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產業轉移對接 政府多聽民意
京津冀協同發展關系著三地的福祉,協同就要有統一規劃。關于京津冀地區的產業轉移和對接,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僑聯副主席潘慶林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不僅要調結構保增長,還要關注民情民意民生。“政府要和群眾多商量”。
天津是協同發展“橋頭堡”
潘慶林認為,在京津冀三地中,天津是一個重要的進出口港口,是一扇窗口。天津與北京近在咫尺,又與河北等地接壤,周邊輻射影響面積很大。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天津應該發揮港口優勢,加強與周邊各地聯絡。
在配合紓解首都非核心功能方面,潘慶林認為,天津應該放開思想,不能自己束縛住手腳。要讓包括北京在內的一些地區的企業,愿意到天津安家落戶。不能再出現炒土地賣土地的惡性循環。不能再讓一些優秀企業棄天津而去。潘慶林建議,京津冀協調發展,天津是橋頭堡,必須要做好各項規劃和改革,還要積極走出去,讓世界了解天津。天津要綜合考慮各方面情況,制定優惠的投資政策,政府要給投資者當家作主。
企業轉移“扶上馬、送一程”
對于產業轉移,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潘慶林表示,北京中小企業比較多,涉及群體比較大。一些小商小販也要給他們生存機會,他們也為北京做出過自己的貢獻,不能簡單地直接趕走。
潘慶林說,在北京動物園批發市場等一系列大型批發市場搬遷調整的過程中,政府要給予個體戶充分理解,為他們的生計著想。個體戶和商販也要顧全大局,理解城市的發展趨勢。雙方相互理解,才能將搬遷工作順利開展下去。潘慶林認為,一些批發市場的商戶在搬遷時,要給予他們一定補貼,給他們搬家的優惠。接收地區的政府也要給予他們一些優惠政策。比如,在三年或幾年之內不收稅,“扶上馬、送一程”,扶植他們生存下去。“政府和群眾之間,有事好商量” 。潘慶林還建議,搬遷到河北周邊的一些大型批發市場,可以提供連接京津等地的免費班車。
河北要備足優厚落地條件
在京津冀協調發展過程中,由于三地情況不同,發展措施也應該有所不同。潘慶林認為,河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京津要弱一些,可以多做一些接納性的工作。同時,要研究好配套服務政策。不能只把招商引資作為政績,招來企業落戶后就放手不管了。“招商引資應該像婚姻一樣,結了婚就不要輕易離婚,努力白頭偕老”。
潘慶林指出,京津冀協調發展能否順利推進,關鍵還在領導,看如何決策。應該集中三地能干事、會干事,可以干成事的優秀干部,分配在一些重要崗位上,確保協同發展工作的穩步推進,三地溝通聯絡合作渠道暢通便捷。
另外他還強調,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在調結構保增長的同時,還要關注民情民意民生。“政府有事多聽民意,好好商量”。
全國政協委員榮建勛:協同發展規劃 要出指導目錄
針對京津冀三地產業協同發展時出現的同質化競爭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天津濱海高新技術開發區工委書記榮建勛接受北京晨報記者采訪時建議,國家盡快出臺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規劃,明確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三地規劃應與區域總體規劃銜接,克服同質化,避免無序競爭。
轉移中產業同質化趨勢明顯
榮建勛稱,產業轉移是有經濟規律的,產業應該向適合它發展的地方轉移,包括人才、環境、資源等因素。北京、天津、河北各有優勢和特點,北京科研、人才優勢突出,天津產業、實體經濟和加工制造、航運、金融服務有優勢,河北省土地資源突出。
但目前,產業轉移中產業同質化趨勢明顯,部分地方在產業承接和轉移上存在盲目性,平臺和載體建設重疊,招商中有無序競爭的現象。
他建議,國家盡快出臺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規劃,明確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三地規劃應與區域總體規劃銜接,克服同質化,避免無序競爭。盡快制定公布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指導目錄,各自按照目錄合理分工、招商引資,制定產業承接和疏解指導意見。
對外遷企業要有政策支持
榮建勛說,北京應按照四個中心定位,將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產業轉移。北京這個超大型城市,資源、環境、交通壓力不堪重負,確實應該向周邊省市分解。“北京不應該是物流的中心、看病的中心。北京產業轉移是減輕它不必要的負擔,讓它更像大國的首都,在科技上、文化上、國際交流上發揮更大作用”。
他也坦言,一些企業仍然很留戀“京”字招牌,不愿意外遷。如果遷出,感覺像失去了品牌優勢。從北京轉出談何容易,員工還面臨著子女入學、生活保障等問題。他建議,產業轉出地和承接地要有政策上的傾斜和支持,包括職工安置、企業品牌和企業生產經營環境和條件。
榮建勛認為,有污染的產業應該就地淘汰或升級,大氣流動是沒有省市界限的,污染項目外遷后,照樣對周邊省市環境造成影響。
引導企業聚集促進集群發展
榮建勛坦言,目前一些科技成果異地孵化的規模還不夠大,產業協作配套水平低,部分承接地區在土地、人才、技術和公共服務等方面受到制約。
對此,他建議,津冀要建設好各類產業承接平臺,加快推進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京津未來科技城合作示范區、津冀循環經濟示范區、曹妃甸示范區、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合作區等產業合作平臺建設,引導企業向園區聚集,構建上下游相互銜接的產業鏈,促進產業鏈式、集群發展。
他呼吁國家盡快建立產業協調發展長效機制,包括產業合作協調工作機制,工作落實推進機制。協同研究制定區域內產業政策和措施,解決重大產業轉移項目布局和落地問題,完善利益協調和分享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跨省市投資、產業轉移、園區共建、科技成果落地等項目的收益分配機制。