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統籌復工復產有序有力
時間回到2月,“一手抓疫情防控不松懈,一手抓經濟發展不動搖”是這個月的主旋律。
2月7日,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印發《昆明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關于工業企業復產復工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等文件,指導企業穩妥、有序、全面開展復工復產。面對昆明云內動力股份有限公司供應商無法恢復生產導致發動機產品生產停滯,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多方協調,推動3家本地配套公司在達到屬地政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保障安全的情況下,實現復工復產,解除了云內動力因相關配件供給不足引發的停產危機。“2月28日,公司員工到崗率已達100%。今年云內動力一季度雖受疫情影響,但營業收入比去年同期依然有所增長。”云南云內動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波說。
2月8日,春節假期的最后一天,市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召開第九次會議,專題研究企業復工復產事宜,復工復產大幕由此拉開。2月10日,部分企業復工復產首日,市委主要領導率隊前往云內動力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鋁業股份有限公司調研復工復產情況。2月16日,《昆明市人民政府關于支持企業有效應對疫情穩定經濟增長若干政策》(下稱《若干政策》)印發,從5個方面提出20條具體政策措施,幫助企業紓困解憂,共渡難關。2月19日,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輿情研究中心大數據顯示,昆明復工率位列全國城市第三。
“政策措施針對性較強,對符合條件的企業會有很大支持。如在強化要素保障方面,按不超過銷售目錄電價、氣價的20%給予電費和氣費補貼,公司每個月用電可省8萬元左右。”云南錫業錫材有限公司負責人簡單算了一筆賬。如這位負責人所言,《若干政策》聚焦企業生產經營最突出的復工缺人、資金壓力大等痛點,最大程度挖掘政策資源,幫扶各類市場主體增強信心,穩定經濟增長。
來自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的信息顯示,疫情期間,全市各園區根據《若干政策》落實標準廠房租金減免政策,經開區等10個有公建標準廠房的園區共為850戶中小微企業減免租金3110.13萬元。同時,通過執行電費折扣價、取消臨時接電費、清理轉供電環節加價收費等政策,有效降低了企業用電成本,2—6月累計為享受電價折扣的客戶減免電費1.17億元。
投資拉動工業經濟穩中有進
高位統籌下,全市工業經濟呈現逐步復蘇態勢。一季度,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負增長7.5%;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負增長3.2%;到前三季度結束,這一數字為負增長0.8%。
穩步復蘇和投資的拉動密不可分。前三季度,全市工業和信息化投資同比增長14.3%,增幅較1—8月擴大6.3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投資同比增長8.9%,分別高于全國和全省12.2個百分點和6.1個百分點,為2019年來最高增幅,占全市投資9.9%,拉動投資增長0.9個百分點, 是產業投資的主力軍。
投資發力的同時,市級主管部門還及時幫助企業協調解決投資項目推進過程中遇到的行政審批、融資貸款等問題。以9月為例,9月23日,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組織召開26戶重點企業座談會;9月25日,提請市政府主要領導召開14戶重點企業座談會,現場辦結滇金公司稅票及享受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問題。此外,還協調推進醋酸纖維整體搬遷等38個前期項目選址及相關前期手續辦理;加強紫光芯云等222個項目協調服務,促進項目盡快開工;抓好武鋼昆鋼環保轉型升級、貴金屬新材料產業園等188個在建項目加快建設,促進項目早竣工。
穩住重點企業基本盤的同時,昆明市還加快民營經濟和中小微企業的培育壯大。今年,全市共有12家企業獲評工信部專精特新小巨人,占全省新認定總戶數的44.4%;實行“財園助企貸”快速審批制度,協調合作銀行開通綠色通道,提供優惠利率信貸支持,幫助108戶企業獲得40450萬元貸款。
“組合拳”之下,1—10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0.9%,年內首次由負轉正。從七大重點行業來看,煙草制品業增加值增長3.5%,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9.7%,裝備制造業增長6.0%,電力、熱力生產及供應業增長17.9%,其他三大行業呈現不同程度的下降。1—11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6%,在全省排名11位,與全國全省的差距進一步縮小。七大重點行業中,除煙草制品業外,其余行業增速均繼續回升。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累計增長20.2%,拉動全市增長1.9個百分點,成為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回升的主要動力。
融合賦能數字經濟蓬勃發展
工業經濟穩步復蘇的同時,數字經濟也呈現蓬勃發展態勢。
11月,數字經濟在昆明“熱”了一撥:11月22日,華為(昆明)數字經濟學院與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共建創新人才培養中心啟動儀式舉行,發揮雙方優勢推進數字經濟人才培養;11月24日,“共創數字經濟美好未來——云南省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高峰論壇”在昆明舉辦,探討企業如何推動數字化改造;11月25日,“首屆云南數字企業生態大會”上,行業專家、業內精英齊聚,深度探索數字經濟轉型及產業升級。
“目前,我們正全力建設云南省數字經濟開發區,充分鏈接和調動創新要素在園區匯聚,以技術融合創新、行業應用示范為抓手,帶動園區產業發展,著力打造產業聚集發展、應用創新活躍、示范作用顯著的全省數字經濟總部基地。”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已在呈貢信息產業園掛牌“華為·昆明數字經濟智慧園區”,加快推進昆明市與華為公司在數字經濟及5G產業發展方面的合作,依托華為公司開展合作伙伴招商引資工作,吸引相關產業集聚,目前已有11家企業簽訂合作協議。
上述負責人所說的“云南省數字經濟開發區”,與昆明呈貢信息產業園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目前,園區內中國數碼港大數據產業園、優必選智能服務機器人產業園、中國移動數據中心、紫光芯云產業園等一批項目落地建設,浪潮大數據產業園、呈貢科技信息產業創新孵化中心項目建成投產,“云上云”雙創小鎮吸引了華為、瑞立視等知名企業入駐。
