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開端:元宇宙是什么?
如何定義元宇宙?—元宇宙的兩大本質
(一)重構了人的感官體驗維度
元宇宙本質:數字化人的感官體驗——不僅是視覺、聽覺,也包括觸覺、味覺、嗅覺等;且作用于人的三個維度——時間、 空間、體驗。就如電影《黑客帝國》《盜夢空間》之中描繪的那樣,元宇宙的核心邏輯是把我們身上所有的眼耳鼻舌身意等 感官均/全部數字化,讓感官體驗在虛擬世界之中與現實世界幾乎沒有差別。
(二)重構了交互內容/對象的生成及驅動方式
在傳統互聯網中,交互的內容/對象基本上都是由真實的人(軟件工程師、創作者等)設計與渲染出來的,但在元宇宙時代, AI生成內容,是元宇宙概念下的一大新增生產要素,AI會大量存在于供給、需求的各個環節。
產業角度:元宇宙象征新一代數字經濟
數字化是未來經濟增長主要驅動力:中國信通院數據,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占GDP比重達38.6%,同比增長2.4個百分點,對經濟的貢獻進 一步加強。同時,2020年農業、工業、服務業數字經濟滲透率分別為8.9%、21.0%和40.7%,同比分別增長0.7、1.5和2.9個百 分點,產業數字經濟仍在持續發展。隨著我國經濟在疫情后期的持續穩定恢復,數字經濟仍會持續向好發展,數字化會向更 大范圍更深層次進行滲透,滲透率提升空間較大。
為什么需要數字化?—傳統企業面臨的基本問題
“生存”成本偏高是影響中國實體經濟效益的關鍵;另一方面“競爭”的內卷旋渦,也更加容易引發市場的價格戰以及客戶 推廣/維護成本的上升。實體經濟企業銷售增長遭遇“瓶頸”,以汽車制造、紡織服裝、通用設備制造業等為例,營收增長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報告來源:報告研究所)
云計算發展為企業數字化增添新活力
在線化——讓實體經濟企業業務上線;網絡化——讓實體經濟企業通過線上通道,觸達更多的潛在機會,形成龐大的共生網 絡;智能化——當基于線上線下融合的網絡協作形成,形成大量數據交互和沉淀,通過有效的數據價值發掘,反哺整個協作 網絡。
數字化+上云協助企業將數據資源轉變為數據資產
實體經濟企業煙囪式系統建設方式帶來資源重復投入、數據孤島等現象,導致產生的數據很難體系化集中治理形成數據資 產,進而讓積累的數據資產來驅動業務本身更加遙不可及。基于數據對全業務鏈路進行連接,實現對各業務環節、線上線下業務的現狀可感知、可追蹤,并且基于深度的數據加工和發 掘能力,對業務發展趨勢的可能性做出判斷。
數字化+上云打破“胡煥庸線”的禁錮
云計算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和能力發展,使得跨越地理條件、資源分布等要素的限制發展經濟與生產成為可能,提供更為公 平的發展機遇與紅利分享,讓技術與服務更深更遠更加公平地觸達。基于實體經濟企業上云的態勢可以發現,上云在驅動企業自身業務發展的同時,也以其獨特的優勢推動中國西部地區獲得更 加具有長遠意義的發展動力。
如何理解數字經濟?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指出,數字經濟是以數據資產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 融合應用、全面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

02. 中美巨頭之間如何布局元宇宙
中美元宇宙發展路徑有何不同?
