業升級改造也處于推動中,經濟規模將在較長一段時間保持中高速增長。在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中,建筑、交通、通信等領域的能源需求還會持續較快地增加,致使能源需求與節能工作之間的矛盾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存在。
(二)單耗仍較高,且其下降率趨緩
長期以來,山西省萬元 GDP 能耗一直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多,2020 年單耗的絕對值在全國各省區排名靠后(倒數第五位);同時全省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趨緩。單耗降低率的數值由 2016 年的 -4.22%回落至 2020 年的 -2.88%,多數節能降耗成果已呈現出一定的邊際遞減現象。
(三)高耗能行業能耗占比不降反升
高耗能行業集中、能耗總量大占比高是山西省工業能耗的基本特征,也是制約全省節能降耗工作的最大因素。總體而言, “十三五”時期全省六大高耗能行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能耗占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高耗能行業能耗上升勢頭未得到根本遏制,能耗結構尚未實現有效扭轉。
(四)節能空間收窄難度加大
經過近幾年節能工作的深入開展,山西省節能空間不斷縮小,節能難度持續加大。首先,山西高度重視能耗“雙控”工作,隨著各環節各領域節能降耗的相繼實施,能源利用效率達到歷年來最高值,節能潛力得到較大程度的釋放,留給之后時期通過淘汰過剩落后產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節能可控空間逐漸收窄。再者,生產領域和生產環節相對容易見到節能成效的技術改造也呈現出一定的邊際遞減效應。以此推斷,在今后若單純以技術節能方式實現綜合能耗的同比下降,短期內難度較大,技改節能阻力增加。
(五)疫情影響節能目標完成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德爾塔、奧密克戎變異毒株頻出,變異速度加快,外部環境日趨復雜嚴峻,疫情防控難度加大。再加上,2021 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多地連續出現多點散發疫情,對經濟穩定恢復造成不小沖擊;工業企業節能提效工作的開展,節能成果的實時交流、精準應用與大范圍推廣,也因疫情受到一定限制,對全省節能目標的完成產生較大影響。
(六)節能工作合力尚未形成
節約能源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但目前來看,山西省仍沒有形成系統有效的節能工作合力。一是節能工作認識不到位。省內部分市縣沒有把能耗“雙控”工作提升到綠色低碳發展、碳達峰碳中和的高度來認識,依賴高耗能產業發展經濟的慣性尚未改變,上馬“兩高”項目意愿強烈。二是節能基礎工作有待加強。節能管理、統計、監測等基礎工作較為薄弱,部分企業節能管理機構設置不健全,資金投入力度不足,能源計量統計不實等問題仍存在。三是地市節能力度不平衡。受多種因素影響,各地新能源車輛更新進度不一致,部分地市未完成“十三五”節能目標(包括晉中市、臨汾市、晉城市、運城市、呂梁市)。四是過多行政手段加大節能成本。節能目標完成、節能責任落實大多依賴于地方政府實施的行政措施,對耗能企業進行直接干預的“被動節能”加大了全社會的節能成本。
關于山西省深化節能提效工作的六點建議
針對當前節能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山西省亟需用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采取有效舉措持續深化節能提效工作,力爭完成國家下達的“十四五”節能目標,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為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山西提供有力支撐,為我國實現 2030 年碳達峰、2060 年碳中和貢獻山西節能力量。
(一)優化產業結構,增加產業附加值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實現節能減排、助力“雙碳”目標的關鍵。一是做強做優基礎產業。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提高鋼鐵、水泥等高耗能行業產能置換比例,促進煤炭、鋼鐵、建材等產業向中高端延伸,推動現代煤化工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方向發展。二是發展壯大新興產業。集中力量支持綠色環保、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節能、環保、資源循環利用的技術裝備水平。三是培育現代服務業。出臺服務業發展扶持政策,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高端化鏈條蔓延,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高品質蛻變,形成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二)堅持科技創新引領,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以煤炭、鋼鐵、電力、焦化、化工、建材等行業為重點,深挖節能降耗潛能,探索節能新技術、新材料、新業態,加大節能技術研發與推廣力度。借助“互聯網 +”智慧能源,重點支持燃煤節能環保鍋爐(窯爐)改造、燒結工藝超低排放工藝和裝備、余熱余壓余氣二次能源循環利用、熱儲能、超超臨界煤電、能量系統優化等節能環保技術,示范推廣電機變頻、焦爐配煤優化、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半導體照明、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等成熟適用的節能技術、產品和裝備,不斷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
(三)強化重點領域節能,兼顧相對薄弱領域
節能提效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和各環節,要嚴格能效約束、統籌部署。持續抓好工業、建筑、交通、農業等重點用能領域節能提效管理,如:加快工業電氣化進程,開展超低能耗綠色建筑試點,提升交通精細化、智能化、低碳化水準,因地制宜利用生物質能、太陽能等滿足農村家庭取暖、做飯等生活用能需求;同時兼顧城市、社區、商業和中小企業等用能相對薄弱領域,將用能納入全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整體布局,堅持全省“一盤棋”,全面推進節能提效,實現能源行業高質量發展。
(四)政府引導,構建市場化節能長效機制
節能提效應由“被動節能”轉變為“主動節能”,堅持“有為政府 + 有效市場”雙輪驅動發展模式,推動節能工作走向市場化,建立節能市場化長效機制,營造有利于節能降耗提效的良好市場環境。積極推廣合同能源管理,放開節能環保競爭性業務,實現能源消耗可控制、可操作、可交易;探索培育用能權交易市場,杠桿撬動節能潛力,充分施展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完善穩定普惠的產業經濟政策,鼓勵支持各類企業參與節能環保,健全科學有效的節能激勵與約束機制。
(五)健全節能標準,提高節能意識
一方面,健全節能政策法規。深入貫徹落實《節約能源法》,研究修訂省級層面節約能源配套法規,執行強制性節能標準,采取開展能源計量監管等措施嚴格用能單位主體責任,充分發揮節能標準對資源能源使用的規范、引領作用。另一方面,強化全社會節約能源的標準化意識。通過節能宣傳教育活動、召開節能主題論壇、宣貫節能法律法規和政策標準、普及節能和低碳知識等,增強民眾、企業對于“節能降碳、綠色發展”的認識,引導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大力營造資源節約、綠色低碳的濃厚社會氛圍。
(六)加強基礎工作,保障節能提效
強化節能提高能效,需做好節能基礎性工作。一是完善節能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和服務體系,鼓勵“政校企”多方組建節能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動節能科研成果、科技資源的開發與共享;二是強化節能評估審查、能源計量統計制度,推廣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對節能工作進行動態監測預警分析研判,增強基層節能管理和執法機構信息化水平,為強化能源節約提供精準且有效的數據支撐;三是打造重點用能行業高效的智慧能源體系,加大能源互聯網推廣力度,提高重點用能企業能源精細化管理,強力助推山西能源數字化轉型,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保障力。(作者:逯曉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