創新政務云建設,推動資源整合共享,全市已經實現市級部門可上云信息化系統100%遷移上云。同時,加快“數字昆明”建設步伐,在南屏街、正義坊步行街等商業街,打造“刷臉支付一條街”;以索菲特酒店、望湖賓館等刷臉入住為試點,刷臉即可完成快捷入住、開門、退房等酒店全流程服務,開啟全市住宿刷臉新模式;結合“一部手機游云南”,在全市17家主要旅游景點開展刷臉入園、刷臉支付等刷臉旅游服務,通過刷臉入園試點建設,切實提升游客體驗。
“我們將持續在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應用示范、產業聚集區培育、招商引資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資金投入力度,鼓勵開發區加強園區交通、能源、通信、數據中心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新基建’投資,全面推動對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及物聯網、‘智慧+’、軌道和航空五大新型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負責人說。
隨評
堅定不移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優
“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筑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的命脈所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實體經濟發展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確要求。
擁有堅實發達的實體經濟,是增強地方經濟長遠競爭力的關鍵所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日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依靠創新提升實體經濟發展水平,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昆明從來不缺少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的土壤。改革開放初期,昆明以煙草、五金家電為代表的輕工業迅速發展,“五朵金花”成為靚麗品牌。1992年,昆明設立了昆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昆明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云南楊林縣鄉工業開發試驗區,工業園區發展正式起步。1999年以后,以冶金、機械設備和化工為主導的“重工業化”成為昆明工業發展的主要內容。
黨的十八大以來,昆明牢固樹立“產業強市”戰略,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培育新興產業。市委、市政府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突出高質量發展、補齊短板,工業經濟呈現“穩中有升、穩中向好、質效雙升”良好態勢。
當前,昆明已培育形成涵蓋37個工業大類,以煙草、冶金、化工、非煙輕工等傳統產業為支撐,以先進裝備制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為重點的工業體系,具備了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的良好基礎。“十三五”期間,全市堅持存量盤活,增量做優,工業經濟基本面較為穩健,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從2015年的2980.6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4039億元,工業增加值從2015年的1041.76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319.21億元,年均增速約為6.1%,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11.1%。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全市工業經濟總體呈現穩步復蘇態勢,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7.5%,歷經10個月終于實現扭負為正。這既表明昆明工業經濟韌性足,也能看出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不牢,產業鏈抗風險抗沖擊能力不強,新興產業尚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動能。
在“十三五”收官、“十四五”開局以及“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昆明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提出,要持續用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有效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這為今后一段時間昆明實體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
做實做優實體經濟,要再造傳統產業發展新優勢。占全市工業總量50%以上的煙草、石油、冶金、化工產業多處于產業鏈末端和價值鏈低端,多為企業“單兵作戰”,產業鏈抗風險抗沖擊能力不強。只有加快轉型升級,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在產業鏈上不斷由中低端邁向中高端,才能把制造業搞上去。
做實做優實體經濟,要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新興產業是經濟體系中最有活力、最具增長潛力的部分,但近年來,昆明先進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和電子信息制造業4個新興產業工業增加值占比不增反降,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鍥而不舍、久久為功。
做實做優實體經濟,要構建產業集群新生態。從昆明工業主戰場作用發揮來看,區域間產業布局重疊率偏高,區域間的協同互補發展不足,園區規劃銜接不夠,總體規劃調整頻繁,缺乏對不同門類、不同性質工業的集中安排和有效引導,產業發展關聯度弱,規模效應、集群效應得不到充分發揮。
穩住了實體經濟,也就穩住了經濟的基本盤。堅定不移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優,也將進一步助推昆明全面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奮力開啟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建設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