監管環境:中國審慎看待;美國鼓勵投資與積極監管并行
中國:審慎看待。在數字經濟中,規則制定 可能引發主導權之爭。國家層面,規則是國 家引導數字市場發展方向最大限度發揮數據 價值的手段。科技企業層面,規則主要由大 公司、標準組織牽頭。對元宇宙與數字貨幣 的監管,中美有所不同。
美國:自下而上鼓勵投資與積極監管并行。美國率先推出元宇宙概念,擁抱創新的同時 積極關注數據安全與加密貨幣監管。對于加 密貨幣實行牌照化管理,因州而異,但框架 逐步完善,可執行性強,有效遏制了初期區 塊鏈和數字貨幣領域出現的亂象。
技術儲備:中國基礎設施完備、潛力較大;技術領先,美國底層技布局深化
中國:基礎設施完備,市場潛力大。元宇宙 概念自美國興起后。以騰訊、字節、阿里等 巨頭整合業務優勢迅速布局。整體我國目前 在底層技術上仍處于跟隨與追趕態勢。但得 益于強大的基建能力、人口規模優勢及其背 后大數據,蘊含較大潛力。
美國:元宇宙開拓者,底層技術領先,產業 布局全面。美國得益于在技術領域多年的積 累與布局,比如云計算、XR、AI、開發引擎 等在元宇宙基礎設施及平臺方面已初步形成 一定技術壁壘,在全球元宇宙產業的多個領 域都扮演著領導者的角色。
基礎設施:中國通訊領先,美國云計算仍占據主要地位
中國:通訊網絡超美國,5G的迅速落地和推 廣。一方面華為具備定義5G標準的技術實 力。另一方面,強大的基建能力得以將5G推 廣。云計算增長迅速,阿里云已經是全球第 五,市占率3.7%。
美國:云計算領域占主導地位,亞馬遜、微 軟、谷歌組成的CR3占比達到60%。
硬件入口:中國在VR/AR出貨量、關鍵技術層面仍在追趕階段
中國:在VR/AR出貨量,感知交互、渲染計 算、內容制作與分發等關鍵技術以及場景應 用上仍在不斷追趕。Pico占VR/AR全球頭顯 出貨量的4%,低于Oculus。
美國:美國企業進入AR/VR較早,提前開始 布局,先發優勢明顯。1Q210culus的出貨量 已占全球VR/AR出貨量的75%,同比市場份額 翻倍。
人工智能:中國在大數據積累及算力層面領先,美國在AI芯片領域具備明顯優勢
中國:基礎層的發展時間較短,在算法理論 和平臺開發上待完善。但中國人口基數大, 在大數據的積累上有天然的優勢,在綜合算 力方面相對領先。伴隨華為海思、地平線、 寒武紀等“國產之光”出現,我國人工智能 呈現快速追趕的良好發展態勢。
美國:AI技術生態趨于構建形成,在芯片與 算力、深度學習框架等領域上領先中國。Google、Facebook、Amazon和Microsoft等科 技巨頭大力布局。
開發工具:中國游戲以產品為導向,視頻開發工具豐富;美國游戲引擎專業開發能力領先。
中國:游戲多為產品導向,引擎研發多為自 研引擎,而非商業。但中國游戲市場具備用 戶基數、內容豐富等優勢,且海外引擎技術 投資較廣。此外,中國在UGC社區層面處于 領先地位。
美國:在游戲引擎方面發展出專業開發引擎 比如Unreal和Unity,也有面向一游戲玩家的 R o b l o x . 在 材 質 語 言 渲 染 方 面 N v i d i a 的 Omniverse是佼佼者。
03. 啟承:為什么是元宇宙?
