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搭積木一樣蓋房子,不僅縮短近一半的建設周期,建成的房屋也更加節能環保,這樣的裝配式建筑在我們生活中已經出現。10日,記者對市區首個大型裝配式鋼結構工程以及工業化生產基地進行了探訪。
先加工后組裝施工周期縮短近一半
10日上午,在臨沂市區首個大型裝配式鋼結構工程——— 臨沂國際商貿城會展中心,記者看到,該中心11層的酒店正在進行內部施工。“外表看起來和普通建筑施工沒有區別,但實際上這些建筑部件都是由車間生產加工完成,再由現場吊裝而成。”項目負責人介紹道。
據了解,該中心工程使用的鋼構件超過2萬件,鋼結構用量1.3萬余噸。其中,裝配式建筑大量的建筑構件如外墻板、內墻板、疊合板、陽臺、樓梯、預制梁、預制柱等均由車間生產加工完成。
構件生產和現場建造在兩地同步進行,建造、裝修和設備安裝一次完成,相比傳統建造方式大大縮短了工期。“平時建設一層樓房需要15天左右,而裝配式建筑把工期縮至7天左右。”該負責人說。
此外,裝配式建筑還減少資源能源的消耗,減少建筑垃圾和揚塵,保護環境。由于構件生產是在密閉的廠房內,全自動機器生產,材料和能源消耗均處于可控狀態;建造階段消耗建筑材料和電力少,施工揚塵和建筑垃圾也大大減少。
據有關專家測算,裝配式建筑比起傳統的建造方式,施工現場模板用量可減少85%以上,現場腳手架用量減少50%以上,節水40%以上,節電10%以上,抹灰工程量減少50%,耗材節約40%,施工現場垃圾減少80%。
計算機遠程控制指令“搬磚工人”變產業工人
裝配式建筑的建造重點從施工工地轉移到了生產工廠,將大的建筑物分解成一個個單體構件,通過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減少了人工操作和勞動強度,從而提高了工程質量。
然而,建筑領域要實現“搭積木”,并非聽起來這么簡單。據介紹,工廠預制的建筑構件都經過標準化的生產線和檢查,質量遠高于現澆,這些“積木”搭得平不平、直不直非常考究。
在位于臨沂經濟技術開發區天元建筑工業化生產基地的裝配式建筑構件制造車間,記者了解到,要生產什么部件,可通過網絡遠程將指令傳送到生產指揮中心,從材料品種、價格、預算到生產設計、制作到出廠等,全部由計算機完成。
扎制鋼筋,這是建筑施工中最耗費建筑工人體力的精細活。“現在,工人只要操縱電腦,各種形狀的鋼筋構件都是由機器完成。”天元構件有關負責人表示,工廠機械化生產,也讓傳統建筑工人的身份發生了改變,成為產業工人。
據介紹,年產30萬立方米的住宅產業化PC混凝土預制構件流水線,以及年加工80萬噸的建筑鋼材集中加工配送流水線,讓該基地成為區域內生產規模最大、研發能力最強、市場占有率最高的建筑產業現代化生產基地和國家住宅產業化示范基地。
公共設施優先使用裝配式鋼結構
作為省建筑產業現代化試點市,近年來臨沂市按照“先易后難、由簡到繁,由單向突破到多項集成、由試點工程到全面推廣”的原則,推動了沂水中心醫院頤康樓、林產園、蒙山旅游項目、西部商城會展中心等6個示范工程項目,發揮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據了解,為大力推動今后裝配式建筑項目的建設,臨沂市出臺了《關于加快推廣應用裝配式建筑的實施意見》指出,今后在政府投資建設的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項目以及人員密集度高涉及公共安全的寫字樓等項目優先使用裝配式鋼結構,在棚戶區改造、市政道路橋梁、綜合管廊等項目推廣使用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體系。
臨沂市確定中心城區為裝配式建筑的重點發展區域,通過財稅獎補措施、產業扶持政策、應用獎勵機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保障我市裝配式建筑的推廣應用。
據悉,2017年年底前,全市裝配式建筑生產規模將達到200萬平方米;到2020年,中心城區基本實現裝配式建筑占當年新開工建筑面積的30%;到2025年,中心城區裝配式建筑占當年新開工建筑面積的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