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配式建筑于上世紀60年代進入中國,但當時勞動力價格低廉,建筑行業仍以傳統建筑方式為主,裝配式建筑發展裹足不前,難以形成足夠影響力。直到國務院發文支持裝配式建筑行業發展,提出十年內將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提升至30%的目標,裝配式建筑才在我國快速興起。此時,全球裝配式建筑已頗為成熟,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
全球裝配式建筑發展概況
西方發達國家的裝配式建筑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已經發展到了相對成熟、完善的階段。日本、美國、澳大利亞、法國、瑞典、丹麥是最具典型性的國家。但各國按照各自的特點,選擇了不同的道路和方式。
國外許多工業化程度高的發達國家都曾開發出各種裝配式建筑專用體系,例如英國的L板體系、法國的預應力裝配框架體系、德國的預制空心模板墻體系、美國的預制裝配停車樓體系、日本的多層裝配式集合住宅體系等。
發達國家和地區裝配式建筑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即起步期、發展期、成熟期。從全球裝配式建筑發展階段來看,歐美、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已經進入成熟階段,中國目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而在一些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裝配式建筑產業發展尚未起步。可見,全球裝配式建筑發展階段受經濟發展程度的影響較大。
發達國家的實踐證明,利用工業化的生產手段是實現住宅建設低能耗、低污染,達到資源節約、提高品質和效率的根本途徑。
全球裝配式建筑發展趨勢
目前,國外裝配式建筑的發展趨勢是從閉鎖體系向開放體系轉變,原來的閉鎖體系強調標準設計、快速施工,但結構性方面非常有限,也沒有推廣模數化;向開放體系轉變,目的是致力于發展標準化的功能塊、設計上統一模數,這樣易于統一又富于變化,方便了生產和施工,也給設計者帶來更大自由。
從濕體系向干體系發展,現在又廣泛采用現澆和預制裝配相結合的體系。濕體系又稱法國式。其標準較低,所需勞力較多,接頭部分大都采用現澆混凝土,但防滲性能好。干體系又稱瑞典式,其標準較高,接頭部分大都不用現澆混凝土,防滲性能較差。
從只強調結構的裝配式,向結構裝配式和內裝系統化、集成化發展。裝配式建筑既是主體結構的產業化也是內裝修部品的產業化,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依托,片面強調其中任何一個方面均是錯誤的。
更加強調信息化的管理。通過BIM信息化技術搭建住宅產業化的咨詢、規劃、設計、建造和管理各個環節中的信息交換平臺,實現全產業鏈的信息平臺支持,以“信息化”促進“產業化”,是實現住宅全生命周期和質量責任可追溯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化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和深入,結構設計是多模式的,一是填充式,二是結構式,三是模塊式,目前模塊式發展相對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