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了近20年,進入大周期時代
傳統互聯網發展可分為兩大階段:PC互聯網階段(1969年-2008年)和移動互聯網階段(2008年-至今) 。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整個世界 。
互聯網發展至今,遇到了三大困境: 市場空間:流量增長空間幾乎觸頂,流量紅利逐步消失;內容:內容呈現單一,用戶體驗單調,人與人以及人與物距離依然很遙遠;政策:反壟斷浪潮掀起,劍指互聯網巨頭。(報告來源:報告研究所)
流量增長空間幾乎觸頂,流量紅利逐步消失
互聯網流量增長空間幾乎觸頂,流量紅利逐步消失: 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1.6%。截至2021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10.07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9.6%。2021Q2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日均使用時長為5.8小時,6小時的天花板依舊沒有被突破。
中國互聯網巨頭用戶滲透率基本見頂,天花板顯現: 截止2021Q2,BAT滲透率均超80%,騰訊系和阿里系的用戶滲透率分別達到96.2%和92.7%。頭條憑借短視頻產品成 功突圍,躋身巨頭行列,滲透率達到63.1%。從內容端來看,多個細分賽道已經進入存量用戶階段:移動游戲、移動視頻和移動音樂的用戶滲透率均超過了60%。
反壟斷浪潮掀起,驅動互聯網巨頭創新
2020年底至今全球新一輪反壟斷浪潮掀起,國際國內加速立法,強化科技平臺監管 ;對互聯網巨頭傳統業務的反壟斷政策倒逼互聯網企業顛覆創新,尋找新的增長點,移動互聯網流量空間見 頂之際,元宇宙時代紅利已然開啟。
元宇宙能做什么:數字經濟下元宇宙在各個環節將衍生新的就業機會
元宇宙涉及領域廣、技術復雜,產業鏈鋪陳范圍大。部分廠商選擇在自有領域發揮專業優勢,能力較好 廠商則試圖打破壁壘,兼顧中上游的發展。各大廠商入局,給市場創造了多元化的就業機會。
硬件設備的研發與制造、軟件端優質內容的提供將成為元宇宙未來競爭關鍵點。硬件和軟件相互支持、 相輔相成,構建了未來廠商的盈利基礎,對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數字經濟下,創造多元就業機會
元宇宙作為未來新型數字基礎實施,需要大規模的“數字基建”。元宇宙的破局必須發展XR技術和腦機 接口、數字孿生和虛擬人、區塊鏈等關鍵核心技術。
隨著元宇宙的發展,5G、通信、底層架構等“新基建”人才將迎來又一波的需求快速增長期。我國新基建核心技術人才缺口在2020年底達417萬人。其 中,云計算人才方面,一線城市需求最為明顯。北京云計算人才缺口將近12萬人,其次為上海、深圳和 廣州,分別突破9萬人、7萬人和6萬人。預計在未來五年,我國云計算產業將面臨150萬人的人才需求。
04. 轉合:元宇宙的發展需要什么
元宇宙作為一種新型的效率工具需要強大的底層技術支撐
元宇宙產業鏈可分為底層設備、前端設備、場景內容入口3部分。其中底層設備包括服務器、路由器、交 換機等;前端設備平臺包括VR/AR、3D渲染工具等,場景內容入口涵蓋游戲、社交、購物、影院等眾多 領域。
從數據的流動方式看元宇宙的底層要素
從數據流角度看:邊緣計算、通信、云計算、模擬芯片、GPU、數據中心服務器、區塊鏈、AI、3D渲 染、虛擬人、VR/AR是元宇宙內容收集—傳輸—呈現的核心環節。網絡安全、數據版權則分別從“有 形”與“無形”兩個維度為元宇宙保駕護航。
高速網絡:元宇宙之“脈“ 高帶寬、低延時、廣連接提供保障
加快5G網絡規模化部署;政策定調基站量化目標,運營商有序投入。《“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要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云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 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重點聚焦光纖網絡、5G網絡、IPv6、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在工 業、電網、港口等典型領域實現5G網絡深度覆蓋,助推行業融合應用。2021年我國全年新增5G基站數達65.4萬個,累計建成開通數達142.5萬個。根據“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每 萬人5G基站數達26個(最低目標),若按14億人計算,則25年5G基站數達364萬站,預計截至22年底,累 計建設基站將超過200萬個。
邊緣云計算:元宇宙之“絡”—未來家庭級的算力“小宇宙”
海量數據時代邊緣計算帶來新一輪計算風暴。全球每年產生的數據將從2018年的33ZB增長到2025年的175ZB。傳統“數據 中心-內容分發-移動電話/PC”模式已不能滿足云計算+物聯網時代日益增加海量數據的存儲、計算及交互需求的需求。為提升數據處理的時效性與有效性,邊緣計算應運而生。邊緣計算技術穩步發展,現已進入行業落地階段。據CCID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邊緣計算市場規模達199.4億元,同 比增長62.2%;2021年中國邊緣計算市場規模預計達到325.3億元,同比增長63.1%。
云計算:元宇宙之“靈”—計算、存儲、網絡是云計算的基礎技術
計算、存儲、網絡構建了云計算的底座,三類服務聯動是上層應用及業務運轉的根基。其中,三個部分的付費核心均是按需收 費,但收費的標準有所不同。計算主要按照節點收費,存儲按存儲數據量收費,網絡按照帶寬收費。
模擬芯片:元宇宙之“心”
模擬芯片連接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滿足元宇宙的內容、網絡、區塊鏈、圖形渲染均的計算需求,在電 子系統中不可或缺。集成電路可分為模擬芯片和數字芯片,它們分別處理連續模擬信號和離散數字信號;模擬芯片根據功能可分為電源管理芯片、信號鏈芯片、射頻芯片,根據WSTS,2021年全球模擬芯片市場規模將達到 612億美元,同比增長8.6%。
信號鏈芯片負責對模擬信號進行收發、轉換、放大、過濾等。信號鏈產品可劃分為線性產品、轉換器產品、接口產品三大 類。其中線性產品在傳輸過程中發揮放大、比較、接通、斷開等功能,轉換器產品則負責模擬信號和數字信號的相互轉 換,接口產品實現了電子系統之間的數字信號傳輸。思瑞浦作為信號鏈模擬芯片龍頭企業,將芯片廣泛應用于通訊、工 業、家用、醫療等領域。
05. 元宇宙發展可能面臨哪些風險
元宇宙發展存在的風險不來自元宇宙,是新事物出現所難以避免的風險
目前元宇宙產業生態系統處于混沌期,有一些人可能會夸大其作用或者效用,里面可能會出現現 實世界中對應的眾多問題。需要說明的是,大部分風險都是在如今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中也存 在的,并不是元宇宙所獨有,比如資本操縱、輿論泡沫、沉迷風險等等,但最后我們欣喜地看到 互聯網的發展并沒有讓人們沉迷,而是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報告來源:報告研究所)
元宇宙發展面臨著10大風險:
(1)資本操縱: 雛形期的元宇宙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一二級 市場對新事物的追捧超過了產業發展的速度, 資本市場亟需回歸理性。
(2)輿論泡沫:非理性的輿論泡沫會導致非理性的各類要素市 場的交易震蕩。
(3)倫理制約: 倫理框架的共識,仍需從多視角去進行探索是 一個漫長的過程。
(4)壟斷張力:各家巨頭間的競爭態勢決定了其生態的相對封 閉性,完全的開放和分布式交互很難實現。
(5)產業內卷:規則上的突破并未從本質上改變產業內卷的現 狀,元宇宙不是世外桃源。
(6)算力壓力: 如何保障云計算穩定性、低成本算力資源等諸 多問題都有待解決。
(7)經濟風險:經濟風險可能會從虛擬世 界傳導至現實世界。
(8)沉迷風險: 過度沉浸虛擬世界亦有可 能加劇社交恐懼、社會疏 離等心理問題。
(9)隱私風險: 人們在現有互聯網時代對隱私保護意識不足,個體隱私數據作為支撐元宇宙持續運轉的底層資源需要不斷更新和擴張, 數據資源合規收集、儲存與管理尚待探討。
(10)知識產權: 無形資產的確權問題一直是困擾相關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未來多主體協作與跨越虛實邊界的改編應用有可能會引發一 些列產權方面的糾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